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CT@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4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人。对照组使用常规增强CT扫描,观察组使用动态增强CT扫描,比较两组的扫描情况及确证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疾病确诊率85.7%,高于对照组的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确证率,为切实的治疗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郭海江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2,16(6):331-331
患者女 ,30岁。因右眼球突出 2d来诊。眼部检查示双眼视力 0 .8,右眼球向正前方突出 ,向外上方转动受限。眼球突出度 :右眼 2 0mm ,左眼 13mm ,眶距 90mm ,余未见异常。CT扫描示右眶内肿瘤 ,球后及眶外壁受压 ,眶内脂肪间隙变窄 ,考虑为血管瘤。于 2 0 0 1年 4月 16日 相似文献
3.
4.
1.病例 患,女性,50岁。右眼球突出,视物不见2个月。患1年前上山打柴被树枝弹伤右眼后,右眼一直不适,2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不见好转来我院诊治。 相似文献
5.
眶内血管瘤为眼眶肿瘤中最多见的良性肿瘤 ,常位于肌锥内 ,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约占眶内血管瘤的80 % [1]。本文总结我科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8例 ,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1.1一般情况8例中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20~66岁 ,平均36岁。病程2周~10年 ,平均3.3年。左眼5例 ,右眼3例 ,均为单眼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眼、进行性视力下降或失明、眼胀、眶区疼痛、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等。1.2影像学检查4例行B超检查 ,均显示眶内边界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内部回声光点多而强… 相似文献
6.
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人眼眶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眶内肿瘤.虽然器官病变在出 生时即出现,但海绵状血管瘤直到20~40岁时症状才出现.本文手术治疗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螺旋CT资料,16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25~30 s行动脉期、60~70 s行静脉期、4~5 min行延迟期扫描,部分病例延迟至20 min扫描。结果:15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16例肿瘤动脉期周边或中央出现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域扩大,其中5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4~5 min时未均匀一致强化的肿瘤内部达60%以上明显强化,其中10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5例肿瘤持续性强化,CT值达70~110 Hu,甚至更高,20 min时另6例肿瘤亦呈均匀一致强化,但密度略有减低。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是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我院眼科自1997年-2003年共行外侧开眶眶内肿瘤摘除术11例,其中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 ,CT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笔者将 17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特点和诊断要点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7例 ,男 5例 ,女 12例。年龄 2 6~ 6 2岁 ,平均 42 .1岁 ,其中 35~ 5 0岁 12例 ,占 70 .5 8% ,35岁以下 1例 ,均单眼发病 ,主诉均有眼球突出。病程 3个月至 12年 ,其中 1年以内8例 ,1~ 12年间 8例 ,12年 1例。其他症状有视力下降 8例 ,眼部肿胀 4例 ,眼球运动均无障碍。采用 SHIMADIU SCT- 30 0 0 T全身 CT机 ,作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造影剂用 Angiografin 5 0~ 6 0 ml。11例作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2.
苟代文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0):95-98
目的研究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泡型包虫病的患者61例,其中22例行CT平扫,39例行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患者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结果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诊断准确率89.74%明显较CT平扫准确率68.18%高(P0.05)。肝左右叶多发包囊虫(泡状棘球蚴或细粒棘球蚴)CT平扫可见肝左(右)叶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占位,囊内可见更低密度影,病变内部不均,部分可探及强回声结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或环状钙化;泡型肝包虫病CT平扫可见圆形、椭圆形囊性包块,不规则低密度影,密度均匀,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斑块状、沙粒状钙化,肝实质斑片状异常强化,胆道受侵,门静脉受压推移;肝包虫并感染CT平扫可见内部有囊性暗区的不规则囊性包块,可见更低密度,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凝固性液化坏死囊变,有钙化组织深入,呈"小泡征"(小囊肿)。结论 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泡型包虫病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且影像表现特征更明显,对临床诊断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灌注成像与CT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判断准确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进行灌注扫描与CT增强扫描,以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灌注成像参考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相对脑血容量(r CBV)值进行术前分级,CT增强扫描以影像学图片为判断依据,对比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两组术前分级准确率。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灌注成像中,两级别组病灶区域的CBF、PS、CBV、r CBV值均大于对侧正常区域的对应值(P0.05),高级别组各灌注参数显著大于低级别组对应值(P0.05)。灌注成像在低级别组、高级别组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0.24%、91.43%,均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的准确率73.17%、71.43%(P0.05)。结论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准确性均高于CT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胶质瘤术前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对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大小、类型、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病变级别等CT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诊断出星形细胞瘤26例,少枝胶质瘤7例,3例室管膜瘤以及2例髓母细胞瘤。其中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32例。11例患者出现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4例伴有脑内出血现象者。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诊断过程中,够清楚地显示出胶质瘤发育形态、大小,还能够确诊出胶质瘤类型和阶段,以及其侵犯周期组织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肝衰竭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 47例肝衰竭患者中急性肝衰竭6例、亚急性肝衰竭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14例和慢性肝衰竭11例。CT影像特征上早期肝衰竭表现为大块状融合病灶有42例,中期肝衰竭显示为弥漫性多发结节状病灶有16例,晚期肝衰竭患者表现为多发小片状病灶有7例。结论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肝衰竭是一种安全、便捷且可信的术前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它检查方式带来的潜在危害。此外根据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可以较准确的确定肝衰竭的类型以及时期,经病理学确定,CT诊断肝衰竭及分期结果正确率很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婷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4):77-79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子宫多发肌瘤术前分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0例子宫多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证实及病理诊断比较,观察CT平扫、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的子宫多发肌瘤分期情况。结果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82.2%,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符合率61.1%,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子宫多发肌瘤的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