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哮喘小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以及维生素D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1,25-(OH)2D3干预组,每组16只。建立哮喘动物模型,干预组在每次雾化激发前给予腹腔注射1,25-(OH)2D3(4μg/kg)。分别在雾化激发1周和2周采集各组标本,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测定气道壁厚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MGB1、TLR4和NF-κB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m 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HMGB1、TLR4和NF-κB表达变化。结果 雾化激发1周和2周,哮喘组小鼠气道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干预组较哮喘组明显减少(P0.05);哮喘组肺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TLR4和NF-κB的m RNA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雾化激发1周时干预组HMGB1 m RNA表达量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雾化激发2周时则明显下降(P0.05)。雾化激发1周和2周,肺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小鼠气道壁厚度与肺组织HMGB1、TLR4和NF-κB的m RNA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804、0.895、0.834;P0.05)。结论 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适量1,25-(OH)2D3可能通过对其的调控作用阻止哮喘的进展,有望成为哮喘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3~7 d。观察两组疗效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FVC)、FVC%、峰流速(PEF)、P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8例,显效率84%;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22例,显效率58%。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FVC、FVC%、PEF、PEF%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哮喘小鼠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哮喘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BUD组),每组8只。通过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混悬液致敏以及卵清蛋白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哮喘。末次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取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GR和NF-κB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BUD组与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但仍较对照组增高(P0.05)。哮喘组小鼠肺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BUD组炎症细胞浸润较哮喘组明显减轻。哮喘组GR阳性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BUD组GR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哮喘组明显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NF-κB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BUD组NF-κB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哮喘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UD治疗哮喘小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GR水平及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沉默膜联蛋白A2(Anx A2)对肺炎支原体(MP)处理后人气道上皮细胞H29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及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292细胞分为对照组、MP组、NC-si RNA+MP组和Anx A2 si RNA+MP组。MP组上皮细胞采用5μg/m L MP抗原孵育2 h。NC-si RNA+MP组和Anx A2 si RNA+MP组细胞分别转染NC-si RNA和Anx A2 si RNA 24 h后用MP抗原刺激2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Anx A2 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Anx A2、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p65 NF-κB(p-p65 NF-κB)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黏蛋白5AC(MUC5AC)和黏蛋白5B(MUC5B)的分泌。结果 MP组和NC-si RNA+MP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Anx A2 si RNA+MP组细胞活性高于MP组和NC-si RNA+MP组,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MP组和NC-si RNA+MP组Anx A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nx A2 si RNA+MP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MP组和NC-si RNA+MP组中p-EGFR、p-p65 NF-κB、MUC5AC和MUC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nx A2 si RNA+MP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则低于MP组和NC-si RNA+MP组,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nx A2通过介导人气道上皮细胞EGFR/NF-κB信号活化和黏蛋白表达参与MP抗原诱导的气道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黄芪对P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PNS患儿(PNS组)和2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所有研究对象5mL静脉血并提取PBMC,分别加入NF-κB刺激剂IL-1β、NF-κB抑制剂对甲苯磺酰-L-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及黄芪注射液。经培养后离心,留细胞沉渣提取核蛋白,采用ELISA检测其NF-κB活性。结果PNS组PBMC的NF-κB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在常规培养状态下黄芪明显降低PNS组NF-κB活性(P〈0.05),但不影响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P〉0.05)。经IL-1β刺激后,PNS组和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均增高,黄芪可降低IL-1作用后的NF-κB活性(P〈0.05);经TPCK抑制后,PNS组和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均降低,黄芪提高TPCK作用后的NF-κB活性(P〈0.05);黄芪对PNS组PBMC NF-κB活性的影响较健康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PNS患儿PBMC的NF-κB活性上调,黄芪降低PNS患儿PBMC的NF-κB活性,NF-κB可能是黄芪治疗PNS的作用环节之一,黄芪对PBMC的NF-κB信号途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三者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哮喘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哮喘门诊就诊的136例5~15岁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FeNO水平、肺功能和ACT评分,分析三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FeNO水平与ACT评分水平呈负相关(r=-0.251,P<0.005)。FeNO水平与肺功能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呈负相关(r=-0.206,P<0.05),与FEV1及PEF不相关。ACT评分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r=0.242,P<0.01),与FEV1及PEF不相关。结论 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哮喘儿童FeNO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与FEV1/FVC呈负相关, ACT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然而分组研究后,三者不具备稳定的相关性。FeNO评估哮喘儿童气道炎症,ACT评估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水平,肺功能评价哮喘患儿气道阻塞情况,三者是从儿童哮喘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估,互为补充,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共同应用可提高儿童哮喘控制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IL-17、IL-35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住院的65例新发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性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中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和重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同时以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7及IL-35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IL-17为(49.9±12.5)pg/m L,高于对照组的(34.7±7.2)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随哮喘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且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等呈负相关(P0.05)。哮喘组IL-35为(171.2±18.8)pg/m L,低于对照组的(264.2±33.7)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5水平随哮喘严重程度增加而下降,且与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5)。分别以IL-1742.6 pg/m L和IL-35205.8 pg/m L为截断值,均能达到较高的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AUC);联合检测两个指标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结论哮喘儿童血清中IL-17和IL-35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且可能作为儿童哮喘诊断的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0例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儿童,根据知情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1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及变应性鼻炎评分,并统计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8个月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FVC、PEF及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较轻微.结论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患儿预后,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AGE-NF-κB信号通路在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24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高氧模型组和激素干预组。模型组新生大鼠于生后即暴露于95%氧气浓度环境中1周,空气对照组大鼠生后仅暴露于同室内空气中饲养7 d,激素干预组于造模后行尾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隔天1次,共3次。日龄13 d时处死全部大鼠,RT-PCR检测各组肺组织RAGE m RNA及NF-κB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GE及NF-κB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s RAGE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行肺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与对照组和激素干预组相比,高氧模型组肺组织RAGE、NF-κB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血清中s RAGE含量明显升高(P0.01),BALF中s RAGE含量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激素干预组肺组织RAGE、NF-κB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s RAGE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BALF中s RAGE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RAGE-NF-κB通路在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中活化增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下调RAGE-NF-κB信号通路对高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姜黄素对哮喘小鼠核因子(NF)-κB、IκB、p-IκB的含量的影响.方法 对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及姜黄素干预哮喘小鼠.应用卵清蛋白溶液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肺功能的检测;检测各组肺组织中的NF-κB、IκB及p-IκB的含量.结果 哮喘组胞浆内NF-κB较对照组减少(P<0.01),而姜黄素干预组胞浆内NF-κB含量较哮喘组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胞核内NF-κB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姜黄素干预组胞核内NF-κB较哮喘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胞浆内的p-Iκ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姜黄素干预组胞浆内的p-IκB含量显著低于哮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胞浆内的Iκ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姜黄素干预组IκB含量较哮喘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姜黄素通过减轻IκB的磷酸化抑制NF-κB转录入核内,从而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κB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活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uclearfactor κB ,NF κB)在哮喘患儿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 9例哮喘患儿及 6例非哮喘对照患儿的支气管粘膜 ,进行普通病理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气道炎症 ;进行免疫组化及凝胶电泳迁移率检查 ,分别观察NF κB在支气管上皮细胞核的表达及NF 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  9例哮喘患儿均存在气道炎症 ,NF κB在其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均有表达 ;对6例哮喘患儿进行了凝胶电泳迁移率检查 ,其中 4例观察到NF κB与DNA结合 ,2例未见NF κB与DNA结合。 6例非哮喘对照患儿无气道炎症 ,在其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均未见NF κB表达 ,也未见NF κB与DNA结合。结论 NF κB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活化 ,可能通过调控多种炎性蛋白的表达 ,导致气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哮喘控制问卷(ACQ)和改良哮喘控制问卷(不计肺功能,简称ACQ6)在儿童哮喘控制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哮喘专家门诊确诊的哮喘患儿102例,进行肺功能测试,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吸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并进行ACQ调查;同时根据2006《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的哮喘控制分级标准,对哮喘患儿进行病情界定并分为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未控制组。对3组患儿ACQ和ACQ6得分进行比较;并以FEV1%和PEF%为分组依据,比较ACQ6得分在不同FEV1%、PEF%组间的差异,分析ACQ6得分与FEV1%和PEF%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分别对ACQ得分、ACQ6得分、FEV1%、PEF%与专家哮喘控制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其相关密切程度。结果 3组哮喘患儿的ACQ和ACQ6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52、117.14,Pa<0.01);ACQ6得分在不同FEV1%、PEF%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3、76.20,Pa<0.01);ACQ6与FEV1%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8,与PEF%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62,ACQ6与PEF%的相关性较FEV1%的相关性高;ACQ得分、ACQ6得分、FEV1%及PEF%与专家评估结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915、-0.878和-0.882,与专家评估结果关系的密切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CQ>ACQ6>PEF%>FEV1%。结论 ACQ和ACQ6对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患儿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ACQ完全可应用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在缺乏肺功能设备的基层医院,ACQ6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及其与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的关系,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选取门诊6~14岁初诊哮喘患儿11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6~14岁健康儿童78例为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25( OH)D3的含量,检测哮喘患儿呼气峰流速( 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 PEF% pred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pred),对观察组患儿进行FeNO检测。对25( OH)D3与PEF% pred、FEV1% pred、FeNO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维生素 D 缺乏、不足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7.78,P ﹤0.01);PEF% pred、FEV1% pred的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而降低(F=28.12、29.56,P均﹤0.05), FeNO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反而升高(F=15.65,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儿童哮喘相关,与哮喘患儿肺功能下降有关,且可增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规范或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0 月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112 例患儿分为规范化治疗组(规范组,n=56)和未规范化治疗组(间断组,n=5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肺功能主要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及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规范组和间断租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规范组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PEF%)、呼气峰流速百分比(FEV1%)及间断组FEV1% 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间断组PEF% 仅在治疗6 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随访1 年时,规范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间断组,PEF% 和FEV1% 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和BMI 在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规范比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能更好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1 年未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功能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54例初诊、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合并鼻炎组与未合并鼻炎组,并以6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均给予规范化治疗,于治疗初始以及治疗3、6、9、12个月复查肺功能及FeNO水平;对照组测定一次肺功能和FeNO。结果规范治疗1年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以及最大呼气25%、50%及7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MEF25、MEF50、MEF75)均逐渐升高,FeNO水平逐渐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PEF、FEV1等大气道功能指标基本恢复;9个月后MMEF、MEF25、MEF50、MEF75等小气道功能指标基本恢复;1年后大小气道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NO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初始及3个月时,合并鼻炎组的哮喘患儿FeNO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0.05)。治疗初始FeNO水平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儿童的规范化治疗过程中,肺功能参数逐渐升高,FeNO水平逐渐下降,大气道功能的恢复早于小气道功能,另外也要注意鼻炎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AIM: To evaluate quality of life (QOL) in Indian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METHODS: A disease-specific, locally appropriate QOL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in asthmatic children and compared with FEV1, FVC, PEFR and asthma symptom score, on three occasions. RESULTS: QOL score had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ymptom score and weaker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CONCLUSION: Disease-specific QOL score correlates inversely with symptom score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发病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核因子-κB(NF-κB)在气道内表达的变化,及布地奈德的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干预组。观察卵蛋白激发及用布地奈德干预后哮喘大鼠气道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FGF和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布地奈德干预减轻了哮喘大鼠气道损伤。B-FGF和NF-κB在对照组中呈弱阳性表达,在哮喘组中表达明显增加,使用布地奈德进行干预后b-FGF和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111.61±5.52 vs 126.21±6.46; 110.65±8.71 vs 134.15±9.42; 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性。结论:b-FGF和NF-κB可能与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相关,布地奈德改善哮喘大鼠的气道重塑可能与降低b-FGF和NF-κB的表达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93-39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易感性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173例为观察组,均接受GC雾化吸入治疗,连续3个月。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78例为对照组。采用PCR检测两组受试儿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基因型,分析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性;比较观察组不同基因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水平,肺功能指标差异及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升高(P<0.001);TT/C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是支气管哮喘易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615、7.055,P<0.001)。GC治疗后3种基因型患儿免疫球蛋白E、IL-8和LTB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TT基因型患儿IL-8和LTB4水平显著低于CC基因型患儿,LTB4水平明显低于CT基因型患儿,TT基因型患儿FVC明显高于CT基因型患儿,FEV1/FVC%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儿(P<0.05);治疗后3种基因型患儿临床GC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T基因型患儿GC疗效良好比例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儿(P<0.05),且TT基因型是GC疗效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11,P=0.018)。 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及GC疗效相关,携带TT/CT基因型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风险更高,TT基因型对GC治疗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以胸闷为主诉的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我院肺功能室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不典型哮喘患儿34 例为研究对象(不典型哮喘组),同期选取典型哮喘患儿34 例为对照,检测不典型哮喘组患儿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的肺功能,以及典型哮喘组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肺功能。结果 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前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25 %、50 %、75%肺活量时的呼气峰流速(FEF25、FEF50、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75/25)分别为105%±12%、104%±12%、100%±7%、88% ±13%、90% ±14%、81% ±17%、73% ±25%、80%±17%,明显高于典型哮喘组患儿发作期肺功能各指标(PP>0.05)。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后肺功能各指标与典型哮喘组发作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典型哮喘组缓解期和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前水平。结论 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不典型哮喘患儿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