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动态变化与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变化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住院患儿132例为重症肺炎组,按照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危重程度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患儿例数在入院时分别为41例、59例及32例,治疗1周后则分别为78例、35例及19例;另选取同时期142例行健康体检合格的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血清25(OH)D、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血清25(OH)D水平,根据治疗1周后25(OH)D的变化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维生素D(VD)升高组(n=81)和VD下降组(n=51)。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不同危重程度组(P < 0.05);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非危重组25(OH)D水平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P < 0.01),危重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极危重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各亚组间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极危重组和危重组PC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治疗1周后VD升高组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要低于VD下降组;VD升高组出院结局好于VD下降组(P < 0.01)。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PCT、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97、-0.404,P < 0.01)。结论 VD水平变化与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程度变化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补充VD可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儿在入院24 h内检测的血浆AT-Ⅲ和DD水平及PCIS评分等资料。将患儿按PCI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71~80分)、非危重组(80分);将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AT-Ⅲ活性、DD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的AT-Ⅲ活性和D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极危重组AT-Ⅲ活性降低以及DD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活性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1),DD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r=-0.657,P0.01)。死亡患儿DD水平高于存活患儿,AT-Ⅲ活性和PCIS评分均低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急性期外周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婴幼儿重症肺炎20例(重症肺炎组)和同期在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婴幼儿轻症肺炎25例(轻症肺炎组),依据病原学分为病毒性肺炎组(24例)和非病毒性肺炎组(21例),2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MMP-9和TIMP-1水平,并行潮气肺功能检查.结果 所有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高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高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患儿恢复期肺功能达峰时间比(TPTEF/TE)和达峰容积比(VPTEF/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低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但患儿潮气量(VT/kg)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清中MMP-9水平及MMP-9/TIMP-1比值与肺功能TPTEF/TE、VPTEF/VE均呈负相关(r1=-0.459、-0.376;r2=-0.413、-0.327;均P<0.05).结论 急性期血清中MMP-9及 MMP-9/TIMP-1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和恢复期肺功能损伤有关,在病毒性肺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 T N F R) 浓度变化。方法 采用 E L I S A 方法测定27 例肺炎(15 例重症肺炎) 患儿极期与恢复期血清 S T N F R 浓度,并进行危重评分。结果 肺炎时血清 S T N F R 升高,极期重症肺炎明显高于普通肺炎,随病情改善血清浓度下降; T N F 改变不明显,随着病情好转无显著下降。 S T N F R 水平与肺炎疾病危重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小儿肺炎时血清 S T N F R 明显升高,且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S T N F R 有助于临床指导肺炎的治疗与观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重症肺炎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浓度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27例肺炎(15例重症肺炎)患儿极期与恢复期血清STNFR浓度,并进行危重评分,结果 肺炎时血清STNFR升高,极期重症肺炎明显高于普通肺炎,随病情改善血清浓度下降;TNF改变不明显,随着病情好转无显著下降。STNFR水平与肺炎疾病凶重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小儿肺炎时血清STNFR明显升高,且与疾病危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原体所致重症肺炎血清sI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重症肺炎患儿和43例普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48例健康对照组小儿血清sICAM-1水平。结果重症肺炎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重症肺炎恢复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普通肺炎急性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重症肺炎恢复期血清sICAM-1水平与普通肺炎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症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较普通肺炎急性期明显增高,但不同病原体所致重症肺炎血清sICAM-1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ICAM-1参与了重症肺炎的炎症过程,其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肺炎病情轻重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姚圣连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23-1424,144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PICU患儿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方法 对77例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立即进行PCIS,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极危重组(23例)、危重组(32例)、非危重组(22例).并检测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每6 h监测1次,并测出乳酸峰值.比较各组间乳酸监测指标(入PICU乳酸水平、乳酸峰值)和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极危重组血乳酸水平:入PICU时乳酸[(5.28±3.69) mmol·L-1]、乳酸峰值[(8.54±4.32) mmol·L-1]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F=3.98,3.12,Pa<0.01),而PCIS[(65.79±2.34) 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F=4.23,P<0.01);死亡组 PCIS[(62.35±4.22) 分]低于存活组[(89.21±5.36) 分](t=3.15,P<0.01),而血乳酸水平[(5.31±4.05) mmol·L-1]高于存活组[(3.22±2.13) mmol·L-1](t=2.32,P<0.05);PCIS与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889,P<0.01).结论 血乳酸升高的PICU危重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PCIS评分可有效评估患儿的病情和预后,并与乳酸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反映危重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患儿转归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入住24 h以上,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检测炎症因子(血WBC、PLT和CRP、IL-6)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炎症因子、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01例患儿进入分析,男47例,女54例。非危重组53例,危重组42例,极危重组6例。①随着危重症评分分值降低,IL-6、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水平亦随危重症评分降低而逐渐增高,在非危重组和危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则随危重症评分降低呈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WB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IL-6、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PLT计数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血WBC和CRP与危重症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IL-6、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PLT水平与儿童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胃肠激素在重症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重症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正常对照组各4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中促胃液素(GAS)、胃动素(MTL)及生长抑素(SS)水平,同时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重症肺炎组有2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时复查了GAS、MTL及SS。结果重症肺炎患儿血中GAS、MTL及SS水平较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普通肺炎组GAS较对照组高(P<0.05),而MTL和S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后GAS、MTL和S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P分别<0.01、<0.01、<0.05);重症肺炎患儿PaO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血中的GAS、MTL、SS水平均呈较好的负相关(r分别为-0.611、-0.35及-0.838,P分别<0.01、<0.05及<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中GAS的增高可能是其易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支气管肺炎患儿血中GAS、MTL、SS水平可作为病情轻重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在儿童重症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中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及与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临床炎症评分的关系,了解DC在重症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病情轻重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组(27例),轻症肺炎组(30例),同期外科收治患儿29例为对照组。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取BALF测定成熟DC,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进行临床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2。结果(1)插管当天重症肺炎组BALF中成熟DC百分率[%,中位数(P5~P95)][14·2(3·9~51·8)]高于对照组[1·3(0·2~22·5)](Z=5·44,P<0·01)。(2)重症肺炎组中IL-12[117·0(79·9~159·4)ng/L]、TNF-α[90·6(52·2~185·9)ng/L]、IL-6[128·7(73·3~793·8)ng/L]浓度高于轻症肺炎组的IL-12[71·6(19·4~196·8)]、TNF-α[26·6(2·5~113·9)]、IL-6[39·9(7·8~82·5)](P均<0·01),并高于对照组的IL-12[6·4(12·2~92·0)]、TNF-α[6·4(1·8~91·9)]、IL-6[23·0(6·4~54·2)](P均<0·01)。轻症肺炎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3)相关分析:插管当天成熟DC百分率与IL-12、TNF-α、IL-6和急性肺损伤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8、0·58、0·51和0·39,P均<0·01),与儿童重危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1,P>0·05)。结论(1)儿童重症肺炎中存在着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与肺部树突状细胞过度成熟、活化。(2)肺部树突状细胞的过度成熟、活化与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明其在重症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征与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IC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住院的重症MPP患儿,根据PIC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从病史中截取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入院48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ECG和胸部X线和CT描述。对上述指标行3组间的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与PICS的相关性。结果 114例重症MPP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61例,女53例。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29例,消化系统损害23例,神经系统损害18例,血液系统损害27例。非危重组77例,危重组30例,极危重组7例,3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异常ECG比例、合并2个及以上系统损害比例、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病程12 d比例、前白蛋白、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比例(OR=7.147,95%CI:1.435~35.59)、D-二聚体水平(OR=1.507,95%CI:1.054~2.156)与PICS呈正相关,前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负相关(OR=0.914,95%CI:0.845~0.990)。结论儿童重症MPP合并2种及以上病原感染、D-二聚体、前白蛋白水平和PICS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重症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与白介素12(IL12)以及临床评分的关系,了解DC在重症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1月~2003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27例为重症肺炎组,同期呼吸组收治的普通肺炎患儿30例作为普通肺炎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胸外科收治的胸部手术患儿29例,作为对照组。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在插管第1天和第2天取BALF测定成熟DC,并对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进行肺部炎症程度的临床评估,三组患儿在入院第1天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IL12。结果插管当天和插管第2天重症肺炎组BALF中成熟DC百分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别(P均<0.01);重症肺炎组中插管当天成熟DC百分率略高于插管第2天,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当天成熟DC百分率与急性肺损伤评分呈正相关(r=0.37,P<0.05),与儿童危重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1,P>0.05)。重症肺炎组中IL12浓度高于普通肺炎组(P<0.01),和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普通肺炎组中IL1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插管当天成熟DC百分率与IL12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儿童重症肺炎中肺部DC的过度成熟、活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并伴随着IL12水平的升高,这表明其从启动环节上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肺炎并心衰患儿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 水平变化,并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肺炎并心衰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 2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定量检测FABP,BNP。结果:心衰期血清FAB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 均P<0.01),恢复期FABP,BNP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心衰期、恢复期血清FAB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BNP升高的阳性率(均P<0.05)。结论:FABP,BNP血清浓度均可作为肺炎合并心衰患儿早期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而FABP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恢复期患儿也有较高的FABP,BNP血浆浓度,提示临床症状好转但心肌损害仍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