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书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9,4(4):253-256
随着新的抗生素的不断问世以及致病菌对既往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新生儿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概述如下。新生儿抗生素应用概况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目前主要用青霉素类、氮基甙类和头孢菌素类进行治疗。一、青霉素类现仍然认为,青毒素G(PCG) 对链球菌、假单胞菌属,不产生青霉素酶的萄葡球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因而对这些感染PCG 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将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策略由风险评估策略改变为风险评估加感染筛查及监测策略对住院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以及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新生儿4 406例为对照组,按照风险评估策略使用抗生素;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新生儿4 476例为研究组,按照风险评估加感染筛查及监测策略使用抗生素。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再入院率和病死率。结果 抗生素应用策略改变后,住院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1);患儿的平均住院日、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将住院新生儿抗生素应用策略由风险评估策略改为风险评估加感染筛查及监测策略,能够明显减少抗生素使用率,而且不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感染在住院新生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抗生素的应用对控制细菌感染和疾病流行 ,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人们在肯定抗生素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意识到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苦果 ,如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的毒副反应、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等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一、新生儿感染的菌群变迁、耐药现状及临床对策1.新生儿感染的菌种变迁及耐药现状 :近年来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病原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随着年代的不同而在不断地变迁 ,随时掌握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的变化规律 ,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有效控制新生儿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重… 相似文献
4.
加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简称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生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占活产婴儿的0.5‰,占新生儿尸解的5.35%,占新生儿肺部疾病尸解的41.5%。全世界每年有二百万新生儿死于肺炎。因此要达到WHO提出的2000年婴儿死亡数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必须有效控制肺炎。因为只有真正的明确病原,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一般来说肺炎的发病与产科因素密切相关.母孕期受细菌、病毒、原虫等等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产时为先天性肺炎。常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李司忒菌、B族链球菌(GBS),美国孕妇阴…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抗生素合理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感染新生儿进行研究,发现感染患儿占同期住院患儿60.1%,其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形成败血症的主要原因为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发现培养阳性率最高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61.7%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说明近年来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药敏实验结果表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已基本耐药,头孢唑啉、丁胺卡那、万古霉素耐药率低,可为近期临床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1例日7龄7天以上新生儿肺炎住院病儿分别于投用头饱呋肟治疗前,治疗后1天、4天、7天做肠道菌群分析,同时检测10例持续应用抗生素3-8周病儿的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抗生素对肠道厌氧菌群的影响以治疗后1天最明显,对需氧菌的影响在第7天最明显,而对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表现在肠道菌群比例的严重失调及敏感菌量的再次增多,提示长期应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微生态平衡紊乱及耐药性的产生,为继发感染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8.
9.
新生儿医院感染3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32例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总感染率为6.7%。新生儿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则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越高。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87.3%在皮肤粘膜。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所致。结论:低体重儿易发生医院感染,提示应注重低体重新生儿的治疗与护理。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环境质量控制、加强洗手管理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使用策略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及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胎膜早破新生儿22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生素使用策略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95)和对照组(n=128)。研究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与感染筛查结果相结合使用抗生素,对照组入院后以风险评估结果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预后。按是否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n=32)及非感染组(n=191),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较高,抗生素总使用率及入院时抗生素使用率均较低,感染发生率较高,但败血症发生率较低(P < 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胎龄较小,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剖宫产率高,入院时及复查的CRP及PCT水平均较高,发热为常见症状(P < 0.05)。早产儿、剖宫产为胎膜早破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 < 0.05)。结论 对胎膜早破新生儿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征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胎膜早破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剖宫产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如有发热表现,尽早复查CRP等感染指标,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住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NICU的所有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 290例病例符合入选标准。确诊院内获得性BSI 175人次,其中导管相关性BSI(CRBSI)109例,占62.3%。每1 000个住院日的院内BSI发生率为4.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5 min低Apgar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时间是NICU病人发生院内BSI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而对中心静脉置管婴儿而言,机械通气是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相关性BSI是院内获得性BSI的主要原因,早产、低Apgar评分及置管时间是导致院内获得性BSI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22-624]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泌尿系感染(UTI)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病原体药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 229例新生儿UT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UTI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或者体温不规则、吃奶少或者拒奶、黄疸不退、呕吐、腹泻、体重不增、精神萎靡等。居于前三位的病原体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及大部分头孢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85%),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敏感,其次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有很高的敏感性(>9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100%)、利福平(84%)、庆大霉素(79%)的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新生儿UTI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屎肠球菌检出率及耐药率均较高,主要致病菌对大部分青霉素及头孢类耐药,临床医生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决定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为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确诊的42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或低体温、呼吸道症状及喂养不耐受多见,95%的病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病死率为21%。早发型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对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晚发型仅对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敏感,均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敏感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高达92%,其中晚发型败血症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发型(100% vs 70%, 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CRP检测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00-703]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分布变化及耐药变迁趋势。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送检时间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分析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的差异。结果共检出病原体2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9株(67.7%),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61株(26.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6.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3年组和后3年组革兰阴性菌(68.8%vs 66.9%)、革兰阳性菌(29.2%vs 23.7%)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年组缓症链球菌(5.8%vs 0.0%)和真菌(9.4%vs 2.1%)比例较前3年组增高(P<0.05),两组间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缓症链球菌和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临床需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lthough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a major caus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population-based data on these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re limited.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of S aureus bacteremia in children.METHODS: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for all incident S aureus bacteremias was conducted among children (18 years of age or younger) living in the Calgary Health Region (Alberta) from 2000 to 2006.RESULTS:
During the seven-year study, 120 S aureus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red among 119 patients; 27% were nosocomial, 18% health care associated and 56% community acquired. The annual incidence was 6.5/100,000 population and 0.094/1000 live births. A total of 52% had a significant underlying condition, and this was higher for nosocomial cases. Bone and joint (40%), bacteremia without a focus (33%), and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15%)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s. Infections due to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were uncommon (occurring in one infection) and three patients (2.5%) died.CONCLUSIONS:
S aureus bacteremia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in the paediatric age group.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 and implanted devices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and mortality rates are low. 相似文献18.
19.
目的 观察血流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25(OH)D 水平的差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住院治疗且双份血培养阳性的60 例血流感染患儿为血流感染组,另选取60 例同年龄段同时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 水平,比较两组儿童不同水平25(OH)D 的构成比。结果 血流感染组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流感染组维生素D 正常(8%)、不足(22%)的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5%、43%,P<0.05),而缺乏(42%)、严重缺乏(28%)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8%,P<0.01)。结论 维生素D 不足在儿童中普遍存在,血流感染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生儿经脐静脉中心静脉置管(UV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感染病原菌。方法:对112名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出生24 h内行UVC的新生儿,于置管后即时做血培养及置管后24 h和1周的脐根部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置管相关性感染定义为“脐轮持续红肿超过24 h或置管后明显腹胀,或无原因精神反应差,或血培养阳性”。结果:置管相关性感染率为8.9%。所有标本的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9.4%,置管后24 h和1周脐根部皮肤表面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1%和16.2%。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5.2%和44.8%,革兰阳性菌中以B族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结论:UVC与新生儿院内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UVC相关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相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19-62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