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并优化最佳b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随访及相关辅助检查证实的72例肝脏良性肿瘤和73例恶性肿瘤(共312个病灶)在1.5TMR成像系统上行不同b值DWI(300s/mm2、800s/mm2、1000s/mm2)扫描,获得各组b值的DWI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分别测量各b值下病变的DWI信号强度、ADC值,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ADC值,并绘制各b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化DWI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b值。结果不同b值组间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不同b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70、0.955、0.957(AUC>0.5),且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最大,以ADC值=1.43×10-3mm2/s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和89.3%。结论 1.5TMRDWI联合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较高,易于发现更多病灶,高b值时鉴别肝脏肿瘤良恶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先期研究确定相对合理的两个b值组合(0、300)s/mm2和(0、800)s/mm2,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及相关辅助检查证实的112例共145个肝脏占位性病灶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b值=(0、300、800)s/mm2 DWI扫描,分别比较各种病变的ADC值.结果 恶性、良性组的平均ADC值,b=300 s/mm2时分别为(1.15±0.20)×10-3 mm2/s、(2.13±0.53)×10-3 mm2/s;b=800 s/mm2时分别为(0.98±0.19)×10-3 mm2/s、(1.81±0.42)×10-3 mm2/s;两者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以ADC值≤1.40×10-3 mm2/s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0.0%;b=800 s/mm2时,以ADC值≤1.14×10-3 mm2/s为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5.0%.结论 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散和灌注成像(DWI,P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209个病灶,其中肝囊肿40例69个病灶,肝血管瘤43例57个病灶,肝细胞癌27例36个病灶,转移性肿瘤17例47个病灶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DWI序列所选用b值为0、500 s/mm2.其中15例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和2例肝囊肿行灌注成像.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09±0.24)×10-3mm2/s,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肝血管瘤平均ADC值1.71×10-3 mm2/s作为判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分界点,则灵敏度是97.5%,特异度是86.5%.绝大部分肝癌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SC)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全部肝血管瘤的TSC表现为缓升缓降型.结论 DWI、PWI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肝脏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鉴别肺部艮、恶性病变的价值及b值优化。方法对82例肺部结节或肿块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ADC值。比较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不同b值下ADC值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幕82个病例中恶性病变54例,艮性病变28例。不同b值下恶性病变的平均AD均值均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值取300、500、800S/mm2,AuC分别为0.806,0.838,0.826,均有诊断意义(AUC〉0.5):其中b=500s/mm2。时ADc值诊断效能最高,ADC阂值为1.492×10-3mm2/S,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9%、78.6%、85.92%。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肺部良恶病变,b值取500S/mm2时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晓阳  贾庆  高源统  吴伟力 《浙江医学》2014,(12):1049-1052,1059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甲状腺良性单发结节和13例恶性单发结节实性部分的ADC值(b值取200、500、800s/mm2),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实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b值取200和500s/mm2时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b值取800s/mm2时良恶性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200,500,800 s/mm2时ADC值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4,0.66。b值为200s/mm2时价值最大,诊断阈值1.92×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1.4%,准确率为93.7%。结论 D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b值取200s/mm2时更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3.0 T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散成像,分析各种病变弥散成像的特点并测量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DWI图像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46例,信号欠均匀以及边界欠清的病灶分别占51.06%(24/47)、44.68% (21/47)。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5.86±33.97)×10-3]?mm2/s、[(185±53.09)×10-3]?mm2/s 和[(212.62±81.72)×10-3]?mm2/s,转移瘤与肝脏的ADC值存在显著的差异(t=3.202, P=0.01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与肝脏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转移瘤与肝细胞癌之间、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 Tesla MR弥散成像有助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不同b值和测量位置得到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48例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s/mm2和1000s/mm2,测量病变整体、边缘及中心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04±0.36)×10-3mm2/s、(1.46±0.49)×10-3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38±0.81)×10-3mm2/s、(1.97±0.63)×10-3mm2/s;b值0s/mm2时,肝脏良恶性肿瘤之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1000s/mm2时,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测量感兴趣区位置,在病灶边缘与中心之间,恶性肿瘤的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高b值及灌注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多b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乳腺良恶性病灶48个,测量病灶在不同b值(600、1000、1500s/mm2)下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点,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诊断价值。结果:同一b值下乳腺良性、恶性病变的ADC值与不同b值下乳腺良性、恶性病变 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显示:b=600s/mm2时,AUC为0.882,最佳临界点为1.43×10-3mm2/s,诊断的敏感性88.9%、特异性71.4%;b=1000s/mm2时,AUC为0.897,最佳临界点为1.19×10-3mm2/s,诊断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81.0%;b=1500s/mm2时,AUC为0.915,最佳临界点为1.04×10-3mm2/s,诊断的敏感性为70.4%、特异性为90.5%。结论:(1)ADC值定量分析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同质病变ADC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变小。(2)以ROC曲线分析得到的最佳临界点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随着b值的增加,诊断的敏感性下降,特异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女性乳腺患者行MRI—DWI(b=500、800s/mm2)检查,相同的感兴趣区(ROI)下,测量病变的ADC值,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b值分别取5OO、800s/mm2,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27,P〈0.001;t=6.399,P〈0.001);b-500s/mm2,最佳诊断点ADC值为1.13×10-3mm2/S ROC曲线下面积为0.90,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79.4%;b=800s/mm2,最佳诊断点ADC值为1.03×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为81.4%,特异度为88.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例正常乳腺、2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3.0TMRI扫描仪,行SE序列和DWI。b值分别取0,50,200,500,800,1200S/mm2。比较正常组、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的磁共振表现,测量其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占位性病变在DWI上大多为高信号(48/60,80%),随着b值升高病灶DWI信号下降,恶性病变的下降程度低于良性病变。(2)b值不同时,各组所取得的ADC值因b值不同而不同,且之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3)当b=1200~0S/mm2时,恶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0.94±0.09)×10—3mm2/S,良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1.57±0.14)×10—3mm2/S,正常组平均AI)C值为(1.77±0.17)×10—3mm2/S。同一b值,正常组、艮性组和恶性组分别对应的ADC值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4)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取ADC值≤0.97×10—3mm2/S(b=1200~0s/mm2)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其诊断敏感性83.78%,特异性91.30%,准确性86.9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3,P〈0.001)。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E-EPI DWI(b=500s/mm2)序列,对局灶性肝脏病变11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7例,转移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血管瘤22例,囊肿19例)进行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疾病ADC值的差异。结果 b值选用500s/mm2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49±0.14)×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分别为(0.93±0.14)×10-3m m2/s、(0.9 7±0.1 5)×1 0-3m m2/s、(1.0 6±0.1 7)×1 0-3m m2/s、(1.5 3±0.2 9)×1 0-3m m2/s、(2.1 8±0.2 3)×1 0-3m m2/s和(3.15±0.21)×10-3mm2/s。肝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小于正常肝脏(P0.01),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大于肝脏(P0.01)。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脏的ADC值之间、肝癌与转移瘤的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测定,能较准确的判断局灶性肝脏病变的性质,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n S  Liu CH  Bai R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51-335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肿瘤医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60例甲状腺结节病变(良恶性各30例)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取0和100、200、300、400 s/mm2时病变的ADC值,比较其间差异.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当选取不同的b值时,所测得的良、恶性结节的ADC值之间均在统计学差异,且恶性结节组的ADC值小于良性结节组的ADC值(P<0.05).根据兼顾DWI图像的信噪比和能够准确测量ADC值的原则,在多种b值的DWI检查中,宜选择400 s/mm2作为检查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最佳b值.当b值选择400 s/mm2时,绘制ROC曲线,并选取ADC值1.475×10-3 mm2/s作为阈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96.7%.结论 甲状腺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DWI和ADC值在甲状腺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弥散系数(ADC)用于老年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肺部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技术弥散加权成像,分析不同病变性质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表现,对比不同良恶性肿瘤在不同b值下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ADC值,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不同b值下ADC值对应曲线面积。结果100例老年肺部肿瘤患者中,检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例数分别为51例、49例。不同b值恶性肿瘤低信号占比均低于良性肿瘤,高信号占比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下,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b值的升高,全部肺部肿瘤患者ADC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下ADC值ROC曲线下对应面积分别为0.884、0.834、0.754,AUC>0.5可作为鉴别诊断肺部肿瘤良恶性的有效指标,且以b值为500s/mm2时所得到的ADC指曲线下面积最大,在ADC值取1.470时,可获得最高诊断效能。结论b值为500s/mm2下的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用于老年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有着较高价值,患者整体表观弥散系数值随b值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44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及骨质疏松所致良性椎体骨折患者89例,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T1WI、T2WI)及b值为200、400、600、800s/mm2 DWI扫描。结果常规MRI信号及DWI信号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200、400、600、800s/mm2时,良性椎体骨折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显著高于恶性椎体骨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b=600s/mm2时,ADC值诊断椎体良恶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14%、92.17%、80.22%,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MRI序列及DWI信号对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诊断效果不佳,可结合ADC值进行诊断,当b值为600s/mm2时,ADC值诊断椎体良恶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