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60个椎体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过程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创造低温环境,充分延长骨水泥的牙膏期,从手术方法上预防骨水泥渗漏,术前及术后3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统计骨水泥的渗出率.结果 60例60个椎体手术全部成功,骨水泥注射量3-5ml/椎体,VAS术前(8.5士0.9),术后3d(2.3士1.1)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有6个椎体出现不同程度及方位的渗漏,骨水泥渗出率为10%.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冰冻生理盐水可显著延长骨水泥牙膏期,有效减低骨水泥的渗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方法对于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行PVP治疗,实验组则行PK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评分(VAS)、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骨水泥渗漏率6例(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38.10%);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椎骨高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椎骨高度、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椎体高度的快速恢复,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2例为观察组,同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2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情况、疼痛情况、功能障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6个月VAS、Cobb角、ODI、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治疗前(P<0.01或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Cobb角、ODI低于对照组(P<0.01),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均采用骨水泥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观察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疼痛情况,Oswestry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腰背部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VAS、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两组均出现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低黏度骨水泥组骨水泥渗漏率为66.7%,明显高于高黏度骨水泥组的33.3%,P<0.05,但均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91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Oswestry功能评分、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两组VAS、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能显著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但费用较高;PVP费用低,操作简单,但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均能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2年3月椎体压缩性骨折急性期行择期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200例,新发骨折分为骨折组,未出现新发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1周及随访截止日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新发骨折34例,发生率为17.00%,骨折组和对照组骨折程度、手术部位、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例数及骨水泥渗漏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组年龄、女性比例、BMI、骨折病史率、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高龄、骨质疏松、伤椎及手术椎体数多为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喻建华  赵奎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6):1079-108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躯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卢氏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低黏度骨水泥成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高黏度或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低黏度骨水泥组(n=20)和高黏度骨水泥组(n=20).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手术椎体或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情况.结果 低黏度骨水泥组和高黏度骨水泥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P<0.05).结论 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能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具有更好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静 《吉林医学》2014,(3):497-497
目的:探讨分析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40%(4/10),对照组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20%(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中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均较高。其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避免减少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量表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arthel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10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恢复好,即刻止痛效果优良,患者活动能力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方式中,应用明胶海绵封堵后骨水泥渗漏的治疗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6例胸腰椎体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明胶海绵组与常规对照组,每组各23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记录3个时间点(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Cobb角、Beck指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弥散系数行统计分析,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明胶海绵应用对骨水泥渗漏的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情况。  结果  明胶海绵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率为4.35%,常规对照组骨水泥渗漏8例,骨水泥渗漏率为34.7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 P=0.026)。明胶海绵组患者骨水泥弥散系数为(77.57±0.72)%,常规对照组为(58.20±0.8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92, P<0.001)。组间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比较ODI、VAS评分、Cobb角、Beck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但各指标组内术后1 d、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采用预先置入明胶海绵封堵,能明显降低手术过程中由于骨水泥弥散过程中发生的渗漏率,有效改善骨水泥在责任椎体中的弥散效果。明胶海绵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便于操作等一系列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精准骨折线穿刺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应用精准骨折线穿刺技术。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观察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内骨水泥充盈、渗漏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第3天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区域均得到充足骨水泥填充,对照组有8例出现填充不充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精准骨折线穿刺椎体成形术,更能保证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填充,减少术后疗效不佳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KP治疗的98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有85例病人获得超过1年的临床随访,根据术中通道建立方法将病人分为2组:观察组47例,采用术前图像测量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轨迹联合术中精准穿刺PKP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PKP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椎高度恢复、术后骨水泥分布及渗漏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上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弥散至中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人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均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时间点2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扫描发现,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1.0%(10/38),2组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术前图像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法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使骨水泥更好地弥散超过中线,且骨水泥的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 PCV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PCVP与PVP治疗的58例陈旧胸腰段脊柱OVCF,其中28例采用PCVP治疗记为观察组,30例采用PVP治疗记为对照组。记录2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分布等级、骨水泥渗漏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pain visual simulation, VAS)评分。结果 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用量大于对照组,骨水泥分布等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VP治疗陈旧OVCF安全有效,可较PVP注入更多的骨水泥,使其达到更好的双侧分布;而且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对夹心椎体进行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病人58例,其中观察组29例在常规行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基础上进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约2 mL)预防性强化,对照组29例未行夹心椎体强化,随访观察夹心椎体骨折情况。结果2组术前骨密度、年龄、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例(3.45%)骨折发生,B组中有8例(27.59%)发生骨折,2组术后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 < 0.05)。结论在常规对“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能降低术后夹心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的评价方式及其对椎体成形术后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54~91岁)143例,术后随访1年.134例完成随访,其中18例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再骨折组,116例未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X线,将骨水泥按照形态和位置分为5种类型.根据术中注射骨水泥的量和椎体体积计算骨水泥的量体指数.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指数、量体指数、骨水泥渗漏等的差异.选择有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再骨折组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分布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量及量体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的不同分布类型显著影响邻椎骨折的发生率.结论 骨水泥分布指数低、骨水泥渗漏及低骨密度可能是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在椎体成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于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四科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共116例(126个椎体),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将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应用于椎体成形术中.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治疗后30个月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根据X线检查及CT检查,观察伤椎复位情况及椎体内骨水泥充盈、渗漏情况.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及伤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第3天、治疗后30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为(84±9.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定向注射技术既能够保证术后的止痛效果,还降低了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渗发生的概率,同时降低了骨水泥注射的有效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