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联合研究的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81例TIA患者在发病两周内行头颅MRI检查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11例患者在随访时间段内发生继发脑梗塞而再次就诊,为进展型TIA组;其余病例为初发型TIA组。搜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实验组(包括进展型和初发型TIA组)和对照组的DWI阳性率及颈动脉软斑数混合斑数血栓数、IMT依次递减,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病例的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787。结论 MRDWI可发现TIA新发病灶,颈动脉彩超可发现并鉴别颈动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及其继发的颈动脉血栓、中内膜增厚、狭窄,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均具有重大临床价值,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20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作为研究组,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缓解期检出阳性率(90.00%)、发作期检出阳性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70.00%、80.00%),P0.05,组间差异显著。研究组检出病灶数目较对照组多,病灶直径较对照组长,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对患者颅内受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反馈准确性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用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法进行诊断。B组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法进行诊断,观察对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40例中有32例阳性,阳性率为80%,病灶数为63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9.59±3.46mm;CT检查后17例阳性,阳性率为42.5%,病灶数35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6.73±3.68mm。磁共振弥散成像所检查出来的阳性反应、缺血部分的直径以及病灶数比CT检查更准确,效果明显。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更能准确的反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部缺血的各个部位的具体情况、颅内受损位置及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按照其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患者则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期阳性检出率、缓解期阳性检出率及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作期阳性检出率(97.5%)和缓解期阳性检出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5%7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7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7.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利于临床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且该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反复进行等临床优势,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的首选临床诊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行常规磁共振检查为参照组,58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为试验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中出现39例脑缺血异常表现,参照组患者检查中有27例脑缺血异常表现,试验组患者阳性率(67.24%)明显高于参照组(46.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可以更有效反映患者脑部血流情况,阳性检查率高,可以为临床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牛庆东  王雪梅  李立 《河北医学》2013,19(5):729-731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60例,用TCD和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为A组,单独使用TCD检查的为B组,单独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为C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采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范围比单独使用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范围广,能清楚检查出患者的情况。结论: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影像依据,可将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广泛应用于对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34例TIA患者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57%);19例患者常规MRI提示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32%),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能早期准确诊断TIA的病变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指导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华妙强  吴立源  汤群峰 《医学综述》2011,17(15):2393-2394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患者的磁共振扫描图像资料。结果 2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119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56.7%,119/210);有68例患者的常规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32.4%,68/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磁共振弥散成像阳性患者中有11例(9.2%,11/119)经过治疗后神经系统缺损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余的108例(90.8%,108/119)患者经过溶栓后,神经系统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且有的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及缺血区等病变部位的情况,而其中的一些病变是常规磁共振检测所不能发现的,这就为患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快速、准确地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经颈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88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69例,占78.41%(69/88),T C D检查异常76例占86.36%(76/88).结论颈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确诊为TIA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具体对照指标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阳性率(88.2%)大于对照组(22.4%),颈动脉扭曲情况(19例)高于对照组(2例),椎动脉流速低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结果 86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4%,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者检出率28.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左心室功能改变的关系,以及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后循环缺血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经统计学处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I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舒张晚期血流速度(0.82±0.31)低于对照组(1.05±0.4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t=3.525,P〈0.05),不同部位、不同大小脑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和E峰/A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I组颈动脉闭塞比例(4%)高于对照组(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狭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左心室功能改变,对舒张功能影响更明显,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脑梗死不同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对左心室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3D-DSA、TCD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TIA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系统患者进行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28.6%),脑3D-DSA异常48例(76.2%),二者均异常12例,大多为颈动脉轻-重度狭窄;TCD异常45例(71.4%,此45例脑3D-DSA也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24例(38.1%,其中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结论 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对颈动脉系统的TIA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评价.DSA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2012,(34):7410-7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戴爱云 《当代医学》2010,16(14):55-56
目的彩超对颈动脉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8.75%,50.00%和22.50%。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