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纳入594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MHR对MS的预测能力。结果:肥胖症前期组的MHR大于体重正常对照组(0.25 vs 0.21,P<0.001)。糖尿病前期组的MHR大于血糖正常对照组(0.24 vs 0.21,P=0.020)。MHR与BMI、MS相关(rs=0.270,P<0.001;rs=0.408,P<0.001),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rs=0.056,P=0.203)。MHR、NLR、尿酸、白细胞为MS发生的危险因素。MHR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MS患者的诊断界值为0.210×109/mmol,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95%CI为0.709~0.810,P<0.001),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62.1%;MHR联合NLR及尿酸的AUC为0.834 (95%CI为0.791~0.877,P<0.001),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79.9%。结论:MHR可反应体内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HT)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符合诊断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142例。问卷形式调查其月经情况、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并评估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特点。结果 1 142例患者中103例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82例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79.6%),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KMI)平均为13.50分,96例填写了焦虑/抑郁(HAD)评分量表,6例出现焦虑,平均8.83分,4例出现抑郁,平均8.33分;2 105例接受了激素类药物治疗(94.6%),随访95例接受HT治疗患者中71例有规律撤退性出血。51例诉月经量明显少于移植前月经量,且经血颜色变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3周期性激素治疗后KMI总分平均为6.7,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血液疾病清髓性化疗剂量可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2性激素治疗也可以缓解清髓化疗后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症状;3血液疾病清髓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缺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128例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各64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显效66例(51.6%),有效51例(39.8%),无效11例(8.6%),无不良反应发生,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中显效47例(36.7%),有效49例(38.3%),无效32例(25.0%),不良反应18例(14.1%),总有效率75.0%,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的各种临床症状,改善女性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谈诚  杨欣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9):652-655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下尿路症状等,影响了女性的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松弛引起盆底功能障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量增加、肌肉含量下降、免疫衰老等情况的出现也可能加速盆底功能障碍的进展。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激素水平、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都可能在PF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简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的保健和康复。  相似文献   

7.
谭容容  吴洁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9):655-657
正围绝经期也称绝经过渡期,是女性生殖功能衰老的一个生理变化阶段,包括从绝经前开始出现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症状的变化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1])。月经改变是围绝经期的标志之一,是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量、持续时间、规律性或频率的变化,称之为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据报道,在围绝经期女性的所有妇科疾病咨询中,AUB约占70%以上~([2])。故本文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甾体激素类药物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以甾体激素治疗生殖内分泌疾病患者284例,其中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80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104例,更年期DUB患者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50例。结果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功血显效率70%以上,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功血、围绝经期综合征总有效率均90%以上,PCOS无效率为20.00%、围绝经期综合征无效率为10.00%;围绝经期综合征、PCOS、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功血疾病复发或加重率分别为34.00%、17.50%、4.8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功血、青春期功血不良反应发生率8.75%、8.00%、8.00%、1.92%。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禁忌症基础上,甾体激素类药物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部分疾病复发率、增重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的是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目前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此,本文综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为日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绝经年龄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在甘肃省居住≥1年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3—11月期间展开横断面调查。结果 (1)共调查8 500人,最终纳入分析7 236人。初潮年龄≤12岁者461例(6.4%),13~14岁初潮者2 335例(32.3%),15~16岁初潮者2 838例(39.2%),≥17岁初潮者1 602例(22.1%)。(2)共1 673例女性绝经,平均绝经年龄为(47.9±3.3)岁。随着初潮年龄的增加,绝经年龄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早是绝经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并且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月经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越早;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围绝经期相关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女性职工共596位,年龄在40~60岁之间,以问卷形式调查其围绝经期月经状况、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程度以及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结果①本次收回有效问卷557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6.3±3.7)岁,其中已绝经者63人,自然绝经者45人,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7.7±4.7)岁;手术绝经(切除卵巢者)10人;药物绝经2人。从出现月经紊乱到绝经平均(1.6±1.5)年;②557名职工中,出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者331人,其中对于更年期症状可治疗表示"完全知道"者45(13.6%);对围绝经期症状"知道一些"的281人(84.9%),表示"完全不了解"者5人(1.5%)。绝经远期危害中,知道"骨质疏松"者291人(52.2%),知道"心脑血管疾病"者170人(30.5%),知道"阿尔兹海默症"者59人(10.6%),知道"反复泌尿系感染"者162人(29.1%)。所有受调查者中正在使用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症状者69人(12.4%),其中33人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治疗(5.9%),39人使用中药类药物治疗(7.0%),其中3人两者均用(0.5%);③557例中有围绝经期症状者331人,占59.4%,平均Kupperman绝经指数为11.9分(量表最高63分)。331人中有症状但未绝经者291人,平均绝经指数为11.1分;有症状且已经绝经者40人,绝经指数为16.5分。在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中,各项症状发生率从19.9%~77.6%不等。大多数发作者症状为轻至中度,重度者仅占0.6%~3.3%。结论女性医护人员围绝经期状况应引起重视。从事医疗行业女性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优于一般妇女群体,寻求药物治疗控制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比例也高于一般妇女人群,但仍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HRT的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将8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甲组40例应用HRT治疗,乙组用一般药物对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105),治治疗1个月后,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HRT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法效明显优于一般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使用宫内节育避孕器对围绝经期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型随机抽样法,将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围绝经期女性设为第一组;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避孕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第二组。第一组526例,第二组459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经期症状和生殖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一组女性的月经周期比第二组规律,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第二组低,但经期的腰痛、腹痛症状比第二组严重,而宫内节育避孕器对经期症状的影响将随时间而减弱,不同时期的影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的宫内节育避孕器对经期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女性在经期症状和生殖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宫内节育避孕器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经期症状和生殖健康状况无影响(P>0.05)。结论:使用宫内节育避孕器不会对围绝经期女性在生殖健康等方面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妈富隆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入住的12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服用妈富隆1片/d,连服6个月,观察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测FSH、LH、PRL、P水平、E2、T、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服药6个月后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85%。雌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或基本消失。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药疗效显著,无肝肾功能损害,且安全、有效、价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多学科联合管理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性研究18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MHT)6个月,观察组在MH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在激素补充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6个月后,其Kupperman评分及SAS、SDS评分下降程度、E2升高、FSH、LH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0例(年龄23~76岁)女性按照STRAW分期系统分为育龄对照组(20例)、围绝经期组(17例)、绝经早期组(21例)、绝经晚期组(22例)和HRT组(10例)共5组。对其基本情况和认知功能进行调查,认知功能的调查采用多维度测试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言语流畅性测验(VFT)、复杂图形测试(CFT)。并测定其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血清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各项认知功能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P<0.05),HRT组各项认知功能测试得分除DST2(倒背数字得分)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P<0.05)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E2和T水平与CFT2(耗时)呈负相关(P<0.05),与AVLT得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FSH水平与CFT2呈正相关(P<0.05),与AVLT、MMSE、DST1(顺背数字得分)、DST2和VFT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E2、T水平下降及FSH水平上升,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情绪的改变,其中抑郁症状突出[1]。董胜莲等[2]报道,我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3.80%。度洛西汀(Duloxetine)是一种新型的平衡高效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为探讨度洛西汀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西酞普兰为对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A型题 ,答题卡见下页 )1 女性围绝经期生理和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下列哪项引起 ?A 子宫内膜对激素无反应B 卵巢功能衰退不能分泌雌激素C 垂体分泌FSH、LH降低D 下丘脑功能异常E 精神因素2 下列哪项不是围绝经期的病理变化 :A 血孕激素分泌不足B 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影响而增生过长C 高密度脂蛋白 (HDL)升高D 高密度脂蛋白 (HDL)降低E 骨吸收增加3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 ,首选 :A 运动  B 饮食调整  C 补充钙剂D HRT  E 充足日照4 对于HRT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治疗绝经相关症状 (血管舒缩症状、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