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造血细胞和血管细胞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干细胞(hemangioblast)。血液血管干细胞可以发育分化成造血干细胞(HSC)和血管干细胞(angioblast),后两者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血细胞和血管两大系统。但直到近几年,才有实验研究证实了血液血管干细胞的存在,并可通过免疫磁珠或流式细胞仪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Notch信号在血管新生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细胞的增生、尖细胞与茎细胞比例调节、动静脉分化及周细胞动员等方面.Notch调控血管生成的研究可为组织缺血、创伤和肿瘤等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向.该文就 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组成、Notch在生理性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脐血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体外扩增内皮前体细胞,增加局部缺血组织的新血管形成和内皮损伤后的再内皮化,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已证实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在体内可促进缺血肢体和心肌的再血管化。现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调节机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5.
6.
对Notch信号在血管新生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细胞的增生、尖细胞与茎细胞比例调节、动静脉分化及周细胞动员等方面。Notch调控血管生成的研究可为组织缺血、创伤和肿瘤等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向。该文就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组成、Notch在生理性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脐血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新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孔板中matrigel铺板后种植MSCs,用不同浓度的NGF(0、25、50、100、200 ng/mL)处理细胞24 h,观察MSCs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同时用特异性NGF酪氨酸受体(TrkA)阻滞剂K-252a阻断受体.观察K-252a对NGF促MSCs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应用Western印迹法比较NGF处理组MSCs与对照组MS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NGF均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中NGF 50 ng/mL促进MSCs血管新生的能力最强,该组MSCs形成的管腔长度为对照组的2.24倍(P=0.01).NGF处理组MSCs的VEGF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252a阻断TrkA受体后,NGF促进MSCs管腔样结构形成的能力明显减弱.结论 NGF可以促进MSCs在体外matrigel中的血管新生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Trk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肿瘤血管供应模式的研究意义重大。经典的血管生成是指由内皮细胞排列围成内皮依赖性血管,但近年来一些非内皮依赖性血管的发现给传统肿瘤新生血管模式带来了冲击。本文归纳了当前肿瘤血管供应的不同模式,随着对这些血管生成方式研究的深入,必将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的血管分化及其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an ZC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6):782-785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深入的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治疗了多种血液及免疫性疾病.很早以前,有人推测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母细胞.近年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动物实验显示,缺血部位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临床小规模试验研究表明,应用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重建.本文简要介绍骨髓、外周血、脐血造血干细胞的血管分化功能及其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human health conditions is essential for precise diagnosis and delivery of tailored therapy to individuals. Contemporary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systems has properties that limit its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usability.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incorporated with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this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became more precis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However, we are still facing the complexity of diseases and pattern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conditions. With continuing advances in omics methodologies and instrumentation, we are proposing a new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molecular modul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applying molecular modules to classifying human health status. The initiative would be precisely defining the health status, providing accurate diagnoses, optimizing the therapeutics and improving new drugdiscovery strategy. Therefore, there would be no current disease diagnosis, no diseas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in the future, a new medicine based on this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module medicine, could redefine health statuses and reshape the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