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筛选免疫原性高、致病性低的狂犬病疫苗候选株。方法应用反向遗传技术,在狂犬病毒弱毒株HEP-Flury株全基因组3'-N-P-M-G-L-5'的假基因区域(G与L之间),插入一个G基因,构建携带双G基因的全长感染性克隆,其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盲传十代,用荧光抗体和RT-PCR鉴定病毒。结果成功获得携带双G基因的狂犬病毒HEP-dG株,该病毒在BHK-21细胞中稳定生长,其病毒滴度达到1010FFU/mL。结论HEP-dG株会为研制高效的狂犬病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提供了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狂犬病病毒(RABV)弱毒株SAD为载体,构建表达IL-33蛋白的重组狂犬病病毒株SAD-IL33。方法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通过Pfl23Ⅱ和NheⅠ位点经酶切连接,将鼠源IL-33基因ORF区插入狂犬病病毒SAD株的伪基因区,获得全长感染性克隆,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重组病毒SAD-IL33,采用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鉴定SAD-IL33的生物学特性,并用其感染小鼠,每天观察小鼠体重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初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含IL-33基因的感染性克隆SAD-IL33构建成功;经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病毒SAD-IL33可扩增出1 065 bp的预期条带,同时有RABV G蛋白和IL-33蛋白的特异性荧光,且分子质量单位为70 ku和30 ku,与预期大小一致;SAD-IL33的细胞适应性良好,在BHK-21细胞和Neuro-2a细胞上均能生长,滴度峰值分别为10~(8.345)FFU/ml和10~9FFU/ml,均高于亲本SAD株。将其在BHK-21细胞上连续传代10次,第3~10代的病毒滴度介于10~6~10~8 FFU/ml之间。小鼠感染SAD-IL33后,21 d内体重及精神状态无异常变化。结论成功构建表达IL-33蛋白的重组狂犬病毒SAD-IL33,细胞适应性良好且滴度高,传代稳定,对小鼠无明显影响,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廉价的狂犬病预防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狂犬病病毒(RABV)弱毒株SAD为载体,构建表达IL-33蛋白的重组狂犬病病毒株SAD-IL33。方法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通过Pfl23Ⅱ和NheⅠ位点经酶切连接,将鼠源IL-33基因ORF区插入狂犬病病毒SAD株的伪基因区,获得全长感染性克隆,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重组病毒SAD-IL33,采用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鉴定SAD-IL33的生物学特性,并用其感染小鼠,每天观察小鼠体重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初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PCR和测序证实,含IL-33基因的感染性克隆SAD-IL33构建成功;经RT-PC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病毒SAD-IL33可扩增出1065 bp的预期条带,同时有RABV G蛋白和IL-33蛋白的特异性荧光,且分子质量单位为70 ku和30 ku,与预期大小一致;SAD-IL33的细胞适应性良好,在BHK-21细胞和Neuro-2a细胞上均能生长,滴度峰值分别为108.345FFU/ml和109FFU/ml,均高于亲本SAD株。将其在BHK-21细胞上连续传代10次,第3~10代的病毒滴度介于106~108 FFU/ml之间。小鼠感染SAD-IL33后,21 d内体重及精神状态无异常变化。结论成功构建表达IL-33蛋白的重组狂犬病毒SAD-IL33,细胞适应性良好且滴度高,传代稳定,对小鼠无明显影响,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廉价的狂犬病预防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株SRV9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并建立其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方法通过DNAStar对狂犬病病毒SRV9株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利用单一的酶切位点,将SRV9全长cDNA分为4段,根据每段重叠区域的酶切位点拼接全长,分别连入pCI和pCDNA3.1(+)载体,并通过PCR方法分别在全长序列的3′端和5′端引入核酶HamRZ和HdvRZ序列,构建全长真核表达质粒pCI-SRV9和pD-SRV9。同时构建能表达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磷蛋白(P)、糖蛋白(G)和聚合酶蛋白(L)的4个辅助质粒。分别将pCI-SRV9或pD-SRV9与辅助质粒通过脂质体共转染BSR细胞,拯救重组病毒。结果两种质粒表达系统均可拯救到有感染活性的病毒粒子,但pD-SRV9表达质粒的拯救效率(8/8)较pCI-SRV9表达质粒拯救效率3/30高;重组病毒与母本野生病毒的体外生长动力学曲线相一致,相同培养时间的病毒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筛选新型狂犬病疫苗或开发基于狂犬病病毒载体的其他疾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狂犬病毒载体,为新型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狂犬病毒减毒株SAE基因组分段扩增,然后经逐步拼接得到全基因组克隆,并在其中引入转录终止-起始元件和多克隆位点获得重组质粒pSAETOPO。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和西尼罗病毒prME基因分别克隆至pSAETOPO,然后将带有这两个基因的狂犬病毒全长cDNA切下并克隆至pcDNA3.1(+)载体。将获得的重组质粒pcSAE-GFP和pcSAE-ME转染细胞,分别观察辅助病毒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狂犬病毒载体质粒pcSAE-GFP和pcSAE-ME,经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表明所构建克隆是正确的。pcSAE-GFP及pcSAE-ME转染细胞后,在辅助病毒存在下可表达相应外源基因。结论构建的狂犬病毒载体质粒可表达外源基因,为进一步获得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狂犬病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构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B2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验证B2L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及表达的稳定性。方法 以ORFV主要免疫原性基因B2L为目标,以pVAX1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B2L,鉴定正确后转染仓鼠肾细胞(BHK-21),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B2L基因表达。结果 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证明为ORFV B2L基因,经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分析证明了pVAX1-B2L质粒的正确性,IFA证实目的基因在BHK-21细胞中能够瞬时表达。结论 为进一步研制基于羊口疮病毒B2L基因的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离福建省狂犬病毒街毒株,了解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疑似狂犬的脑组织,通过细胞培养和乳鼠脑接种分离狂犬病毒,用直接免疫荧光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疑似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TCID50的测定结果显示,细胞毒滴度不高,病毒株对BHK-21细胞的适应性不强,LD50的测定结果显示,病毒株为狂犬病毒强毒株。结论 从福建省家犬中成功分离到狂犬病毒街毒株,为狂犬病的实验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以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为骨架表达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 HA蛋白的嵌合疫苗株。方法 将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Vienna/1/99的HA片段胞外区替换为H1N1(A/Victoria/2570/2019)的HA蛋白,将重组质粒与骨架株的其余7个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拯救H1N1嵌合疫苗株。对重组病毒株进行血凝鉴定、RT-PCR鉴定、电镜鉴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以及小鼠安全性评价。结果 成功拯救出H1N1嵌合流感病毒株,命名为rA/B-H1-Vic。经测序鉴定其序列与预期一致,并且在电镜下观察到流感病毒粒子的典型特征。H1N1嵌合流感病毒株血凝效价最高达25,在MDCK细胞上的病毒滴度为104.5 TCID50/mL,在鸡胚中的病毒滴度为108.36EID50/mL。分别以106 EID50和105 EID50剂量鼻腔接种小鼠,其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小鼠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流感反向遗传技术,以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株作为骨架,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构建以B型流感病毒为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候选株。方法基因合成新冠病毒参考株S蛋白上的RBD基因片段(318-541aa),对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的NS1片段进行设计改造并插入RBD序列,构建重组质粒NS110-RBD。将NS110-RBD与其余7个骨架株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和MDCK细胞,拯救表达新型冠状病毒RBD区重组流感病毒,对拯救出的毒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病毒滴度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成功拯救出重组流感病毒株并命名为rIBV-NS110-RBD。PCR鉴定RBD目的基因大小正确,测序表明拯救病毒株的序列正确,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拯救病毒株的病毒粒子具有流感病毒粒子的典型特征。经测定,拯救株rIBV-NS110-RBD在MDCK细胞上的病毒滴度为10^(5.5) TCID_(50)/ml,在鸡胚上的病毒滴度为10^(6.5) EID_(50)/ml,血凝效价最高达2_(5);Western Blot检测到RBD的表达,其分子质量为35ku。结论成功拯救出高表达新型冠状病毒RBD蛋白的高血凝效价的重组流感病毒株,该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粒子的典型特征,为以B型流感病毒为载体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登革病毒1型和2型外膜蛋白(E蛋白)DⅢ区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BHK-21细胞中表达。方法用PCR法扩增登革病毒1型和2型EDⅢ基因,依次克隆入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D1/D2EDⅢ。以此为模板,扩增包含CMV启动子-D1/D2EDⅢ-BGHpA的表达片段,与pENTR4载体连接形成质粒pENTR4-D1/D2EDⅢ,与pAd/PL-DEST进行体外同源重组,形成重组腺病毒载体pAd-D1/D2EDⅢ,在293A细胞系中包装成具有感染性的重组腺病毒,进一步感染BHK-21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重组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转染293A细胞后获得2×109pfu/mL滴度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能够表达1型和2型EDⅢ区目的蛋白。结论不同型别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能有效地表达相应型别的目的蛋白,为进一步构建单一的四价重组腺病毒应用于登革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