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后对糖调节受损(IGR)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1896例完整的健康体检资料并分别按年龄和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患病例数增加271例,IFG患病率由13.1%增至2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2.68,P〈0.05),正常糖耐量由60.3%降至4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0.03,P〈0.05)。空腹血糖5.6~6.0mmol/L组与〈5.6mmol/L组及与6.1~6.9mmol/L组比较,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及心电图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G切点下调后对武汉该地区IGR分布有显著影响,新增单纯IFG人群已出现糖、脂代谢异常,应引起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调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后,本地区糖调节受损(IGR)患病情况分布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784例,按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分析患者IGR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后,空腹血糖受损患病例数增加85例,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由14%增至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P<0.05);正常糖耐量由57.9%降至4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空腹血糖5.6~6.0 mmol/L组与<5.6mmol/L组及与6.1 ~ 6.9 mmol/L组比较,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及心电图异常方面比较,P<0.05.结论 本地区IGR患者分布显著受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影响,对于新增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应及早进行干预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检出率的影响,并探讨区分糖调节正常与受损的FPG理想截定点以及诊断糖尿病(DM)的FPG理想切点。方法3219例台州农村人群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空腹测毛细血管血糖,若≥5.6mmol/L做OGTT检查。结果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按新诊断切点5.6mmol/L为10.15%,按原切点6.1mmol/L为1.24%;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GT)患病率按新诊断切点5.6mmol/L为6.14%,按原切点6.1mmol/L为3.26%。结论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IFG IGT检出率明显增加;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7mmol/L,DM的最佳FPG切点为6.6mmol/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与体脂分布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测定3874例13~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空腹血糖(FPG)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父母糖尿病患病情况。根据FPG水平,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n=3738)和空腹血糖受损组(5.6mmol/L≤〈FPG〈7.0mmol/L,n=136)。结果两组间各体脂指标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后,空腹血糖受损组体重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和腰臀比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BMI、腰围、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与FPG呈正相关(P〈0.05),其中腰围/身高比的r’值最大(r’=0.0925)。对FPG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佳模型引入年龄(β=-0.102,P〈0.05)、糖尿病家族史(β=0.186,P〈0.05)和腰围/身高比(β=0.842,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与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关系密切,腰围/身高比是描述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指标,是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何洲  黎明  李慈华 《中国校医》2013,27(10):764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CR)的影响。方法收集784例完整的健康体检资料并按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患病例数增加85例,IFG患病率由14.00%增至25.00%,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不同空腹血糖(FPG)切点对健康危害和糖尿病(DM)筛检成本效果评价下调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是否适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农村共调查16341名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空腹血糖;对2个县空腹血糖值在5.6—7.0mmol/L间,6个县空腹血糖值在6,1~7,0mmol/L者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做不同空腹血糖值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及比较不同IFG切点筛检糖耐量受损(IGT)和DM的成本效果。结果肥胖、中心性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及人体测量参数均随血糖值升高而升高,特别是血糖值在5.1mmol/L以上,患病率及均数升高更加明显。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单纯性IFG(I—IFG)和IFG合并IGT(IFG/IGT)的患病率增加了1.80倍和1.09倍,DM患病率仅增加6.34%。OGTI"结果显示,FPG在5,6—6,1mmol/L的调查对象,其IGT、DM患病率仅是FPG在6.1—7.0mmol/L间的50%和67%,前者筛检的成本效果比仅是后者1/2和2/3。结论从不同方面考虑,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IFG切点均有其合理性,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切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岛市3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以后青岛市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6069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尖血糖值〈7.00mmol/L者做口服糖耐量(OGTT)试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做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别对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83名调查对象中,糖尿病(DM)患病率为15.71%,糖调节受损(IGR)的患病率为29.72%,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的患病率分别为10.29%、13.25%和6.18%。IGT、IFG/IGT、DM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DM家族史、脑中风史、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是DM的危险因素;年龄、饮酒、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是IGR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岛市30岁以上居民DM及IGR流行状况严重,年龄、高血压、向心性肥胖是青岛市中老年人IGR和DM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省居民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的流行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5350人,以现场测定空腹血糖为主要诊断指标.结合糖耐量试验(OGTT)和既往病史,确定空腹血糖受损(IFG)、口服糖耐量受损(IGT)和DM,同时调查相关的流行因素。结果本次共筛查出IFG、IGT和DM患者分别为1618、262和941人,患病率分别为9.34%、1.53%和5.50%。IGR和DM患病率均随年龄、体质指数(BMI)和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人群IFG患病率明显增加;无论男性女性,IGT和DM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随BMI和血压升高,IGR和DM患病率明显升高,超重和肥胖者IGT和DM患病率显著高于低体重和体重正常的人群(P〈O.05);理想血压人群患病率显著低于高血压人群(P〈0.05)。DM患病率鲁东地区最高.鲁中南次之,鲁西北地区最低,且城市均大于农村;IGR的患病率反之,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R和DM患病率均随文化程度增高而降低,文盲者IGR和DM患病率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P〈O.05)。离退休人员DM患病率最高,其次为单位负责人,在校学生IGR和DM的患病率最低。以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和20000元为界划分,IFG和IGT患病率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而DM患病率随收入增加呈现“V”型分布。结论山东省居民IGR和DM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显著升高趋势,且城市高于农村;职业、收入、BMI和血压水平对IGR和DM的发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人体成分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ycaemia,IFG)概念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2003年底,ADA更是将IFG诊断标准下限值由6.1mmoL/L下调到5.6mmol/L,提高了空腹血糖(FPG)预测糖尿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复合式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复合式营养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作用的综合效果,评价复合式营养干预对糖尿病(DM)的预防作用。方法在南京市6个主城区4142名中老年基线调查对象中,抽取空腹血糖受损者,随机分为复合式营养干预组196人,给予粗杂粮干预加健康教育讲座;空白对照组72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试验周期为半年。试验前后对所有受试人员进行体检。结果试验后,复合式营养干预组人群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重、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明显下降(P〈0.05);且FBG降至正常(〈5.6mmol/L)的人群所占比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发展为糖尿病(FBG≥7.0mmol/L)的人群所占比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为糖尿病的危险人群,复合式营养干预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血糖水平,是预防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社区中老年居民糖调节受损(IGR)各类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人群IG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2228例45~74岁居民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计量安培法进行测定。对筛检出的IGR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测定和血脂检测。结果共筛检出IGR者393例,其中,糖耐量正常者(NGT)占39.19%、空腹血糖受损(IFG)占12.72%、糖耐量受损(IGT)占16.54%、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占16.03%、新发糖尿病(DM)占15.52%。不同年龄组,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1.295,P=0.006),IGT、IFG+IGT和DM的比例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6.155,P=0.01),随体质指数的增加,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社区IGR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家族史(OR=1.945)、高血压病史(OR=1.884)、高三酰甘油(OR=1.469)、年龄(OR=1.038)。结论延吉社区中老年IGR人群以IFG+IGT、IGT为主,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IGR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三酰甘油和年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地区成年人颈一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与空腹血糖受损(IFG)风险的相关性,探讨年龄、体重指数(BMI)、体脂率、颈围、腰围及血脂对空腹血糖受损风险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5099例本地区来自社区的健康体检人群测量cf-PWV、BMI、体脂率、颈围、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分析影响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血脂、血压等多因素进行校正后,通过升高分组变量cf-PWV水平,计算cf-PWV各五分位组的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风险,IFG风险的比值比及95%的可信区间(ORs,95%CI)分别为1.00,1.07(0.83-1.39),1.20(1.08-1.34),1.13(1.04-1.23),1.14(1.05-1.25)(P〈0.01)。cf-PWV与年龄、颈围交互作用对IFG风险产生影响(P〈0.01)。结论cf-PWV与IFG密切相关,并独立于其他代谢危险因素,cf-PWV与年龄、颈围交互作用影响IFG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吉林省监测点人群糖调节受损的患病情况及相应影响因素,为预防发病、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吉林省调查数据为依据,按照WHO1999年糖代谢的分类标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前期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调查2 993人中有139人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4.64%。其中空腹血糖受损率为2.47%,糖耐量减低者为1.10%。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OR=1.30,95%CI=1.11~1.52)、BMI(OR=1.33,95%CI=1.05~1.69)、饮食中肉类摄入量(OR=1.59,95%CI=1.09~2.30)、城乡(OR=0.36,95%CI=0.24~0.53),此外还有以静态工作方式和静态生活方式为主的人群等。结论老年人、静态活动为主的职业人群、超重肥胖者和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为吉林省监测点防控糖尿病前期重点干预和监测的目标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胰岛素早期分泌相的变化及胰岛素早期分泌相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包钢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1 0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空腹胰岛素及服糖后30min、60min、120min血糖与血清胰岛素.留取晨尿或随机尿液标本,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计算二者比值得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划分糖耐量状态:糖耐量正常(N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伴糖耐量低减(IFG/IGT)、糖尿病(DM).计算各组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结果 随着糖耐量恶化(从NGT到IGR再到DM),△I30/△G30逐渐减少,UACR逐渐升高.胰岛素早期分泌相与UACR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69,P<0.01.结论 胰岛素早期分泌相与UACR间有相关性.UACR可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指尖毛细血管空腹血糖(指尖FPG)筛检社区4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的切点,为人群普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保定市3个社区,以社区内45岁以上居民3250人为筛查对象.对指尖FPG≥5.1 mmol/L者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空腹血糖及服糖2 h静脉血浆血糖(2hPG),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糖尿病及IFG、IGT的切点,判断诊断价值.结果 检出糖尿病230例(7.3%),IFG 166例(5.2%),IGT 204例(6.7%);以指尖FPG为测试变量,以是否FPG≥7.0 mmol/L及或2hPG≥11.1 mmol/L为说明变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05,最佳切点为6.0 mmol/L,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8.0%和89.3%;以是否FPG<5.6 mmol/L、是否FPG<7.0 mmol/L及7.8 mmol/L≤2hPG≤11.1 mmol/L为说明变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719,最佳切点均为5.7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低(50.3%、28.0%;60.8%、28.0%).结论 用指尖FPG 6.0mmol/L为切点筛查4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相对可靠;但指尖FPG筛查IFG、IGT不可靠.指尖FPG筛查社区人群简便、快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