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吸入麻醉药对心肌具有预处理作用,这为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方法.目前有关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文综述了吸入麻醉药在活性氧产生、细胞内信号转导、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及细胞凋亡通路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P-450是一组存在于肝脏内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单加氧酶系,加入麻醉药的肝内代谢过程也主要由该酶系催化,如何使用酶诱导剂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增加,吸入麻醉药体内代谢程度也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卤族类挥发性麻醉药的肝肾增性,卤族类性麻醉药不仅为肝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而且其本身对该酶也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阻塞性黄疸患者地氟烷半数苏醒肺泡有效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功能与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例如在肝功能衰竭时经常会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即肝性脑病。有研究证实瘙痒、疲劳和抑郁症等阻塞性黄疸、慢性胆汁郁积以及胆汁性肝硬化等肝胆疾患常见的临床表现或精神症状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递质的传导异常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和/(或)受体,进而改变神经突触的传导来发挥全麻作用。因此,阻塞性黄疸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本研究拟观察阻塞性黄疸患者地氟烷半数苏醒肺泡有效浓度(MAC- awake)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细胞色素P_(-450)是一组存在于肝脏内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单加氧酶系,吸入麻醉药的肝内代谢过程也主要由该酶系催化。如果使用酶诱导剂后,细胞色素P_(-450)酶活性增加,吸入麻醉药体内代谢程度也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卤族类挥发性麻醉药的肝肾毒性,卤族类挥发性麻醉药不仅为肝内细胞色素P_(-450)酶系代谢,而且其本身对该酶也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机制虽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钠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的作用靶位之一,本文综述了其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前言 无论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人们对吸入麻醉药物预处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证据显示在缺血前和缺血后使用吸入麻醉药可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复杂信号通路参与的,这些信号通路包括腺苷受体、蛋白激酶C(PKC)和三磷酸腺苷(ATP)调节的钾通道(KATP)。麻醉预处理(anesthetic preconditioning,APC)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有着相似的作用而且可能和IPC共享一些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7.
地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可引起剂量依赣性脑血管阻力降低和脑氧代谢率(CMRO2)、脑糖代谢率(CMRglc)减少。与其他吸入性麻醉药相似,地氟烷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及颅内压改变。脑自动调节的损害继发于地氟烷引起的血管扩张,对脑电抑制包括爆发性抑制具有剂量相关性。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果维持适当的过度通气和麻醉深度,可安全应用于颅内顺应性降低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内的一种调节机制,在能量或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促进细胞存活,并对各种细胞毒性损伤做出反应,在严重和持续的应激下自噬还可能导致细胞死亡。自噬的异常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而靶向自噬的调节对于治疗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使用天然存在的和合成的药物对自噬的调节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黄酮醇化合物包括一大类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高良姜素、桑色素等都属于黄酮醇类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的植物中,在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保肝和抗肿瘤活性方面都显示出良好的特性,本文将介绍这几种黄酮醇化合物对自噬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骨关节系统中的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Piezo离子通道的结构特点、门控机制、激活剂与阻滞剂及其在骨关节系统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结果 骨关节系统是机体主要承重和运动组织,其感知并响应机械刺激的能力是维持骨关节正常生理功能的保障之一,许多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异常机械负荷有紧密关系。目前研究显示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通过响应拉伸刺激、细胞Ca2+内流信号调节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之间细胞交流维持骨内稳态。同时,Piezo1蛋白可以通过其宿主细胞间接参与调控破骨细胞的形成及活性,进而调节骨重塑过程。而Piezo1离子通道在机械刺激时,通过调节Akt、Wnt1信号通路表达,维持骨内稳态;针对Piezo1、2离子通道对高应变机械信号的敏感性,介导的Ca2+内流以及炎症信号使得软骨细胞中Piezo1离子通道机械转导敏感性增加的特性,有望成为靶向性防治骨关节炎的新切入点。但机械刺激如何调控骨关节生理/病理过程仍待阐明。结论 Pi...  相似文献   

10.
糖皮质激素(GC)在机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中参与调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影响基础和应激状态下的内环境平衡,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化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是一种强有力的物质代谢及炎症反应调节物质。但不同个体对激素反应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钠通道可能是吸入全麻药作用的靶位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机制虽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钠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的作用靶位之一,本文综述了其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麻醉与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麻醉药物本身在一定浓度下即可影响淋巴细胞转化、淋巴因子的产生及参于免疫的细胞的功能变化,并导致免疫调节的失调。临床应用某些麻醉药物后特别是全麻时机体的某些免疫功能也受到影响。麻醉对免疫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由于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并导致某些分子生物学的变化以及麻醉导致的机体反应造成的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是严重烧伤、创伤、手术、休克等多种条件下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缺血、缺氧不仅增加了感染、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等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性 ,且在启动以致决定在随后发生的各种继发性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严重创伤、烧伤后机体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布及不同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性的不同 ,导致临床治疗顾此失彼。为此 ,人们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为缺血缺氧性损害防治开辟新的途径。一、氧敏感性离子通道体内外实验发现多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活性受氧调…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吸入麻醉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明确.而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也是神经系统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可能是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靶位之一. 目的 分析推测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是否参与吸入全麻药的麻醉作用. 内容 阐述吸入麻醉药的机制,GJ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结构、分布、功能以及与吸入麻醉药作用的关系. 趋向 研究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能为今后研究全麻药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全身麻醉药与脑氧供需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述脑氧供需平衡的生理调节、监测指标以及全身麻醉药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在监测指标中,主要阐述其特点及应用价值;在阐述全身麻醉药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时,重点比较各种吸入全麻药及静脉全麻药对脑血流、脑代谢、颅内压及脑血管自身调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吸入麻醉药预处理有IPC样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的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IPC的信号转导途径相似,吸入麻醉药可能刺激心肌产生触发因子,然后启动级联反应,激活效应因子,发挥预处理效应。目前为止,研究已证实ROS、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激酶、线粒体和肌膜KATP通道(Mito KATP and Sarc KATP)介导APC。现就吸入麻醉药心肌预处理信号转导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背景局部麻醉药(LAs)除了能抑制外周神经兴奋性传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肌肉接头及细胞代谢还具有毒性作用。手术后多种神经并发症都可归因于LAs的细胞毒性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浓度远远大于其抑制离子通道作用的EC50,离子通道阻滞这一单一因素不足以解释LAs诱导细胞死亡的所有原因,因为其他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本研究比较了6种常用局部麻醉药的细胞毒性,并探讨其毒性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类SH—SY5Y神经母细胞分别浸泡在6种局部麻醉药中(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通过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澳盐]光度计法定量,LIVE/DEAD(钙黄绿素/AM和溴乙啶二聚体-1)荧光成像检测方法定性测量它们的差异。此外采用荧光半胱天冬酶抑制剂(FLICA^TM)测定半胱天冬酶-3/-7的活性测定凋亡活性,同时还研究了局部麻醉药对极化和碳酰胆碱诱导细胞内钙反应的作用。结果(1)用局部麻醉药处理细胞10分钟后,6种局部麻醉药均呈浓度依赖地降低了细胞活性。杀伤力为普鲁卡因≤甲哌卡因〈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根据所得LD50,即致50%细胞死亡的浓度)。在所有局部麻醉药中,只有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能够杀灭所有细胞。(2)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均激活了半胱天冬酶-3/-7,所需浓度利多卡因高于布比卡因,但布比卡因激活半胱天冬酶的速度较利多卡因迟缓。高浓度利多卡因能立即诱发半胱天冬酶活化,但浓度低于10mM时不产生该作用。(3)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去极化或受体激活诱发的胞浆Ca^2+反应,并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的作用方式相类似。没有一种局部麻醉药能够显著增加基础状态和Ca^2+诱发的胞浆Ca^2+浓度变化。结论局部麻醉药导致细胞迅速死亡,主要原因是细胞坏死。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可以通过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浓度来触发细胞凋亡,这些作用可能与手术后神经损伤有关。虽然利多卡因不是本研究模型中毒性最强的局部麻醉药,但是它诱发一过性神经性症状的概率最高,而毒性最高的布比卡因却极少造成一过性神经性症状。这提示不同的局部麻醉药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以及作用于神经元以外的其他靶点而产生细胞毒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吸入麻醉药的麻醉作用是可逆的,对中枢神经系统不会遗留任何副作用.近年基础研究发现,实验动物尤其是处于发育期动物,暴露于吸入麻醉药后,可出现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吸入麻醉药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增加有关.目的 综述吸入麻醉药诱导发育期大脑神经元凋亡可能的分子机制.内容 吸入麻醉药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并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β-淀粉样蛋白质集聚,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趋向 对吸入麻醉药神经毒性防治的研究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渐增多的证据表明,吸入麻醉药可保护心肌免受可复性或不可复性缺血性损伤。探讨吸入麻醉药介导抗缺血性效应的机制近来备受关注,由于吸入麻醉药可明显影响心血管功能,如降低动脉及冠脉灌注压、剂量依赖性抑制心肌收缩、舒张冠脉、影响电生理、不同程度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等,使得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吸入麻醉药的毒性,最新观点认为:肾内代谢产生的肾内氟化物浓度升高产生肾毒性;氟代谢产物肝脏蛋白结合形成三氟乙酰蛋白,产生相应抗体,引起免疫反应爆发肝坏死;吸入麻醉药与二氧化碳吸收剂反应引起毒性,一是产生具有肾毒性的卤烯烃类,二是产生具有中枢神经毒性的一氧化碳,临床可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