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科手术的麻醉有其特殊性,单肺通气为胸科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但是单肺通气过程中产生的低氧血症,一直是困扰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胸科手术麻醉的一系列常见问题,如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胸科手术中困难气道处理,低氧血症的防治进展等。  相似文献   

2.
为测定不同腭裂修复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对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明显呼吸道梗阻发生率,经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观察证实:腭裂修复手术后低氧血症和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6%和12.3%,其中75.6%的病人发生在30分钟内。手术后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以及明显气道梗阻的发生率与腭裂修复手术的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腭裂修复手术方式与手术时间对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不同腭裂修复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对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明显呼吸道梗阻发生率,经用脉血氧度仪观察证实;腭裂修复手术手低氧下和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6%和12.3%,其中75.6%的病人发生在30分钟内,手术后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以及明显气道梗阻性率与腭裂修复手术的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测定不同腭裂修复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对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明显呼吸道梗阻发生率,经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观察证实:腭裂修复手术后低氧血症和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6%和12.3%,其中75.6%的病人发生在30分钟内。手术后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以及明显气道梗阻的发生率与腭裂修复手术的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肺通气为剖胸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但因其引起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威胁病人的安全,是对麻醉医 生的重大挑战。本文介绍了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进展。  相似文献   

6.
病人自控镇痛治疗连枷胸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枷胸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其严重的疼痛不但影响病人的翻身、睡眠、咳痰,还常常因反常呼吸导致或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我们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CA)为解除病人痛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麻醉若干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儿麻醉若干进展詹振刚一、围术期监测(一)临床观察很多资料说明,小儿麻醉时心跳骤停等严重意外的发生率比成人高3~5倍。与小儿代谢率相对较高、耗氧量及二氧化碳产量高而功能性残气量低有关。麻醉时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引起循环或呼吸系统的异常,以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麻醉的通气策略。方法选择30例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高碳酸血症组(H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气腹后,通过调控每分钟通气量,维持C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45mmHg,H组PETCO2控制在55—60mmHg,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浆中不同时间点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建立气腹后,采取高气道压、高通气量、低PaCO2通气的C组患者SP-D、TNF-α浓度进行性升高,与H组比较,升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通过调整机械通气的潮气量和气道压力产生的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对患者的肺组织有保护作用,提示PHC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此类手术的麻醉通气策略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全身麻醉拔管后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苏醒室观察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常规单孔鼻导管吸氧3 L/min并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和波形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低氧血症发生情况、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暂停检出率、面罩加压给氧率和苏醒时间。结果 观察组低氧血症程度、面罩加压给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麻醉后苏醒期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发现呼吸暂停、高碳酸血症等呼吸异常事件,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苏醒的安全性,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
显微喉手术的麻醉与通气方法,当前公认以静脉平衡麻醉结合“声门下喷射通气”最为可取,具有不干扰手术操作和通气满意等优点,但不容忽视,还存在潜在危险,诸如镇静、镇痛和肌松药可能抑制呼吸;呼吸道不通畅或喷射管位置不正确,可能引起气道压增高而导致气压伤以及CO_2排出障碍;喷射通气参数掌握不正确可引起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导致低氧、高碳酸血症或低碳酸血症;喷射管口部分堵塞可引起严重通气不足等并发症。这些都需要通过专门的监测,方能保证安全。近10年来有关声门下喷射通气的监测研究已较深入,本文综述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肺隔离手术中,为了降低气道损伤的风险,有些麻醉医生选择的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小于适合患者身材的型号(小一号)。迄今,尚无有关DLT型号对手术转归方面影响的资料。方法我们对300例需要行单肺隔离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与常规尽可能放置大号DLT的患者(由另外2位操作者实施)相比,无论性别和身高一律采用35号DLT(2位操作者实施)的患者,其手术中低氧血症、肺隔离失败或手术中DLT需要再次定位的发生率是否较低(非干预性检验)。在采用直视喉镜插入DLT和患者取侧卧位后,马上用纤维支气管镜对DLT位置进行确认。结果无论患者性别、身高如何,以及使用的是35、37还是39号DLT,其一过性低氧血症、肺隔离不完全或手术中需再次定位的总发生率并无差异。虽然使用35号DLT的频率很高,但仍有2%的患者因无法将DLT置入左主支气管或支气管套囊无需充气即可隔离单肺而换用小一号的DLT。结论本队列研究发现,小号DLT与常规型号DLT相比,手术中临床转归情况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肺通气为剖脑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但因其引起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威胁病人的安全,是对麻醉医生的重大挑战。本文介绍了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需支气管插管的困难气道患者光棒引导单腔管置入后再用换管器完成双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对需实施肺隔离的24例困难气道患者,于快诱导麻醉后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继按Ka法用换管器协助换成左侧双腔管,观察初次插管成功率(排除误入食管或扭转到右支气管)、其他插管方法补救率(改逆行、纤支镜引导插管、开胸手术换堵塞器等)、气道严重并发症(牙齿脱落、术后咽部血肿、气道出血等)发生率。并同近年来传统喉镜(含myco喉镜)下困难气道双腔管插管的16例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分步法需被迫改用其他方法补救者显著低于传统法,初次插管成功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气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支气管插管肺隔离的困难气道患者(如尘肺肺灌洗)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管,再用换管器协助交换插入左支管插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8岁,ASAⅡ级,诊断为右上肺癌,拟在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入手术室后连接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后开始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6 mg、舒芬太尼0.03 mg、依托咪酯20 mg、顺式阿曲库铵10 mg,气管内插入左侧双腔37号导管,胸部听诊导管进入右侧支气管内,左肺通气差.经调整导管位置多次仍未达到理想效果,为避免意外损伤,将双腔管退至主气管.患者左侧卧位后气道压明显升高,潮气量减小,需手控呼吸将气体压进肺内.换单腔气管插管改平卧位,加深麻醉,插入8号单腔导管,通气好,气道压23mm Hg,呼吸压力容量环近正常,再次左侧卧位.数分钟后再次出现气道压明显升高达40 mm Hg以上,潮气量减小,需手控呼吸.  相似文献   

15.
小儿腭裂修复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方法:用脉搏氧饱和度义对比观察123例腭裂修复手术和后小儿,90例非腭裂修复手术小儿的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发生率和血氧和度值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6%和13.1%,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则分别为16.7%和4.4%。低氧血症主要发生在30min以内,腭裂组的持续时间较且明显延长,术后SpO2值的下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强度也相对较慢,结论:小儿腭裂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技术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患者95例,男42例,女53例,年龄18~64岁,BMI 18.4~30.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48)和联合组(n=47)。传统组采用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定位。联合组术前采用螺旋CT测量右主支气管长度(RMB-L)和前后径,根据RMB-L与支气管套囊长度(13 mm)的差值在导管外壁上做一水平线和中垂线,在视频软镜的引导下,水平线与气管隆突平齐,中垂线与气管隆突的中点平齐。记录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最佳和可接受位置)的情况和插管时间。记录术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术后咽喉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联合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率明显升高,插管时间明显缩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和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的定位方法优于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可提高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准确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肺隔离症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方法10例左下肺隔离症患者ASAⅠ~Ⅱ级,气管内麻醉下行隔离肺切除术.其中4例选择单腔支气管导管(Mallinckrodt),6例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Robertshaw).术中监测BP、HR、ECG、Paw和SpO2,采取单肺通气.结果术中证实叶外型肺隔离症4例,叶内型肺隔离症6例,行隔离肺肿块或左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2.5~9 h,术中出血量300~1 700 ml.9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顺利,术后7~10 d康复出院.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导致急性气道梗阻和较长时间(6 min)严重低氧血症,术后4 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肺隔离症手术患者麻醉前准备、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正确使用、单肺通气技术、手术者与麻醉医师间密切配合等诸多因素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陈赟  赵晶  张军  王昕 《护理学杂志》2022,27(13):26-29
目的 降低麻醉苏醒室内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苏醒质量。 方法 以择期手术的1 028例全身麻醉患者为对象,监测、记录其术后转入麻醉苏醒室的血氧饱和度及基本信息、术中麻醉情况、各项检验指标等。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的预测模型。 结果 21.79%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体重指数≥25、ASA分级Ⅱ级及以上、胸部手术是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麻醉苏醒室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高龄、肥胖、ASA分级Ⅱ级及以上及胸部手术患者应进行重点关注,以降低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开胸术病人不同参数单肺通气(OLV)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术病人28例,ASAⅡ或Ⅲ级,麻醉诱导后双腔支气管插管,双肺通气(TLV)30min,设定潮气量(VT)为10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OLV时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病人均先采用OLV1(VT10ml/kg,RR12次/min)30min,后改为OLV2(VT8ml/kg,RR15次/min)30min,最后改为OLV3(VT6ml/kg,RR20次/min)30min,分别于,ITLV前及OLV时每次调整VT后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计算每种通气方式的高气道压发生率。结果与TLV时比较,OLV时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下降,其中OLV3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P〈0.01);OLV时Ppeak及Raw均增高,其中OLV1时增高明显(P〈0.05)。OLV。时高气道压发生率达53.6%,高于OLV2及OLV3时(P〈0.01)。结论开胸术病人单肺通气时,VT8ml/kg及RR为15次/min通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2岁,体重58kg。因反复咳痰1年,咯血伴右侧胸痛半年入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右下叶支气管息肉样新生物。拟行右肺下叶切除术麻醉诱导后,插入39Fr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双肺呼吸音分隔、对位良好。左侧卧位下行右侧开胸,开胸后改左侧单肺通气机控呼吸,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6/min,气道压19cmH2O,SpO2维持在100%,单肺通气历时1h。在使用支气管残端闭合器切除右中、下肺叶,检查支气管残端有无漏气时,发现导管右侧支气管腔完全堵塞,吸痰管不能通过将双腔管退至总气管,右肺上叶膨胀良好,行双肺通气。约10min后脉搏、氧饱和度不明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