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小儿12例,术前Cobb角58°~28°,平均39.5°.术后3、6、12、24个月复查X线片,评估手术前后患儿的矫形效果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后Cobb角平均为14.5°,矫形率64.1%.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结论:半椎体侧弯畸形在形成结构弯之前,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可以矫正和控制畸形. 相似文献
2.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16%,41%,56%,41%,其强度分别提高16%,41%,55%,41%,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8%,25%,32%,30%,轴向刚度分别提高18%,25%,32%,30%(P均<0.05),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67%,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16%以上(P<0.05),结论:手术中应注意弓椎根螺钉固定相关因素,这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韦酋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17(2):187-188,186
随着脊柱外科经后路内固定手术普遍开展,各种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Eses等[1]通过临床应用调查这些固定器械发现没有哪一种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完美,大量病例的远期随访表明并发症多。主要是螺钉松脱、断钉、内固定不牢固、矫正度丢失、椎体间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PVP术治疗)与联合组39例(PVP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将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三维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GSS)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从1989年以来已开展54例胸腰段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手术器械多,手术过程复杂,能成功地开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较高的脊柱外科技术,还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专业水平。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5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4~58岁,平均32.5岁。脊柱骨折39例,脊柱滑脱14例,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采用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创伤性和治愈率.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于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骨折100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1.67岁;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经皮组(MP组,采用微创腰椎经皮椎... 相似文献
10.
张岱阳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6,13(3):28-3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0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方法患者53例为实验组,单纯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椎管狭窄、椎体前缘压缩、Cobb's角、疼痛指数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骨折后经椎体椎弓根植入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存在争论。
目的:评价腰椎骨折治疗中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1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不安全性主要存在于:错位固定、椎弓根定位错误、复位欠佳、骨折过度复位、神经损伤。内固定后并发症包括:螺钉断裂、连杆断裂、假关节形成、矫正度丢失、切口裂开。术者具有良好的脊柱解剖知识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技术要求,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定位及准确置入是内固定成功的关键;内固定后配带支具及扶拐功能锻炼,恰当的植骨技术,可减少断钉率及提高植骨融合率。由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力学结构上的合理性,加上在设计、材质、工艺及操作技巧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其置入安全性将明显提高。关键词:腰椎骨折;螺钉;内固定;安全性;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38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柱骨转移瘤好发于胸腰段,由于解剖部位复杂给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带来难度。
目的:评价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后的稳定性。
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岁。治疗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5例,E级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X射线平片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以评估患者椎体情况。经胸前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1椎体转移瘤,经胸膜外和腹膜外间隙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2-L2椎体转移瘤。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大于12个月。治疗后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8例。目测类比评分其平均分由治疗前的(6.22±1.31)分降至治疗后的(3.25±0.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通过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可以恢复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椎体稳定性,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6月 ~ 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6例; 年龄22 ~ 46岁,平均(32.9±6.7)岁。患者均存在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均无脊髓损伤症状。骨折类型: Gehweiler分型Ⅲa型5例、Ⅲb型7例、Ⅳ型4例; Ⅲa型合并下颈椎损伤1例、Ⅲb型合并下颈椎损伤1例; Ⅲb型7例中,横韧带损伤Dickman分型Ⅱa型3例、Ⅱb型4例; Ⅳ型4例中,横韧带损伤Dickman分型Ⅱa型1例、Ⅱb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制动稳定骨折块,术前CT测量寰齿前间距(ADI)、记录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均行后路单椎体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复查CT寰齿前间距(ADI)、枕颈部VAS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置钉操作; 手术时间为60 ~ 90 min,平均(75.9±9.8)min; 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80±50.2)mL; 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2例单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其余螺钉位置良好。术后随访12 ~ 36个月,平均(21.1±6.1)个月。术前枕颈部VAS评分4 ~ 7分,平均(5.5±1.2)分; 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VAS评分0 ~ 3分,平均(1.3±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DI 值2.9 ~ 5.2 mm,平均(4.2±0.7)mm,末次随访ADI值2.0 ~ 3.6 mm,平均(2.8±0.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部活动范围(ROM)前屈30° ~ 42°,平均(35.12±3.8)°; 后伸29° ~ 38°,平均(33.3±2.8)°; 左侧屈31° ~ 46°,平均(37.8±4.0)°; 右侧屈33° ~ 48°,平均(38.9±4.8)°; 左旋转47° ~ 61°,平均(54.8±4.3)°; 右旋转46° ~ 60°,平均(53.3±4.3)°。术后6 ~ 9个月,平均(7±0.9)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愈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椎 Gehweiler 分型III、IV 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 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对踝部骨折行骨片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踝部骨折患者行骨片钉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Leeds标准评定优良40例,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6例,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背伸运动>10o,或与对侧相比不小于40%,运动后轻微痉挛;差2例,踝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骨片钉内固定是治疗踝部骨折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踝部骨折行骨片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踝部骨折患者行骨片钉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Leeds标准评定:优良40例,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6例,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背伸运动>10°,或与对侧相比不小于40%,运动后轻微痉挛;差2例,踝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骨片钉内固定是治疗踝部骨折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骨折内固定已经从强调坚强内固定、绝对稳定和解剖复位,转向强调保留软组织血运、相对稳定和解剖轴线排列的生物学固定。
目的:总结不同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特点,分析内固定器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中1990-01/2011-11关于骨折内固定材料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折、内固定、钢板、螺钉”和“松动、断裂、相容性”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内容与骨折内固定治疗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初检得到178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密切相关的24篇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原材料工业和生物医学的进步,骨科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迅速。目前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应用的骨科内固定钢板螺钉的生物相容性和刚度都是相当好的,但不同部位、类型的骨折所选择内固定的材料也不尽相同,这些材料的抗弯曲性、轴向、横向、抗旋转稳定性以及骨折固定后并发症和相容性均不同。骨折生物学固定由于极大地减少了对骨折处软组织的损伤及植骨率,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可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再骨折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