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用氨茶碱,首次负荷量5mg/kg,12h后予维持量3mg/kg.d,分2次微量输液泵输入。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注射液,以负荷量0.1mg/kg,静脉注射,1h后用10μg/kg.h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输入。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9.64%和92.86%,对照组分别为38.60%和64.91%。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x~2=5.793,6.786 P均0.05)。结论: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下给予大剂量沐舒坦联合小剂量氨茶碱,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治疗。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收住NICU胎龄28~35周,出生体重<1800g,生后2~3小时内即出现NRDS的早产儿58例,其中使用(PS)10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3例,余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生后立即加用大剂量沐舒坦联合小剂量氨茶碱〔沐舒坦15mg/Q4h,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释后由输液泵给药,联合小剂量氨茶碱4mg/kg.d)〕,对照组21例单以沐舒坦15mg/(kg.d)分3次加入5%葡萄糖射液10mL稀释后静滴,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予氨茶碱对症治疗,两组必要时都给予CPAP辅助呼吸。结果:治疗后24小时和48小时,治疗组的PaO2明显升高,PaCO2降低,PaO2/FiO2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48小时后行胸部X线检查,与治疗前胸片对比,6例肺野透亮度明显增加,无支气管充气征,10例显示肺野透亮度稍减低,4例改变不明显;对照组2例肺野透亮度增加,余改变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沐舒坦联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早产儿N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俯卧位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NICU收治反复呼吸暂停的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早产儿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nCPAP联合俯卧位治疗;对照组则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纯使用nCPAP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治疗总有效率为91.3%(42/46),显著高于对照组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氧时间为(92.0±12.6)h,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12.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5.0±13.6)d,显著低于对照组(30.0±1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PAP联合俯卧位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患儿用氧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早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极早早产儿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氨茶碱并联合使用呼吸机治疗,并定期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维持在5~10 mg/L;观察组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并联合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再次插管次数、撤机后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呼吸机通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19/21),显著高于对照组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拔管后再次插管次数、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呼吸机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再次插管上机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早早产儿临床疗效优于氨茶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2010年收治13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132例患儿中11例患儿应用NCPAP治疗失败,改用呼吸机通气,余121例未使用呼吸机通气,均治愈出院。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沐舒坦对早产儿的作用。方法180例早产儿按投掷硬币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对照组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沐舒坦30mg/(kg·d),用注射用水或10%葡萄糖稀释后,每6h静脉注射1次,1d后改为15mg/(kg·d),应用4d,发生呼吸暂停者给予氨茶碱治疗。结果在生后1周内曾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共有18例(18.38%),对照组共有52例(6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2,P〈0.01)。两组开始能耐受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及开始自行吸吮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06,P〉0.05)。两组出生体质量下降至最低值日龄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02,P〉0.05)。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6±3)d,与对照组(10±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01)。观察组因频繁呼吸暂停需机械通气比例(2.65%)与对照组(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沐舒坦能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缩短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早产儿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纳入的有临床症状的PDA早产儿160例为吲哚美辛组,2009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31日纳入的44例早产儿为布洛芬组.吲哚美辛组鼻饲吲哚美辛(25 mg/片),每次0.2 mg/kg,第2剂与第1剂间隔12h,第3剂与第2剂间隔24 h,3剂为1个疗程;布洛芬组口服布洛芬悬液(40 g/L),首剂10 mg/kg,第2、3剂均为5 mg/kg,每剂间隔24 h,3剂为1个疗程.采用卡方、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2组导管的关闭情况及不良反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治疗效果比较:布洛芬组1个疗程动脉导管关闭率、2个疗程动脉导管关闭率和总关闭率分别为68.2%(30/44)、9.1%(4/44)和77.3%(34/44),与吲哚美辛组[63.8%(102/160)、6.9%(11/160)和70.6% (113/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297、0.030和0.757,P均>0.05).(2)不良反应:吲哚美辛组尿量<1 ml/(kg?h)和血肌酐>88μ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21.3%(34/160)和26.9%(43/160),均高于布洛芬组[6.8%(3/44)和9.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841和6.156,P均<0.05).(3)影响吲哚美辛疗效的因素:胎龄小(OR=2.563,95%CI:1.099~5.976,P=0.029)、合并败血症(OR=4.575,95%CI:1.782~26.768,P=0.009)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2.407,95%CI:1.023~5.664,P=0.044)是影响早产儿吲哚美辛治疗PDA疗效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使用地塞米松(OR=0.530,95 %CI:0.312~0.901,P=0.018)是保护因素. 结论 口服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PDA疗效相当,但布洛芬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一些因素如败血症等影响吲哚美辛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暂停140例临床分析。方法:对140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者的病因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第一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时间进行分组。结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一次出现呼吸暂停患者24小时内发病64例,占45.71%;2~7天发病65例,占46.43%;7天以后发病11例,占7.86%。病因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与此同时,硬肿症和体温不稳定、中枢神经系系统疾病等病因,也是24小时内和2~7天内呼吸暂停的常见病因,7天以后均为继发性呼吸暂停。必要时给予氨茶碱治疗,总有效率为80.61%。结论: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应从出生后立即开始,对高危早产儿进行连续监测,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35例早产儿随机分成预防组66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综合基础治疗,预防组出生24小时内加用盐酸氨溴索30~40mg/(kg·d),分3~4次静脉给药,连续使用3~5天,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和临床表现、氧饱和度变化及死亡率。结果:①两组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预防组6/66(4.5%)、对照组15/69(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预防组RDSⅠ—Ⅱ期4例,Ⅲ—Ⅳ期2例。而对照组RDSⅠ—Ⅱ期2例,Ⅲ—Ⅳ期13例。③预防组的病死率为2/66(3.0%),而对照组病死率为9/69(13.0%)。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发病率、减轻RDS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氟比诺芬酯用于小儿术后自控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0例拟行臀筋膜松解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L组(氟比诺芬酯组)和T组(曲马多组)。均采用硬膜外加氯胺酮分离麻醉。术毕,L组:静注氟比诺芬酯1mg/kg为负荷量,继用1.5mg/kg氟比诺芬酯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后置于PCA泵药池内。T组:静注曲马多1mg/kg为负荷量,继用10mg/kg曲马多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后置于PCA泵药池内。PCA泵背景剂量为5ml/h,PCA量为2ml/次,锁定时间为15分钟。记录使用PCA后1h,4h,8h,12h,20h患儿的疼痛评分、对疼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及所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儿镇痛治疗评分及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组间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曲马多组出现恶心,呕吐的病例数目明显高于氟比诺芬酯组(P<0.01);两组患者PCA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诺芬酯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小儿术后镇痛治疗的一种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小儿非特异性脑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脑动脉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香冠心注射液0.5~1mL/(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9.1%(57/64)、98.4%(63/64),高于对照组79.7%(51/64)、96.9%(6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小儿非特异性脑动脉炎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与地塞米松在促胎肺成熟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我院160例早产分娩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产前28~34周应用盐酸氨溴索30mg/次,每天两次,5天),b组80例产前用地塞米松8mg/次,每天两次,连用3天,对比产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结果:盐酸氨溴索组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率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结论: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可以明显促胎肺成熟,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产儿医院感染早期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0-04/2013-11平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住的早产儿354例,根据血常规、超敏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对早期感染(24h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206例,非感染组148例。将发热、呼吸暂停、黄疸等16项因素视为可疑早期临床特征,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明确早期临床特征。结果呼吸暂停、胃潴留、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呕吐、腹胀、发热、体温不升、黄疸9项临床表现与早期临床特征相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暂停(OR=0.288,95%CI0.065~0.795)及心率增快(OR=0.068,95%CI 0.027~0.168)为早产儿医院感染的早期临床特征。结论心率增快、呼吸暂停为早产儿医院感染常见,且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收治胎龄34~36周+6晚期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北京地区共25家医院收治的晚期早产儿,记录其营养管理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不同胎龄、不同级别医院的晚期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晚期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Cox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共1463例晚期早产儿纳入,胎龄(35.6±0.8)周,范围为34.9~36.1周。34~34周+6与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相比,住院时间更长[10(8~13)与8(7~10)、7(6~9)d,P值均<0.05],最低体重下降幅度更大[4.3%(2.6%~6.3%)与3.8%(2.0%~5.6%)、3.3%(1.9%~5.5%),P值均<0.05],呼吸暂停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更高[分别为5.3%(20/369)与2.1%(12/566)、1.3%(7/528),7.1%(28/369)与3.0%(17/566)、3.2%(17/528),P值均<0.05],出院时未恢复出生体重者比例更低[32.5%(120/369)与38.7%(219/566)、47.9%(253/528),P值均<0.05]。34~34周+6、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母亲孕期并发症方面,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3/369)与12.7%(72/566)、11.9%(63/528),χ^2=10.244,P=0.007]。(2)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加奶速度为13.7(10.5~17.3)ml/(kg·d),且以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为主(46.0%,673/1463);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仅为4.5%(66/1463),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可升高到14.4%(211/1463)。25家医疗单位出院时母乳喂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893,P<0.001),纯母乳喂养比例最高的单位可以达到32%,最低为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426,95%CI:1.075~5.473,P=0.033),胎膜早破(OR=8.726,95%CI:1.193~63.802,P=0.033)可能是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时肠内营养量达到150 ml/(kg·d)的比例为28.4%(416/1463),达到120 kcal/(kg·d)(1 kcal=4.184 kJ)的比例为19.2%(281/1463)。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级别(HR=1.470,95%CI:1.030~2.098)、住院时间(HR=1.162,95%CI:1.097~1.231)、出生体重(HR=0.946,95%CI:0.898~0.995)、纯母乳喂养(HR=2.354,95%CI:1.031~5.374)、喂养不耐受(HR=3.677,95%CI:1.201~11.253)、肠外营养支持(HR=1.900,95%CI:1.379~2.616)及加奶速度(HR=1.426,95%CI:1.369~1.484)是晚期早产儿出院时能否达到足量喂养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现状特点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各医疗单位间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加奶速度较慢,多数晚期早产儿出院时未能达到足量喂养。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是影响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低、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存在过喂养不耐受、应用过肠外营养支持、住院时间较长或加奶速度更快的晚期早产儿更倾向于能够在出院前达到足量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早产猪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模型并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ul 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相当于足月孕期85%(94~97d)的早产猪作RDS模型,随机分成4组(C组:对照组;C50组:PS50mg/kg;C100组:PS100mg/kg;N组:自主呼吸组)。除N组外,其余早产猪气管切开插管,压力控制模式通气,吸入高浓度氧和标准潮气量通气。分别在治疗0~6h测血气与呼吸力学参数,6h后处死动物留取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F)进行形态学与生化分析。结果RDS动物BALF中总磷脂约10mg/kg;电子显微镜下板层小体仅零星可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基本处于萎陷状态。C100组PaO2/Fi O2由(92±37)上升到(235±137)mm Hg,肺顺应性由(0.48±0.08)上升到(0.76±0.29)ml/(cm H2O.kg),肺泡扩张均匀,少见损伤;C50组肺氧合及呼吸力学改善不明显。结论早产猪RDS模型用于研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价值,100mg/kg的PS对肺氧合、呼吸力学及形态学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胎儿窘迫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4mg静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产时胎儿窘迫有效、方便、安全、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心肌治疗,口服辅酶Q101mg/(kg.d),分3次口服,连用1个月,14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mL/kg,每日1次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对照组、纳洛酮组、丹参+纳洛酮组。3组患儿均采用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纳洛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丹参+纳洛酮组在纳洛酮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于出生时和治疗结束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浓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组和丹参+纳洛酮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丹参+纳洛酮组比纳洛酮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可明显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首剂不同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48例Ⅲ、Ⅳ级HMD早产儿分为两组:首剂大剂量组(PS治疗剂量150~200 mg/kg)和首剂小剂量组(PS治疗剂量50~100 mg/kg)。比较两组患儿用药次数、用药总剂量,使用6 h后血气分析,PaO2/FiO2,呼吸机通气治疗时间以及监护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治疗用药总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大剂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显著低于首剂小剂量组,治疗后6 h两组的PaO2,PaO2/FiO2均显著升高,但升高程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首剂治疗量达150~200 mg/kg时治疗重度HMD的效果优于首剂治疗量为50~100 mg/kg,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细辛脑注射液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细辛脑联合多索茶碱组)50例,对照Ⅰ组(细辛脑组)50例和对照Ⅱ组(多索茶碱组)50例。3组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甲泼尼龙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硫酸特布他林、氨溴索等常规治疗,对照Ⅰ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每次0.5 mg/kg(每日最大量16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中(溶液浓度0.1mg/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5d;对照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5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5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联合多索茶碱,两者剂量与用法同对照Ⅰ组和Ⅱ组。观察细辛脑与多索茶碱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的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98%(49/50),对照Ⅰ组76%(38/50),对照Ⅱ组80%(40/50),观察组与对照Ⅰ组比较,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细辛脑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安全有效,且两者联合能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