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头针手法震动术对外伤性截瘫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用外伤性截瘫患者31例,以头针手法震动术对“顶颞前斜线”进行刺激,用肌电图作客观指标进行观察,肌电图是描述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规律的图谱。通过肌电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判断神经和肌肉功能状态,以确诊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和部位,故是目前较科学的诊断方法之一。本研究对31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分别进行头针治疗1个月,然后再作头针手法施术前后的肌电观察。1 观察对象 31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均排除肝、肾、心血管疾病。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20~50岁;脊髓损伤节段颈段15例,胸腰段11例,马尾5例;损伤程 相似文献
3.
<正> 针刺对血管功能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在血管舒缩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大都认为针刺后对血管舒缩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为探索这一机制,我们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应用血流图仪的图形记录进行观察,现将选用针刺足三里穴后的肢体血流波幅变化情况报告如下。实验方法我们选用健康下肢共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0岁,其中15—30岁者15例,31—40岁者19例, 相似文献
4.
针刺强度对痹证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针刺强度是指针刺作用力的大小及刺激量的强弱。任何针刺手法中均包含有一定的刺激强度。针刺治疗痹证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其作用是在施一定手法的基础上,通过针刺所产生的刺激量强度而决定的。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的治疗作用,我们采用肢体血流图为指标,观察强弱不同的针刺刺激对下肢痹证患者肢体血流图波幅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刺激量,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寒邪为主的下肢痛痹病人41例,在患肢悬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通过同一病人强、弱刺激后观察患侧肢体血流图,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结果:强刺激针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针后使波幅上升。结论: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头针治疗截瘫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截瘫神经痛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观察26例该类患者,采用头针及阿是埋针方法,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国际公认且信度较高的MPQ问卷,进行疗前疗后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炎107例,本文采用阻抗法检测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体血流功能有关指标,结果显示:每搏,每分钟输出量和肢体每100ml组织每分钟血流量较治疗前的平均提高率分别为82.4%,61.98%和85.4%。其中不同发病状态比较:发展,迁延状态阻抗血流图波幅增高,肢体血流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笔者采用头针治疗因脑卒中引起的患肢水肿,收到满意效果,现小结如下. 本组26例,男15例,女10例;脑血栓21例,脑溢血3例,脑栓塞1例。25例均表现患侧上、下肢水肿,并伴胸闷腹胀、失眠、失语。取健侧血管舒缩区和运动区。胸闷腹胀加胸区和胃区。用28号2~3寸毫针。患者取卧位,沿头皮斜刺,进针2~3寸,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1小时,7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再开始第二疗程。结果本组26例,治疗不超过三个疗程,22例患肢水肿完全消失,3例明显减轻,对其它症 相似文献
9.
10.
头针疗法治疗脊髓疾病所致的截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头针治疗脊髓疾病所致的截瘫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应用头针治疗的体会,列举数则,报道如下。急性脊髓炎张某,女,17岁,学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平乐接骨丹对肢体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口服平乐接骨丹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我们从84年2月——85年9月底,对66例股骨干骨折服用平乐接骨丹及对照组的患者作了肢体血流的动态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为新鲜股骨干骨折的住院患 相似文献
14.
李连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97-97
本文报告巨刺前后8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体血流图变化。对象及方法 88例诊断明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男68例,女2O例;年龄在17~70岁之间,病程1年以内者31例,2~5年者42例,5年以上者15例,取一侧阳陵泉、足三里穴。在针刺得气后施平补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报道,针刺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为了探讨巨刺法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我们观察了巨刺前后对3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6)
目的:探讨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开封市中医院集英社区卫生服务站针灸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捻转泻法治疗,观察组55例给予捻转补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后肢体肌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9.6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ULSES评分(6.28±0.91)分优于对照组的(8.04±1.02)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 (TCD)变化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 4 0例与常规治疗组 4 2例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 ,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 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P <0 .0 5 )。TCD异常率为 76 % ( 6 2 /82 )。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9.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并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右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SP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作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左、右二侧VA的SPV及EDV值经治疗后明显增加,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而PI及RI值明显下降。结论:手法后脑血供情况改善,从而缓解颈部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