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宁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要素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气象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宁市各医院1995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的心脑血管病例报告卡,由广西气象台提供相应期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等7项气象要素,运用计算机进行各气象要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单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气温、气压与发病的关系显著,全年以春季发病率较高,但各季节发病差异不明显;3月份是全年发病人数最多的月份,老年人对气象要素的变化尤其敏感。结论 气象要素的突变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高温高湿、低压和天气突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归纳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危险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总结对应的预防对策.方法:以我院体检中心2016年8月-2018年01月间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主要对象,先探讨其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然后在此前提下提出预防性方法.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为主,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病人发病率高于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病人(P<0.0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发病率高于不达60岁的病人(P<0.05);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心脏病、高血压、酗酒为主,心脏病、高血压及有酗酒习惯的病人心脑血管发病率相对较高,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应依据这些因素予以有效预防、控制,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在春节期间,许多潜在的诱发因素会扑面而来,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出现了一个发病高潮。  相似文献   

4.
健康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从而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750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体检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自然界的寒热冷暖的变化,无时不影响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变化,特别是在寒暑交替的秋天,由于气候多变,寒暖不定,使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感到难以适应,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和诱发其他疾病。 那么,“多事之秋”究竟易发生那些疾病呢? 心脑血管疾病 入秋后,尤其是进入深秋,由于受大风和降温因素的影响,会引起人体血管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危险因素知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2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71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心脑血管疾病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问卷包含3个维度下的9个测量条目;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问卷的格朗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13;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文化程度(Waldχ~2=2.639,P=0.047,OR=1.230)、有无医疗保险(Waldχ~2=3.678,P=0.045,OR=2.301)对心脑血管疾病认知有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207、0.833,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问卷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有无医疗保险是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外部影响因素,有医疗保险者的疾病认知能力好;文化程度是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内部影响因素,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疾病认知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研究哈尔滨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哈尔滨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气象、大气污染物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哈尔滨市四季日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13—2014年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为4.77℃,日均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为97例。31岁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受气温影响,女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男性。全年平均气温滞后1、5 d时,气温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14%和0.18%;春季平均气温滞后3~6 d时,每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0.21%~0.26%;夏、秋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C时,当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1.22%和0.27%,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有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建立适合该市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气象预警模型,提高高危人群在春夏季的疾病防控意识,降低由气温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据权威部门统计,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冬季是夏季的两倍多。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冬天是一年中死亡率最高的季节。因此,冬季来临时,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尽可能减少疾病诱发因素,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冬梅 《长寿》2007,(10):20-20
日常生活中,当提及骨折与心脑血管疾病时.许多人往往认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老年人骨折与心脑血管疾病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联系的。临床观察发现,老年人骨折后伴发心脑血管病较为普遍,而且骨折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恶化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骨折后之所以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玉红 《药物与人》2014,(10):33-34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当今社会高发病之一,其患病的重要原因就是气象因素,在当今社会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加大排放,直接给大气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就是这气象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笔者就天气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气象质量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关系、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等多角度进行阐述并总结。在医学科研和环境保护研究中,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频发和死亡原因诸多,如气压、气温、湿度、空气质量、风速及季节骤变等多方面因素;与此同时导致气象质量变差的原因有:汽车尾气、化工厂废气排放及燃煤厌恶等多方面原因,如上诉原因均可引起心脑血管方面疾病复发,甚至可以危及人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李欣 《健康世界》2010,(6):46-47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旧称高脂血症)。相比之下,人们对高血压的防治比较重视(但重视依然远远不够),而由于脂代谢紊乱本身并不引起任何症状,因此患者大多听之任之,对脂代谢紊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6例有明确诊断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的浓度,另外选择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同步测定血清Hcy浓度。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Hcy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Hcy检测有助于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另外Hcy作为独立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其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订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市心脑血管病监测数据,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病例进行调查核实,采用发病率、死亡率指标对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结果共调查18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61岁患者数较其他年龄段明显升高;调查对象主要是汉族人群,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学历,其次是小学学历,高中以上学历的患者较少;已婚/再婚/同居患者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60岁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脑卒中、冠心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病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最大。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仍为中老年人,应及早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因素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影响皖西农村地区留守村民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可能因素,为该地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安徽六安市的3个乡镇共18个行政村的40~70岁留守居民.现场调查分为问卷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和生活习惯等内容;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身高和体重等内容;数据录入使用软件Epi Data 3.1,数据处理分析使用软件EXCEL 2007和SPSS 16.0,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共调查居民4 040人,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史、醉酒史、饮食偏咸和常吃腌制食品对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饮食偏咸、饮食不规律和常吃腌制食品是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而增加.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要重视对其他可能危险因素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钱进 《保健医苑》2013,(7):30-31
<正>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以清晨为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起床时的一些"危险动作"导致的,比如,早上听到闹钟响了,"砰"的一下弹坐起来;晚上尿急,猛地爬起来上厕所……这些起床时不经意间做出的"危险动作",很可能让身体遭受重创,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平顶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干预效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该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30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同时统计分析患者诊断、治疗等情况。结果 300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221例(73.67%)。其中并发17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率29.41%;并发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应用率70.5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率61.76%;另外,因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应用率55.21%~66.67%。结论糖尿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治疗以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为主,但临床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需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规范性。  相似文献   

17.
罗照春 《家庭医学》2007,(15):37-37
众所周知,肥胖可能诱发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但对体重超标和肥胖易增加哮喘病的发生率还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一类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主战场。心脑血管疾病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所发生的疾病,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一级预防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在心脑血管的一级预防中,重点应用社区预防干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干预的方法,促进社区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年龄、性别、复发等进行分析,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青浦区循环系统疾病在城乡居民死因顺位中占第二位。心脑血管疾病年平均死亡率为70.00/10万,其中男性为34.00/10万,女性为36.00/10万。随着年龄的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2004年最低,2011年最高,死亡率随着年数的增高逐年升高,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脑出血、卒中(不分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类型心血管事件发生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高,以2次复发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形势严峻,今后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加强多种慢性病综合管制。  相似文献   

20.
便秘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病症。据统计,有1/3~1/2的老年人长期受到便秘的困扰。长期便秘,不仅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会使体内积蓄大量的有害物质,是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癌症等的诱发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