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力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人。帕利哌酮组(简称为P组)患者单纯采用帕利哌酮治疗;无抽搐电痉挛组(简称为M组)患者单纯采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痉挛组(简称为C组)患者采用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治疗。运用韦氏记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1周、4周、8周、治疗结束后1周、2周对患者记忆力商(MQ)进行评定,比较各组数据。结果:C组患者MQ治疗中出现下降,与P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M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患者MQ即上升至治疗前,与M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可逆性短时记忆力损伤的现象,但较单纯使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使用氯氮平引起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改变,预测其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患者自身对照方法,将139例患者服药2周时是否引起脑电图改变,分为脑电图改变组(A)组与脑电图无改变组(B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服用氯氮平后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的稳定性改变,调节、调幅较差及额、颞、中央...  相似文献   

3.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方法。我国1979年开始逐渐将ECT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本文仅对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ECT后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异常情况加以探讨,以便加强对ECT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监护下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电休克(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副反应。方法符合CCMD-Ⅱ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60例,随机分为优势侧组和非优势侧组各30例,每例每周ECT3次,共9次。于疗前、第5、第9次ECT以副反应量表(TESs)、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于第1、5、9次ECT行EEG、ECG监护。结果非优势侧TESS评分与EEGα波慢化程度突出,两组ECG改变类似,影响记忆环节不同。结论非优势侧与优势侧ECT副反应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采用电痉挛治疗.方法:选取临床60例抑郁症患者电痉挛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电痉挛治疗法治疗后,痊愈25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15例;痊愈和显效占61.66%,总有效率为75%.结论:电抽搐治疗是对重症抑郁最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ECT比抗抑郁药起效快,能使病情迅速缓解,但ECT的治疗后仍需用抗抑郁药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6.
尽管疗效和安全性仍存争论,电痉挛治疗(E-lectroconvulsivetherapy,ECT)目前仍然是精神科领域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其中,无抽搐电痉挛治疗(1临床有称为:改良电痉挛治疗,简称MECT)作为电痉挛治疗方法之一,正在被我国精神科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电痉挛治疗抑郁症患者可达到80%~90%的有效率。下面就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在临床实践和作用机制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吴萍  廖允军 《安徽医学》2006,27(3):178-180
目的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在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80例child肝功能分级均为C级、无明显脑病症状的肝硬化患者均进行EEG描记分析,根据EEG结果分为EEG明显异常,即广泛轻—中度异常组(A组)和EEG无异常或边缘性异常组(B组);随访观察两组HE的发病情况。结果180例肝硬化患者中,A组有114例,其中并发HE者11例;B组有66例,其中并发HE者2例。A组H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EEG在HE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行MECT治疗的精神疾病并患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乌拉地尔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选用乌拉地尔12.5mg预注,监测麻醉前、抽搐后1min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ST段、T波变化。结果 60例MECT均有有效发作,两组发作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心率、血压变化较小,ST段、T波改变的例数及程度均小于B组。结论高血压患者MECT治疗应用12.5mg乌拉地尔具有很好的心脏保护作用且不影响MECT发作。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受体在抑郁模型大鼠电休克治疗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受体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对模型大鼠行电休克(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及丙泊酚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疗法,旷场分析进行行为学观察,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应激+ECT组、应激+MECT组与应激+假电击组比较.旷场分析、免疫荧光实验均有显著差异.结论:MECT治疗和ECT治疗能促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上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改变,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MECT治疗疗效可能较ECT治疗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DEX)对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术后的心血管反应、抽搐发作的时间与患者恢复时间的影响,以期寻找减弱电休克心血管反应的方法.方法 选择ECT患者21例,随机分为3组:DEX1组,术前10 min给予DEX 1.0 μg/kg;DEX2组,术前10 min给予DEX 0.8 μg/kg;NS组,术前10 min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直至动态脑电图(EEG)显示慢波睡眠出现或睫毛反射消失,后给予琥珀酰胆碱1 mg/kg,于麻醉前、DEX给药后10 min及电刺激后1、3、5、10 min记录动脉血压(BP)、心率(HR)、抽搐时间及清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 DEX1组和DEX2组与NS组相比,HR、平均动脉压(MAP)在给药后10 min,和电刺激后1、3、10 min均有下降,但仅在1 min、3 min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MAP峰值低于NS组.而抽搐质量与脑电抽搐时间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DEX1组与DEX2组相比,能明显延长患者苏醒时间(P〈0.05),而DEX2组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0.8 μg/kg DEX,时间超过10 min,可有助于预防ECT术后的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不改变患者的抽搐质量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董琳  赵倩  杜卫涛  林贞 《医学综述》2009,15(16):F0002-F0002,F0003
目的观察多参数监护下可控多次电抽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与一般电针抽搐治疗疗效对比。方法采用YA-11型电针抽搐治疗仪,对4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其中多参数监护下可控多次电抽搐疗法组(观察组)25例;一般电针抽搐治疗组(对照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第4天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03,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障碍、阻滞及绝望感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参数监护下可控多次电抽搐疗法较一般电针抽搐治疗对抑郁症症状改善更快,可在较短时期内消除自杀观念及企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托吡酯(商品名:妥泰)200mg对特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GTCS)发作的疗效。方法:64例GTCS患者分成三组,妥泰单药治疗21例,妥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22例,另外21例采用丙戊酸钠治疗作对照。结果:妥泰单药组及联用药组治疗GTCS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单用丙戊酸钠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单用妥泰组与联用丙戊酸钠组疗效相近(P>0.05)。结论:妥泰治疗GTCS疗效优于丙戊酸钠,且妥泰单一用药与联用丙戊酸钠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3.
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对 12 2例老年抑郁症疗效进行评定 ,分析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12 2例的老年抑郁症疗效差者占 3 2 .8% ,疗效好者 67.2 % ;经单因素分析 ,两组间在以下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病前适应状况差、病前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发病年龄早、发病次数多、病程长、双相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伴有躯体疾病、既往自杀史、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形式、既往治疗不当、治疗依从性差、脑电图异常等。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影响老年抑郁症疗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 :治疗依从性差、合并精神病性症状、既往治疗不恰当、双相抑郁和社会支持差。结论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预后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全面干预。  相似文献   

14.
王琴 《当代医学》2012,18(15):17-18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基础治疗措施,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从退热时间,刺激征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及脑电图复常时间上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炎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童年丧亲对抑郁症患者个性和临床方面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评 5 6例童年丧亲抑郁症患者 (A组 )及 15 0例童年父母双全的抑郁症患者 (B组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E分( 13 .89± 2 .83 )显著较低、N分 ( 14 .87± 4.70 )显著较高、焦虑 ( 5 1例 )和自杀行为 ( 4 2例 )显著较多、临床显效率显著较低 ( 62 .5 % )、病程迁延者显著多于B组。结论童年丧亲患者个性更为内向且情绪更趋向不稳定 ,更易出现焦虑和自杀行为 ,临床疗效较差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伴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对抗抑郁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抑郁症患者319例,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分为抑郁症不伴焦虑症状组(HAMA<14分;A组,n=134)和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组(HAMA≥14分;B组,n=185),两组患者随机进入不同药物治疗组进行开放性治疗,疗程为8周,在治疗前以及第1、2、4、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A组与B组患者自杀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基线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5.3%和47.5%(P<0.01)。治疗第2周末A、B两组起效率分别为75.2%和 50.0%(P<0.01)。治疗每个时间点HAMD和HAMA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1(抑郁症不伴焦虑症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与A2(抑郁症不伴焦虑症状使用文拉法辛)组间的第2周起效率、第8周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B1(抑郁症伴焦虑症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与B2(抑郁症伴焦虑症状使用文拉法辛)组间的第2周起效率和第8周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痊愈率分别为3.7%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高,病情更严重,抗抑郁治疗起效更慢,临床疗效相对于不伴焦虑症状者差,文拉法辛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与老年抑郁症之间抑郁症状有何差异。方法 :应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 (MMSE)测定 4 8例伴有抑郁症状的老年慢性酒精中毒病人与 36例老年抑郁症病人。结果 :酒精中毒组的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抑制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抑郁症组低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焦虑与激越较抑郁症组高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 0 1)。酒精中毒组的HAMD总分明显低于抑郁症组 (P <0 . 0 1)。SCL 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精神病性因子方面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1)。酒精中毒组MMSE总分较抑郁症组高(P <0 . 0 1)。结论 :老年慢性酒精中毒的抑郁症状程度较抑郁症轻 ,某些抑郁症状表现与抑郁症不同 ,其认知功能缺损较抑郁症为重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但是,目前快速筛查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手段相对有限。目的 调查影响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建立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为抑郁症患者自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Landeiman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Risk score法构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并检测其预测效果。结果 共发放问卷2 233份,回收有效问卷2 0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60%。2 090例抑郁症患者中,142例(6.79%)出现自杀行为。经常吸烟、重度饮酒、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既往因抑郁症住院次数≥1次、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自杀意念、有精神障碍家族史、正在用抗抑郁药物、有其他内外科疾病的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OR=4.308,95%CI(3.547,5.232)〕、伴焦虑症状〔OR=2.329,95%CI(1.201,4.518)〕、伴精神病性症状〔OR=2.492,95%CI(1.448,4.287)〕、伴自杀意念〔OR=4.044,95%CI(2.305,7.096)〕、SAS标准分高〔OR=1.036,95%CI(1.003,1.071)〕均是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正在用抗抑郁药物〔OR=0.110,95%CI(0.057,0.212)〕是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Risk score预测模型为:Risk score=40.56×既往抑郁发作次数+23.50×伴焦虑症状+25.36×伴精神病性症+38.81×伴自杀意念-61.25×正在用抗抑郁药物+1.00×SAS标准分。按照Risk score预测模型绘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920〔95%CI(0.907,0.931)〕,Youden指数最大时为0.7,截断值为193.23分,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94.2%。结论 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既往抑郁发作次数≥1次、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伴自杀意念、SAS标准分高均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Risk score预测模型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94.2%。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广西医学》2014,(1):28-31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的缓解期抑郁障碍女性罪犯患者防御方式及人格障碍倾向性特征,为预防罪犯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某监狱在押女性罪犯进行横断面普查,确诊为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138例,其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62例(自杀组)、无自杀意念、无自杀未遂76例(无自杀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及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对两者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自杀组更多地使用投射、潜意识显现、抱怨、分裂、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假性利他、隔离、消耗倾向等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自杀组患者中人格障碍PDQ-4+阳性率为58.06%(36/62),显著高于无自杀组28.95%(22/76)(P<0.01)。自杀组在PDQ-4+的边缘型、偏执型、被动攻击型、分裂型、抑郁型、反社会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无自杀组(P均<0.05)。结论女性罪犯抑郁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面的缺陷、人格障碍的共病是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方法  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3)是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 < 0.05)。  结论  既往自杀未遂行为、既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双相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子,较大的首发年龄、较高的FT3为保护因子,在临床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