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大鼠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用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整块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腹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一侧袖,并安置套管.然后按kamada二套管法行原位肝移植,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以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血供.回肠末端在右下腹造瘘.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6%,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大于30 d.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和小肠结构正常.结论 用门脉建立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施行大鼠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报告采用大鼠系膜血管吻合式小肠移植模型的制作方法,依此法共施小肠移植手术96只,模型稳定后的51只手术成功率达87.4%。该方法所建立大鼠自体移植模型不仅为利用远交系大鼠研究小肠移植免疫反应提供可靠的阴性对照,而且可做为移植小肠保存、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等多方面研究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3.
报告采用大鼠系膜血管吻合式小肠移植模型的制作方法,依此法共施小肠移植手术96只,模型稳定后的51只手术成功率达87.4%。该方法所建立大鼠自体移植模型不仅为利用远交系大鼠研究小肠移植免疫反应提供可靠的阴性对照,而且可做为移植小肠保存、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等多方面研究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供、受者动脉采用套叠式(Sleeve)吻合,静脉采用套管(Cuff)吻合,手术方式在传统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扩增培养大鼠未成熟DC,采用术前预先输入受体体内的方法,了解未成熟DC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应用不同细胞因子(GM-CSF或GM-CSF+TGFβ1)培养骨髓和肝脏来源的未成熟DC,阴茎背静脉输入Wistar大鼠体内,1周后建立SD→Wistar同种异基因大鼠并列式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监测移植小肠的免疫排斥反应强度.结果:术后第3、5、7天移植肠出现不同程度排斥反应.结论:大鼠未成熟DC细胞能够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新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探讨移植肝脏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供体手术时门静脉和肠系模上动脉进行双重冷灌注,用冷新霉素液冲洗小肠肠腔并清洁.受体手术的先进行肝脏移植,再进行小肠移植,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肠系膜上动脉在显微镜下与左肾动脉油套式吻合,供体肠系膜上静脉袖套式与受体左肾静脉吻合,回肠下端在左下腹部造□,完成肝肠联合移植.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15/24),手术平均存活为11.2天.手术后组织学发现:移植肝脏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1)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在大鼠身上建立的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2)肝肠联合移植后移植的肝脏不能起到保护移植小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NOS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受到重视.L-NAME是非特异性NOS抑制剂,广泛应用于NOS的动物实验研究[1],但L-NAME能否通过抑制NOS影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目前尚不清楚.我们采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探讨L-NAME在大鼠小肠移植AR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规律,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研究的价值.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RT11)和BN(RT1n),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下腔静脉回流式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F344→F344,ITx组)和同种移植组(BN→F344,ATx组),每组各制作实验模型8只.结果:①ITx组大鼠平均生存期30d以上,ATx组大鼠平均存活12d.②ITx组大鼠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POD 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POD 0、5、7、9d 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③IL-2Rα和γ-INF mRNA转录水平显著性改变早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④ATx组在POD 5、7、9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近交系大鼠BN→F344与近交系大鼠F344→Wistar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封闭群大鼠建立一种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研究肝移植后的自然耐受状态对小肠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封闭群单独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内排斥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长期存活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模型,比较环孢素A(CsA)与他克莫司(Tac)诱导的CR的特点.方法 供、受鼠分别为雄性近交系F344、Lewis大鼠,移植小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鼠肾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切除受鼠原小肠,移植小肠两端分别与受鼠肠行端端吻合.研究Ⅰ为受鼠手术当天至术后第13天肌肉注射CsA,5mg·kg-1 ·d-1.研究Ⅱ为手术当天至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20、27天肌肉注射Tac,低、中、高剂量组的剂量分别为0.3、0.5、1.0 mg·kg-1 ·d-1.观察大鼠存活率、体重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研究Ⅰ中,受鼠术后60、90 d的病理表现均为CR,但肠黏膜钝化不明显.研究Ⅱ中,低、中剂量组受鼠最长存活126 d,而高剂量组受鼠存活超过180 d,体重增长曲线接近同系移植组.CsA与Tac制备的受鼠移植小肠病理学表现均为中、重度CR,但Tac制备的模型更接近临床小肠移植的CR病理学特征.结论 以F344大鼠为供鼠、Lewis大鼠为受鼠,分别以CsA、Tac为免疫抑制剂均可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小肠移植CR模型,Tac制备的受鼠存活时间更长,病理学特征更为典型.  相似文献   

12.
(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D大鼠 去胸腺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熊海波 ,夏穗生 ,温浩等 ) (4 ) :2 14 大鼠小肠移植后营养支持模型的建立 (曹斌 ,李宁 ) (4 ) :2 48 一种新型的大鼠离体肺移植灌注模型的建立 (王东 ,吴清玉 ,陈兴澎等 ) (4 ) :2 49 甘氨酸对脑死亡大鼠供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张水军 ,史冀华 ,唐哲等 ) (5 ) :2 64 三袖套血管吻合法行大鼠异位小肠移植(孙家乾 ,李国新 ,黄祥成 ) (5 ) :2 76 大鼠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陈雨信 ,寿楠海 ,徐克森等 ) (6) :3 5 1F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大鼠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模效果。方法采用F344(RT11vr)大鼠作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作为受体,构建异系异位和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各8只),术后0~14 d给予皮下注射环孢素。观察术后受体的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时间。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酒精苏木素染色后观察肠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变化。计算两组受体大鼠的成模率。结果异位和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均能长期存活,大部分超过90 d。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3日恢复正常饮食,于术后14 d左右体质量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之后缓慢增长,但大部分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在术后150 d出现持续的体质量下降,且不能被环孢素逆转。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1日恢复进食,于术后25~30 d才能恢复至术前的体质量水平,术后30~90 d期间,体质量逐渐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的小肠组织未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且未见明显纤维化,术后163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且出现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均出现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和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全部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成模率为100%,与原位小肠移植组成模率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344→Lewis大鼠组合建立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给予小剂量环孢素,均可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与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相比,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建模操作简单,慢性排斥反应成模时间较短,病理改变程度相对一致,更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传统小肠移植模型基础上改进操作方法并试图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显微镜下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近端空肠、门静脉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与受体的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门静脉用袖套法与左肾静脉端端吻合,移植肠两端造瘘.结果:正式实验100次,手术成功率91%.供体手术控制在50 min以内,受体手术控制在80 min以内,手术时间约为150 min.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并将手术方法加以改进能在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的基础上使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40例(80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小肠移植,供受体术前抗生素灌胃,改变供受体术式,减少受体手术时间、手术损伤及供肠缺血时间;采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以及左肾静脉-门静脉单套管吻合,血管吻合方法采用单纯间断吻合,重建供肠血管;移植小肠双造口,静脉补液通路采用股静脉。结果:肠缺血时间≤35min,吻合口无狭窄,40例大鼠接受小肠移植,建模成功35例。结论:改进小肠移植技术中的多个细节后,降低了大鼠小肠移植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100只雄性SD大鼠施行50次异位节段小肠移植,采用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以及门静脉-左肾静脉套管吻合重建供肠血管,远端肠管腹壁造瘘。结果预实验阶段移植25只,存活3只,成功率12%;正式实验阶段25次手术,成功21次,成功率84%;供体手术时间(60±5)min,移植肠修整时间(15±5)min,受体手术时间(100±10)min。结论大鼠小肠移植中注重手术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是建立稳定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研究抗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稳定、操作简单、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SD大鼠进行一期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 模型稳定后60 例小肠移植的术后3d存活率达90%.结论 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良好的血管吻合、充分的补液及术后的复温和保温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近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规律 ,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价值。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F3 44(RT1l)和BN (RT1n) ,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 (F3 44→F3 44,ITX 组 )和同种移植组 (BN→F3 44,ATX 组 ) ,每组供、受体大鼠各 8只。结果  (1)ITX 组大鼠平均生存期 3 0d以上 ,ATX 组平均存活 12d。 (2 )ITX 组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 ,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术后 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 ,术后 0 ,5 ,7,9d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 (3 )ATX 组在术后 5 ,7,9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 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轻、中、重三个层次排斥反应特点鲜明 ,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物中TGF-β1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小肠移植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选用近交系F344( RT11vr)大鼠和Lewis( RT11)大鼠作为小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参照传统手术方法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1].异系移植受体大鼠术后肌注环孢素,术后29 d停止给药.同系对照组肌注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7、28、60天切取部分移植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GF-β1 mRNA转录水平.应用SP法进行移植物的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相似文献   

20.
原位小肠移植后肠管吸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后肠管的吸收功能的变化.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小肠移植组(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二步法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和对照组,术后分别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15N-Gly的吸收和移植小肠功能酶(Na+,K+-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 对15N-Gly的吸收和小肠功能酶活性在原位移植术后2周下降明显,4周时双糖酶的功能、氨基酸的吸收恢复正常,8周时Na+-K+ATP酶也接近正常.结论 大鼠小肠原位移植后,移植小肠吸收功能在4周左右时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