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6):4936-4940
背景:目前,对管状骨骨折的内固定多采用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两种方式。交锁髓内钉以其适应证广、创伤小、固定牢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长骨干骨折的金标准。
目的:比较微创锁定钢板、可膨胀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针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
方法: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分别采用微创钢板、可膨胀髓内钉及交锁髓内针内固定,3组均采用常规内固定入路,比较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3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内固定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各有不同。结果表明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治疗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损伤的程度合理选择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科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MIP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结果本组30例均获得随访,按照HSS评分法评定疗效,本组优21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且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肱骨干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内固定广泛应用于肱骨干骨折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并存一些并发症,如何 改进内固定的设计及操作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总结近年来肱骨干骨折微创内固定的治疗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MEDLINE(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Web of knowledge (http://apps. isiknowledge.com)、OVID(http://ovidsp.tx.ovid.com)、Elsevier(http://www.sciencedirect.com)、中国期刊网(http://epub. edu.cnki.net)及万方数据库(http://wanfang.lib.sjtu.edu.cn)2005/2010有关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umeral shaft fractures,internal fixation,minimally Invasvie”,中文检索词为“肱骨干骨折,微创,内固定”。排除重复性研究及肱骨干病理性骨折相关文献,纳入3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只有准确掌握肱骨干骨折及不同内固定种类的特点,做到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目前深化了对肩袖损伤的认识,初步寻找到减少肩袖损伤的方法,改进了髓内钉及钢板的设计,在方便操作、减少手术时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顺行交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在成年人新鲜单纯肱骨干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在中山市三乡医院确诊成年人新鲜单纯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84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4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5.7岁;骨折位于肱骨干中部70例,下部14例;开放性伤口56例,闭合性2...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ane协作网创伤数据库(2011.3)、MEDLINE(1966~2011.3)、EMbase(1966~20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1~2011.3)、谷歌学术搜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同时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中文骨科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收集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s),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个RCT,其中1篇提供仅摘要数据,共460例患者,其中髓内钉组236例,钢板组2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⑴在术后肩关节活动受限、延迟愈合和肩部撞击方面,钢板固定显著优于髓内钉;⑵在术后感染方面,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风险明显低于钢板固定;⑶在术后不愈合、功能评定、肘关节活动受限、畸形愈合、医源性骨折粉碎、内植物失败、粘连性关节囊炎、二次手术和术后桡神经麻痹的对比上,髓内钉与钢板固定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对于成人肱骨干骨折行手术内固定,在术后肩关节活动受限、延迟愈合和肩部撞击方面,钢板显著优于髓内钉;而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的风险更低。因限于研究质量及样本量的局限性,该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锁髓内钉(BLIN)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至2007年采用分又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6例。结果36例均获4~18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4.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肩关节功能评分,优29例,良5例,可1例。结论BLIN治疗肱骨干骨折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肱骨白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均行白锁髓内钉固定,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25~6l岁,平均44岁。闭合性32例,开放性9例。闭合复位23例,切开复位18例。结果4l例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6~42个月)。41例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8周(10~32周)。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定法评价,优良率为95.1%。结论采用肱骨白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轴向弹性固定,骨折愈合快;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影响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内固定植入物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方式有多种,较多使用的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和逆行髓内钉,临床对这3种固定方法的疗效持不同观点。目的:通过对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和逆行髓内钉治疗方法的比较,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股骨远端骨折行内固定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38例,顺行髓内钉21例,逆行髓内钉59例,比较3组内固定植入过程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膝关节术后恢复的优良率。结果与结论:1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4-26个月,平均为20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1例患者因骨病例骨折导致骨缺失愈合延迟,采用骨填充后在第19周基本完全愈合,其余均在4.5个月内愈合。在骨折愈合时间上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顺行髓内钉组和逆行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顺行髓内钉组要优于逆行髓内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锁定加压钢板组、顺行髓内钉组及逆行髓内钉组3者膝关节Kolment的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3%,52.4%,86.4%。说明逆行髓内钉内固定牢固,稳定可靠,出血量少,创伤小、骨折易复位等优点,特别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效果更好,与锁定加压钢板及顺行髓内钉组比较,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更有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Philos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Neer 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ilos钢板组和髓内钉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随访时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02±3.87)周,短于对照组的(16.23±3.4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3%,低于对照组的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确切,可在短时间内促进骨折愈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33)
BACKGROUND: At present, the mainstream treatment strategy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s surgical treatment, includ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steel plate fixation, and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OBJECTIVE: To simulate the fracture of the middle femur using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 and analyz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king plate,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internal fixation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METHODS: The CT data of left femur of a healthy volunteer fr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meeting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The digital model of middle femoral fracture with defect was constructed by Mimics and Geomagic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l fixation, the fracture model was assembled with appropriate size locking plate,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respectively after introducing the fracture model into Pro/E software. After geometric cleaning and gridding, the model was incorporated into Abaqu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of thre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of middle femoral fracture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ditions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ree kinds of femoral internal fixation models showed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1) Under the loading of vertical stress, the force of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was uniform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nail, and the stress was the least, and the Z-shaped deformation of the two connecting rods in the bridging system near the fracture end distributed the overall stress, resulting in the smallest displacement and the best stability. (2) Under the loading of horizontal stress,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bridging system were the smallest, and the stability was the best. Stress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1-3 fixing block on the bridging system connection rod and its adjacent metal components. (3) Under the loading of torsional stres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was the smallest and the stability was the best, while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bridging system were the largest, and the stress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proximal locking nail and the bone, and the stability was the worst. (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moral bridging system has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ti-compression and anti-bending, while the femoral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has more advantages in anti-torsion force. As a conventional eccentric fixation, locking plate is less stable in vertical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but better resistant to torsion than double-bar bridging system and inferior to th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 2022,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肱骨干骨折不同手术固定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肱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对采用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的17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加压钢板组、交锁髓内钉组、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月、6月、5月。外固定器组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例数为10例(13.2%),与其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伤口感染、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肱动脉损伤及1次、2次、3次各手术次数例数分别为4(5.3%)、3(3.9%)、7(9.2%)、4(5.3%)、72(94.7%)、4(5.3%)、0(0%),与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是目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手舟骨腰部骨折三维模型来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的腕关节CT数据,应用软件建立舟骨腰部骨折的3种内固定方式模型:克氏针固定组、Herbert螺钉固定组、钉脚固定器组。分别在中立握拳位和腕背伸桡偏位施加载荷,并分析舟骨变形量、内固定器械的应力。 结果 在3种内固定装置下舟骨的变形量,克氏针最大,钉脚固定器最小。在两种工况下,舟骨变形量和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值不等,但趋势相同,均为钉脚固定器的舟骨变形量最小、所受的最大应力最小。钉脚固定器存在偏心效应,当载荷达到临界值时,易使舟骨愈合面出现开裂或不对称偏心现象。 结论 克氏针固定效果最差,钉脚固定器的固定效果最佳,钉脚固定器术后应适当限制手部负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
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
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其中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28人,动力髋螺钉组26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随访患者54例,随访时间为13~17个月,平均14.6个月。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缘的距离。截取带钢板的肱骨近端进行体外测量并观察钢板螺钉与肱骨头颈、大结节顶点和结节间沟的关系。 结果 大结节顶点、肩峰上缘距腋神经距离分别为(3.44±0.38)cm和(5.44±0.62)cm;钢板上缘到肱骨大结节顶点距离为(0.59±0.14)cm,到结节间沟距离为(0.74±0.19)cm。体外观察并测量见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0.5 cm时螺钉平行肱骨颈并位于肱骨颈中央。 结论 (1)肱骨大结节下2.90~4.32 cm是容易损伤腋神经的危险区域。(2)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0 cm,结节间沟后方0.50 cm是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3) PHILOS钢板的C、D、E孔和LPHP的C、D孔是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制作成年男性尸体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12个,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前侧6.5 mm拉力螺钉、胫骨平台外侧L型4.5 mm解剖锁定钢板、后侧T型3.5 mm锁定钢板固定。对标本模型进行轴向加压250、500、750、1000 N,检测其轴向位移及应力。结果在相同应力下,前侧螺钉组轴向Y轴位移最小,分别与外侧钢板组和后侧钢板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外侧钢板组与后侧钢板组之间Y轴位移没有显著差异;前侧螺钉组在标识点的应力分布最为均衡。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固定中,前侧螺钉能够有效增加轴向稳定,骨折块周围应力分布均衡,是一种有效的力学固定方式,外侧钢板在横向的稳定性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后侧钢板对于后方需要复位的平台骨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旋入自锁髓内钉﹙旋入钉﹚与交锁髓内钉固定对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1年7月54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旋入钉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旋入钉组30例,交锁髓内钉组24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区别,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旋入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少于交锁髓内钉组。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交锁髓内钉组术后出现3例桡神经损伤病例,均采取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后,患肢功能均完全恢复。1例伤口出现表面感染,予每日伤口碘伏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后,1月后伤口愈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结论旋入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