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可欣  罗艳 《医学信息》2010,23(2):423-424
目的通过颅脑动脉瘤综合应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donalDSA)及三维重建技术,探讨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穿刺插管后对颅脑DSA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图像。结果15例动脉瘤DSA及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动脉瘤图像清晰。对栽瘤血管及动脉瘤整体观及瘤颈部显示清晰。结论颅内动脉瘤同时应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 ,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结果 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 ,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 ,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 ,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 .结论 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 ,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结论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急性和慢性门静脉血栓(P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行TIPS治疗的P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血栓负荷减少程度、门静脉压力变化、门静脉通畅、腹痛腹胀缓解、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2例患者TIPS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均未发生消化道及腹腔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1例急性P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栓消退明显,未行后续支架治疗;其余11例慢性PVT患者均一期行支架植入及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术后复查,门静脉系统超声或CT血管成像检査示门静脉主干及TIPS分流支架血流通畅。结论 TIPS治疗急性和慢性PVT安全可行,其可减轻急性PVT患者血栓负荷,避免肝及肠道坏死;对于慢性PVT,TIPS能有效重塑门静脉通路,同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院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镐例中,一期内固定同时探查并吻合血管40例,内固定术后4h行血管探查8例;后者中6例行筋膜切开减压、制动、解痉治疗,另2例行血管移植治疗。结果: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62.50%(30/48),其余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37.50%(18/48)。48例中,治愈47例(97.92%),另1例血管移植治疗失败,二期截肢。结论:肘关节周围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最高(50%),应早期诊断、及时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医学数字化可视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手足外科收治的63例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再行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评估,并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出现血管狭窄22例,闭塞11例,血管扩张12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10例;DSA检查中,出现血管狭窄20例,闭塞10例,血管扩张10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8例。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高于DSA(100.00% vs 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当中使用数字化可视技术,可对病灶予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数字化可视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立  朱丹  熊燕  谢晓红  张军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7-238
目的:探讨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脑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MSCTA检查,将所得薄层图像传至AW 4.1工作站上,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血管后期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颅脑1~4级血管。其中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3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 年 1—12 月收治的 750 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观察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结果 在 750 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中,650 例经数字减影造影被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占 86.7%(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检测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扫描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结论 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其成像特征非常典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行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术中行胆囊管造影,165例未行造影。结果:89例术中行胆囊管造影,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9例(10.11%)、胆总管隐匿性损伤2例(2.2%),术后随访3~6月发现胆道残余结石3例(3.37%);165例术中未行胆囊管造影,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4例(2.42%),术后出现胆道损伤3例(1.82%),术后随访3~6月发现胆道残余结石14例(8.5%)。结论:对既往有胰腺炎、黄疸病史及术前B超检查胆总管增粗等胆囊结石患者,术中行胆道造影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减少和发现胆道损伤,避免不必要的阴性胆总管探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CT扫描的方法了解大鱼际部的动脉血管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对临床20例手部外伤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同时用CT三维成像技术获取大鱼际部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其动脉血管分布情况。结果:20例患者的拇指背侧动脉在第一掌骨桡背侧恒定出现,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来源不恒定:25%(5/20)单独由掌浅支或掌浅弓发出,55%(11/20)由掌浅支与拇主要动脉在掌指关节附近汇合而成,20%(4/20)直接由拇主要动脉发出。结论:拇指背侧动脉多数位置恒定,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来源不恒定,用后者设计大鱼际部逆行皮瓣时应考虑血管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2例临床诊断AMI,应用日本岛津DAR-2400a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冠状动脉的改变。结果 左冠状动脉(LCA)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RA)病变38例,其中LCA+RCA二支或二支以上病变17例,1例右冠状动脉痉挛。结论 CAG对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旋转三维成像(3D-DSA)与三维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3D-CTA).探索其对颅内动脉瘤(AN)(尤其是直径〈3mm的微小AN)的探测能力有无进一步的提高.以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的对颅内AN检出率的一致性分析。方法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AN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怀疑为AN56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9岁。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盲法独立判读CTA图像,由1名神经介入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医师共同判读3D-DSA图像。以3D-DSA为“金标准”,评估3D-CTA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不同技术之间的一致性。结果3D-DSA在56例患者中的47例共检出59个AN病灶.其余9例未发现AN。3D-CTA检出AN54个,灵敏度为93-20%~94.90%(均值94.05%),特异度为81.8%。100.0%(均值90.9%):对于AN病灶直径〈3mm,3D-CT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值分别为86_4%和95.0%。对AN的检出.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一致性均为优(分别为K=0.847,均值K=0.802):对于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256层螺旋CTA对直径〈3mm的微小AN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判读者之间及与3D-DSA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AN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两者联合可提高AN的检出率.为介入治疗AN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手舟骨动脉血供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8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构建腕骨及手舟骨滋养动脉的3D可视化模型。 结果 (1)该模型能够清晰显示桡骨、尺骨远端与手部各骨及其周围血管网,并可任意旋转观察与测量;(2)手舟骨有3支主要的滋养动脉;(3)通过选择性透明或隐藏处理后,对手舟骨营养血管入骨点及其在骨内的分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 结论 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手舟骨及其滋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及空间毗邻,可为手舟骨疾患的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胆道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6年9月52例术中胆道造影(IO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胆囊管或经胆总管穿刺行选择性IOC 36例、直接经T管造影16例,选择性IOC阳性者再行经T管IOC者10例。结果:对胆囊切除术中36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经胆囊管或经肝胆管穿刺IOC,发现胆道结石10例(27.78%),假阳性2例(5.56%),阴性24例(66.67%)。2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经“T”管术中造影,胆道结石残余2例(7.69%),假阳性1例(3.85%)。结论:IOC可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直接了解胆道系统解剖,提高手术安全性,在临床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 结果 12例中,9例为永存三叉动脉,3例为永存舌下动脉。永存三叉动脉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4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1例合并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成窗。3例永存舌下动脉中,2例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成窗变异。 结论 (1)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永存三叉动脉和永存舌下动脉等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2)熟悉这些原始吻合血管的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CTA在副肾动脉损伤中的应用分析(附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螺旋CT在血管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因扫描速度快,X线剂量低和许多先进软件功能,故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我们行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左副肾动脉损伤1例,并行左副肾动脉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 muhislice spiral compute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 DCE MSCTA),以及肝内血管系统重建并与肝癌病灶进行整合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6例肝癌患者采用上腹部3D DCE MSCTA扫描技术采集影像资料,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法重建肝内血管及肝癌病灶,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对照。结果:肝内血管与肿块关系: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由肝动脉发出供血动脉11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0例,其中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级数方面高于SSD法,VR法显示图像的立体感优于MIP法和SSD法,3D DSA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优于VR、MIP和SSD。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癌病灶三维重建与整合技术可以较好的显示血管和病灶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临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介入治疗5例,手术治疗77例)。CT血管造影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82例脑动脉瘤患者中,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88个(6例均为2个动脉瘤),手术证实82个(77例),DSA证实6个(5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后交通动脉(38个),前交通动脉(35个),大脑中动脉(8个),颈内动脉(5个),基底动脉(1个)胼周动脉(1个)。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对脑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对临床治疗具有可靠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行旋转DSA和MRA检查。评估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的个数、部位、大小、形态、动脉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与MR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40个动脉瘤,旋转DSA检查发现39个,敏感性为97.5%,直径大小为2~30mm。MRA检查发现36个,敏感性为90%,直径大小为4-30mm。旋转DSA检查对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和结构及与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均能清晰显示。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MRA基本一致。结论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优于MRA,不但可明确诊断,而且还有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玄 《医学信息》2010,23(18):3362-336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4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①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的诱发因素:胎盘早剥(4例),羊水栓塞(3例),产后出血(5例),HELLP综合征(3例),流产(2例),子痫和先兆子痫(5例),前置胎盘(2例);②24例患者中剖宫产16例,子宫切除5例,剖宫产后子宫切除3例;③抢救成功20例,成功率83.3%。结论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抢救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方法。同时纠正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