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多伴有其它心内畸形。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操作复杂,体外循环采取深低温停循环可为手术创造条件,但对脑、脊髓和肾功能影响很大。本院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共在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COA及合并的心内畸形3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体外循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354例重症先心病婴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严重并发症患儿318例(89.8%)。根据不同手术方式,术中采用浅度低温(80例,22.6%)、中度低温(191例,54.0%)和深低温低流量灌注(79例,22.3%)以及深低温停循环(4例,1.1%)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措施采用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80例)或阻断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4∶1冷血停搏液(274例);复温后行平行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结果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时间为(112.11±31.37)min,阻断主动脉时间(56.12±22.17)min;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时间为(79.3±19.1)min,阻断腔静脉时间(39.1±11.8)min;4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体外循环时间为114~161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56~116 min,停循环5~16 min。253例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2.3%(253/274),全组8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为3.1%。结论针对具体患儿制定合理的预充预案、选择高质量的体外循环管道和氧合器,术中选择合理的体外循环方案、常规进行超滤和加强重要脏器保护是重症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畸形。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5%~4.3%[1]。远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与手术年龄成正比,小于3岁患儿术后持续高血压发生率较低,同时患儿常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如大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等,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因此对CoA无论有无合并心内畸形,主张早期手术为宜[2]。全身体表降温是非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缩窄矫治手术的关键步骤,而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先天血管环畸形的解剖变异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21例先天血管环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21例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1岁.患儿术前均行心脏超声、64排CT检查,其中双主动脉弓8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6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2例、肺动脉吊带4例、左位主动脉弓伴右侧动脉导管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4例、室间隔缺损2例、单心房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肺静脉狭窄1例.21例均在全麻下行畸形矫治术,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12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例(7例采用左后外侧切口,2例采用左腋下切口).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的患儿,体外循环34~83 min,中位数47 min;主动脉阻断19~50 min,中位数26 min.1例患儿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再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于出院后1、3、6、12个月复查,此后每年复查1次.21例患儿平均随访3.6年.随访期间患儿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生长发育正常.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气管重建示:气管狭窄较前明显改善.结论 根据先天血管环的解剖变异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选择相应的外科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40例,采用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术)、B组(1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C组(9例,采用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C组患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DHCA应用、延迟关胸例数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疗效好,可有效缩小患儿术后恢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解剖变异特点及相应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30 例先天性Co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2 d~6岁。依据国际小儿心脏外科命名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单纯型CoA 1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8例,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型 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5例。30例患者中,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20例,同期矫治心内畸形,其中8例在选择性脑灌注下行手术矫治;非体外循环手术10例,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取镶嵌手术封堵肌部室间隔缺损,其余8例采用左后外侧切口。 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5~675 min,平均165.68 min。术后死亡2例;1例术后出现气道压力增高,左上肺不张,不能脱离呼吸机,再次行手术悬吊松解,顺利脱离呼吸机并出院;余27例患儿均顺利康复并出院。28例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其中1例于术后2年出现再次狭窄,上下肢血压压差在5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目前仍在随访中;余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术后上下肢血压压差<10 mmHg。结论 对先天性CoA患儿,根据CoA不同的解剖分型选择相应的外科治疗及体外循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礼睿  梁勤  何炯红  刘漫霞  蔡登华 《医学信息》2018,(18):142-144,14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离断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手术、心血管造影及双源CT证实的主动脉弓离断的超声特征。结果 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1例(68.75%)均为A型;误诊5例(31.25%),其中3例IAA-A型,2例IAA-B型;主动脉弓离断超声心动图特征为: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之间的连续性中断,升主动脉发育不良,肺动脉明显扩张,明显增宽肺动脉通过未闭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连接。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主动脉弓离断的首选方法,在超声检查中发现肺动脉明显扩张,升主动脉发育不良,并且肺动脉高压与心内畸形不匹配者,应警惕主动脉弓离断可能,仔细探查主动脉弓,若主动脉及分支显示不清,联合MRI、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 290例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术中均常规建立左心引流,术毕采用综合序贯排气技术。转流中鼻咽温维持在30~32℃,红细胞压积维持在20%~30%,流量控制在2.4~3.2 L.m-1.min-2,采用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术中酌情行常规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停机,转流时间22~179 min。术中室颤256例,其中181例自动复跳。全组死亡22例,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重症瓣膜病7例。全组无体外循环气栓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可行且易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浅低温脑灌注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1例行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中采用浅低温脑灌注治疗的43例患儿设为浅低温组,术中采用中低温下脑灌注治疗的38例患儿设为中低温组。对比2组患儿术中最低鼻咽温度,术中最低直肠温度,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术后心包和纵隔引流量,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后20 min(T2)、手术结束时(T3)血压(BP)及心率(HR)水平变化,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浅低温组术中最低鼻咽温度、术中最低直肠温度均高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术后心包和纵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刻2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SBP、DBP和HR水平均先下降后升高,其中T1、T2、T3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T0时刻(P<0.05),T2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T1时刻(P<0.05),T3时刻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T2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低温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中低温组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低温组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浅低温脑灌注治疗可减少术中室颤、术后低血压及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主动脉弓离断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或经上级医院证实的9例胎儿主动脉弓离断的产前心脏超声表现。结果9例符合诊断的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四腔心切面不对称,左心室较右心室小。主动脉内径较肺动脉明显小,升主动脉直行。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的连接关系不能显示,只能显示动脉导管弓切面,在三血管-气管平面显示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间连续中断。结论胎儿主动脉弓离断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不合并其他复杂畸形时多数预后良好,仔细的产前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并给予适当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术中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措施。方法:对27例复杂性CHD患儿根据畸形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采用浅、中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术中维持灌注流量150~180ml/kg·min,控制预充量,体外循环中进行超滤,加强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8—1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128min,尿量100—420ml,均顺利停机。结论:高钾含磷酸肌酸钠冷晶体停搏液为心肌提供有效的保护,ECC中维持满意的MAP,应用白蛋白、乌司他丁、甲基强的松龙和超滤等有助于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窦瘤破裂后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室切口和/或主肺动脉横切口行修补术,并同时纠治心内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肺水肿1例、心衰2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均治愈。随访3个月~5a,疗效优者20例,良者1例术后残留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病势凶险,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不要为改善心功能而延误手术时机;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间7000余例手术中70岁以上患者共有194例,分类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全部应用进口膜肺,勃脉力A和胶体预充,常规加入白蛋白、激素和乌司他丁;心肌保护采用间断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常规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结果 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平均体外循环时问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1.5±40.4min和63.6±21.0min.自动复跳率52.6%,平均搭桥数目3.4±0.8支,术后平均气管拔管时间24.0±12.7h,平均ICU时间4.7±3.5d.结论 70岁以上患者以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病变复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各脏器保护要求高,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下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血管置换手术38例,探讨其围麻醉期管理方法。方法 38例急性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手术,术中实施多脏器保护。结果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诱导、维持平稳;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2.39±29.76)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为(48.2±13.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46.42±11.25)min;30例病人8~24h完全苏醒,顺利脱机拔管,8例出现短暂神经功能异常,通过术后脑保护措施,72h完全苏醒拔管,1例病人双下肢肌力减退,5d后完全恢复;肾功能衰竭6例;手术3d后死亡4例,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率为10%;全部患者无麻醉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重要脏器的保护是提高主动脉弓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幼猪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观察CPB灌注流量发生改变期间,脑灌注流量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的变化,从而探索CPB灌注流量对脑血流量自我调节的影响,以期为婴幼儿CPB合理的灌注管理、预防脑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2只幼猪按照随机表分为3组,对照组、高流量组(H组)、低流量组(L组)。建立单泵双管CPB灌注模型,用血流检测仪直接检测灌注管路流量反映不同流量下脑动脉内血液灌注的变化,并采用近红外分光广度检测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监测幼猪CPB模型中rSO_2的变化。在CPB开始前10 min、CPB开始后10 min、升主动脉阻断后30 min和升主动脉开放后10 min 4个时间点检测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B)浓度。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区组织学变化。结果在主动脉阻断期间,H组脑灌注流量[(30.8±9.9)mL/(kg·min)]较L组[(19.0±7.4)mL/(kg·min)]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且该时间点H组rSO_2值(52.65%±3.1%)显著高于L组(47.3%±3.3%)(P0.05)。海马组织学变化及血清S100 B蛋白水平无组间差异。结论在小型猪体外循环灌注模型中,脑动脉内流量及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提示脑血流压力/血流自我调节减弱,高流量组脑灌注效果优于低流量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160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 CP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HCT22~25%,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胸比例超过85%,合并肝大、腹水、肺长期淤血的患者,CPB中采用超滤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55~70mmHg,中心静脉压0~5cmH2O,尿量平均200~800ml,自动复跳1047例,占65%.结论为了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强调:(1)中度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2) CPB中用高钾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必须做到按时、足量灌注;(3)及时补充碱性药物和电解质;(4)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单纯低温浸泡、持续灌注与间断灌注对离体兔心保存移植后的复跳效果。 方法 健康2月龄新西兰兔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低温浸泡组(单纯组)10只、持续灌注组(持续组)10只和间断2 h灌注组(间断组)16只。麻醉后取出心,建立HTK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保护心,悬挂于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K-H缓冲液平衡灌注5~10 min心搏动达稳定状态;根据分组灌注HTK液5~6 ml(30 ml/kg)使心停搏,4 ℃保存心8 h。连接压力传感器,收集冠脉流出液,比较各组心复跳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3组心肌组织形态学差异。 结果 离体心均成功复跳,间断组复跳时间、1 min和5 min心律失常评分、平均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肾上腺素注射次数均小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大(P<0.05)。复跳后间断组心肌酶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高(P<0.05)。复跳5 min后间断组左心室收缩压和冠状静脉流量高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低(P<0.05)。间断组心肌细胞水肿最轻,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最低,而单纯组最严重。 结论 间断2 h灌注HTK液较持续灌注或单纯低温浸泡对降低离体兔心复跳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肌损伤,以及改善左心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为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的移植心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单纯低温浸泡、持续灌注与间断灌注对离体兔心保存移植后的复跳效果。 方法 健康2月龄新西兰兔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低温浸泡组(单纯组)10只、持续灌注组(持续组)10只和间断2 h灌注组(间断组)16只。麻醉后取出心,建立HTK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保护心,悬挂于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K-H缓冲液平衡灌注5~10 min心搏动达稳定状态;根据分组灌注HTK液5~6 ml(30 ml/kg)使心停搏,4 ℃保存心8 h。连接压力传感器,收集冠脉流出液,比较各组心复跳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3组心肌组织形态学差异。 结果 离体心均成功复跳,间断组复跳时间、1 min和5 min心律失常评分、平均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肾上腺素注射次数均小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大(P<0.05)。复跳后间断组心肌酶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高(P<0.05)。复跳5 min后间断组左心室收缩压和冠状静脉流量高于其它两组,单纯组最低(P<0.05)。间断组心肌细胞水肿最轻,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最低,而单纯组最严重。 结论 间断2 h灌注HTK液较持续灌注或单纯低温浸泡对降低离体兔心复跳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肌损伤,以及改善左心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为一种简单、高效、安全的移植心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4例妊娠期合并严重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临床资料及术后孕妇与胎儿的随访情况。结果 4例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例,Ⅳ级2例。手术为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2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主动脉瓣置换1例,动脉导管结扎加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1例。体外循环时间85~287 min(中位数13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2~178 min(中位数89 min),心脏手术时孕期25~32周(中位数29周)。术后随访1~16个月(中位数6个月);全组无孕妇死亡;足月剖腹产3例均存活,未发现畸形;1例胎死宫内,术后2 d自然流产。结论妊娠期行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应针对孕期的生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体外循环计划,加强术中管理和监测,可有效提高孕妇和胎儿围术期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离心泵的研制及体外循环的初步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心泵已被用于辅助循环及体外循环。本文报告自行设计的离心泵并初步应用于体外循环。本离心泵分泵头及驱动装置两个部分,二者之间是以磁性体相互吸附连接带动,血液由泵头中央进入离心室,随叶片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离心力将血液推出泵周出口。泵头是根据国内材料及加工工艺设计,叶轮采用6个叶片和2个碟片胶合而成,转速为0~3 600r/min,出口压力为0~79.98kPa(0~600mmHg),最大流量为81/min,预充量为34ml,泵接头直径为9.5mm(3/8吋)。 离体血细胞破坏试验是摸拟体外循环条件,流量在21/min以上时离心泵比滚柱泵对血细胞破坏明显减少。动物实验结果离心泵转流180分钟后游离血红蛋白平均上升6.04%(土6.06%),滚柱泵转流相同时间则上升为32.24%(士32.25%),证明离心泵比滚柱泵对血细胞破坏明显减少。临床初步应用,对10例15~20kg体重患儿进行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流量为1.8~2.5l/min,泵出压为17.3~20kPa(130~150mmHg),灌注压为3.07~4.67kPa(23~35mmHg),转流时间为30~50分钟,转速为2 000~2 500r/min,结果均自动复跳,无血色素尿;术后4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无其它并发症,说明本离心泵具备用于体外循环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