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中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联合监测用于老年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意义及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择期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00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全部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术中给予对照组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研究组则联合监测术中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相关药物使用剂量、麻醉苏醒情况;术后第1、2、3和4天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分别于麻醉前、术后1、2和24 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认知状态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丙泊酚、瑞芬使用量少于对照组,麻黄碱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组间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谵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和2 h,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降低,术后24 h回升,但研究组降低幅度不及对照组,各时点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中联合监测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利于提高监测准确度,减少术中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较单用脑电双频指数更利于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且患者认知状态所受影响小,术后谵妄发生少,术后恢复质量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熵指数对麻醉深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慢性鼻窦炎行鼻窦开放手术患者50例,入手术室后(T0)麻醉诱导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设置初始预期血浆浓度为2.1μg/ml,达到预期血浆浓度后(T1)每30 s增加0.3μg/ml,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待患者意识消失(T2),再增加0.5μg/ml(T3),达到此血浆浓度后30 s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T4),1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并记录T0~T4及气管插管时(T5)、气管插管后1和3 min(T6、T7)、切皮即刻(T8)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BIS、状态熵指数(SE)及反应熵指数(RE).结果 与T0比较,其余各时间点BIS、RE、SE均明显降低(P<0.05);MAP、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RE均较SE明显升高(93±9比87±5,88±12比82±12,73±25比72±21,57±21比56±22,46±16比43±17,39±14比37±12,36±14比34±11,35±11比32±9,39±15比36±12)(P< 0.05).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RE在各时间点呈正相关(r=0.887、0.901,P<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不完全肌松状态下,BIS、熵指数皆可较为准确地评价麻醉深度,且两者相关性良好;而其中RE是最灵敏、最迅速评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转出术后恢复室时的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转出术后恢复室(PAICU)时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除神经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75例,测定患者转出PAICU时的BIS.结果 21例BIS为90~100;48例BIS为80~89,处于轻度镇静催眠;5例BIS为70~79;1例BIS为50~60.结论 在无BIS监测下大部分全身麻醉患者转出PAICU时均处于轻度镇静状态,较为安全.但仍有个别患者BIS较低,镇静过度,转回普通病房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BIS监测为指导患者转出PAICU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监测老年病人麻醉诱导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探讨既能维持足够麻醉深度又能避免严重低血压的异丙酚诱导用量。[方法]40例ASA II~I级的老年病人(65~85岁),随机分成两组。A组静脉注射异丙酚1.6 mg/kg;B组静脉注射异丙酚,其用量是使BIS下降到40~50时的用量。两组均复合维库溴铵0.1 mg/kg和瑞芬太尼1ug/kg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基础值、插管前、插管后1 min、5 min和10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诱导异丙酚用药量和BIS的变化。[结果]A组异丙酚诱导用药量(99.7±18.05)mg,平均(1.64±0.7)mg/kg,B组(82.9±12.5)mg,平均(1.35±0.5)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压(BP)和BIS比B组明显降低。[结论]老年病人异丙酚麻醉诱导的合适用量为(1.35±0.5)mg/kg;既能维持老年人足够的麻醉深度又能避免严重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老年患者静脉全身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需静脉全身麻醉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BIS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呼之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Ⅱ组(P〈0.05),而且其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Ⅱ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监测可减少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静脉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1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行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麻醉师经验监测麻醉深度,比较两组麻醉药用量、术后恢复指标、POD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D总发生率为14.55%,低于对照组的3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在BIS监测下麻醉可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提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缩短拔管时间,还可降低POD发生率及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对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8年10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门诊择期在丙泊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门诊患者180例,随机分为BIS监测组(Ⅰ组,n=90)与常规监测组(Ⅱ组,n=9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静脉给予枸橼酸舒芬太尼5μg、丙泊酚1.0mg/kg负荷量后,丙泊酚维持量Ⅰ组根据脑电双频指数(40~55)调节,Ⅱ组仅根据患者临床体征调节。分别测定T0(注药时),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张宫颈时),T3(刮宫时),T4(退扩阴器完毕时)和T5(麻醉苏醒时)5个时点两组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rk)和脑电双频指数。记录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手术时间及留院观察时间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及麻醉前平均气道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人工流产术中两组丙泊酚用量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比较,Ⅰ组明显少于或短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T1和T2时点,两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均下降,但Ⅰ组降幅大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轻血流动力学改变,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IOS和BIS监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的镇静深度。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一2012年3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比较两组丙泊酚用量的差异。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IOS和BIS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OS和BIS监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的镇静深度,均可取得良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调控麻醉深度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g、(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这一新兴检测技术从最初用来监控手术中麻醉患者的麻醉深度,到近年来被引入危重症医学领域,用来作为监测并指导危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成为目前反映皮层镇静程度的最佳手段和指标。并被拓展应用于监测危重症患者脑缺血、预测和评价危重症患者预后等方面。在归纳总结其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存的缺点及其局限性,指出BIS虽在重症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前进与发展空间,但在现阶段仍不能作为独立的辅助诊断的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 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 (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A、(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J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 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 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 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胃肠道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后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进行胃肠道腹腔镜手术的44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参照组用常规麻醉监护,观察组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监护后,参照组的各项指标显著差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小儿斜疝手术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评估镇静恢复程度并为安全返回病房提供指导。方法接受小儿斜疝手术患儿40例,按学龄前期(3~5岁)和学龄期(·5~12岁)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20例。术中用丙泊酚微泵注射保持镇静,行小儿骶管阻滞之前调整注射速度直到警觉Ⅰ镇静(OAA/S)评分≤1分。术后重点监测恢复过程中生命体征和BIS,同时由专人评估OAA/S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患儿从意识消失到清醒期间BIS的中位数逐渐增大,BIS〉76时预测患儿镇静恢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I组94%和50%,Ⅱ组100%和100%。Ⅰ组和Ⅱ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007和0.955±0.004。结论BIS是监测小儿麻醉镇静深度的良好指标,在判断小儿镇静恢复程度方面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小儿斜疝手术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评估镇静恢复程度并为安全返回病房提供指导.方法 接受小儿斜疝手术患儿40例,按学龄前期(3~5岁)和学龄期(6~12岁)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20例.术中用丙泊酚微泵注射保持镇静,行小儿骶管阻滞之前调整注射速度直到警觉,镇静(OAA/S)评分≤1分.术后重点监测恢复过程中生命体征和BIS,同时由专人评估OAMS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患儿从意识消失到清醒期间BIS的中位数逐渐增大,BIS>76时预测患儿镇静恢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Ⅰ组94%和50%,Ⅱ组100%和100%. Ⅰ组和Ⅱ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007和0.955±0.004.结论 BIS是监测小儿麻醉镇静深度的良好指标,在判断小儿镇静恢复程度方面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预先镇痛后全麻恢复期意识恢复程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测预先镇痛后全麻恢复期意识恢复程度的比较。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Ⅲ级行金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预先镇痛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预先镇痛组在手术开始前使用曲马多1.5mg/kg,术后入苏醒室,记录BIS、AEP、VAS评分及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1)VAS评分:预先镇痛组优于对照组(P〈0.05)。(2)OAA/S评分、BIS和AEP:OAA/S评分和BIS在5rain和10rain两个时间点,预先镇痛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AEP在各个时间点,预先镇痛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预先镇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AEP和BIS均能够良好地反映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但BIS主要反映患者镇静程度,而AEP更能够综合反映患者镇静、镇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于危重病人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各类危重病人51例。根据其病人病情程度以及格拉斯哥评分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例及观察组27例。针对其两组病人入院后昏迷时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果以及患者预后评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昏迷时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且结果(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根据其结果,观察组病人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结果(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值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病情越重,数值越低。故脑电双频指数对危重病人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种监测方法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 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诊且提供常规护理的40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接诊且提供BIS监测及护理的40例ICU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组间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非计划性拔管(UEX)发生率、谵妄发生率、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程度展开分析。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h少于对照组,且UEX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谵妄低于对照组发生(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P<0.05);在患者满意程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患者行BIS监测及护理,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UEX及谵妄,降低并发症风险,赢得患者认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古素雅林小平朱建就李立婷苏雨晴 《智慧健康》2022,(13):80-83
目的观察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对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实施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的病人麻醉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12月于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行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BIS组(B组)和对照组(C组)。B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C组根据患者体征调整麻醉深度。结果比较呼吸恢复、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B组低于C组(P<0.05)。比较麻醉药、血管活性药用量,B组低于C组(P<0.05)。相比T0,B组Tl时,C组Tl、T4时血压、心率降低。C组T2时血压降低、心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B组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减小(P<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4.62%低于C组(P<0.05)。结论BIS指导对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实施CLCVP病人麻醉,可提升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测预先镇痛后全麻恢复期意识恢复程度的比较。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Ⅲ级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预先镇痛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预先镇痛组在手术开始前使用曲马多1.5mg/kg,术后入苏醒室,记录BIS、AEP、VAS评分及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1)VAS评分:预先镇痛组优于对照组(P<0.05)。(2)OAA/S评分、BIS和AEP:OAA/S评分和BIS在5min和10min两个时间点,预先镇痛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AEP在各个时间点,预先镇痛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预先镇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AEP和BIS均能够良好地反映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但BIS主要反映患者镇静程度,而AEP更能够综合反映患者镇静、镇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布啡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对宫腔镜手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于本院接受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纳布啡组(n=30)和舒芬太尼组(n=30),纳布啡组予以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舒芬太尼组予以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5 min(T0)、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扩宫时(T1)、手术中(T2)、手术结束时(T3)和麻醉苏醒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维持剂量、总剂量、总给药时间、单位时间剂量、麻醉苏醒时间及T4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BP、DBP、HR、SpO_(2)水平两组T1~T4时均低于T0时,且舒芬太尼组低于纳布啡组;纳布啡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10.90±14.95mg)、维持剂量(133.83±26.77mg)、总给药时间(18.70±4.31min)、麻醉苏醒时间(10.43±1.17min)及T4时NRS评分(0.03±0.18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121.30±18.15mg、155.33±40.32mg、22.60±6.72min、21.33±3.34min、0.30±0.47分),T3舒芬太尼组BIS值(54.17±4.47)高于纳布啡组(51.67±4.02);纳布啡组术中、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低于舒芬太尼组(46.7%)(均P<0.05)。结论:两种方案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均有良好麻醉效果,而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及缩短镇静诱导时间、减少丙泊酚剂量等方面优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