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HBsAg,抗-HCV,抗-HCV采用ELISA法,梅毒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结果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6.48%,其中HBsAg、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5.39%、1.79%。结论输血前传播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既能为避免减少输血医疗纠纷提供依据,又能为促使医院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输血和有创伤性的治疗及检查均可能成为病毒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及梅毒(RPR)等的常见传播途径,医院内因输血引起病毒感染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院工作人员长期而经常性接触被污染的血液制品或检查治疗操作中接触被感染血液也会造成感染,高晓玲报道医院内工作人员感染HBV机会比院外人群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大量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发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人群分布特征,探索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避免危险献血者献血,进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献血者血清中HBsAg、抗-HCV,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结果固定志愿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抗-HCV阳性率远远低于公民志愿无偿献血者阳性率。结论有效的征募、召集献血者和建立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障血液安全的最有效措施,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肝炎发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5.
安全输血的质量控制与输血传播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血液中含有丰富的成分可供人体所需,人血及其血液制品在临床和疾病预防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经输血传播的各种疾病也日渐增多。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对献血者自身状况及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种类和对其采取的检测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1血液来源的质量监控1.1献血人员的选择自ABO血型发型以来,全世界已有数亿人接受了血液或血液制品。血液给人们带来了好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即血液作为1种载体可以传播各种疾病。1998年前血液来源很不规范,对献血者自身及其血液检查的指标很少,设备、技术也不够完善,血液质量不能…  相似文献   

6.
冯菊红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132-133
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是指接触血液或体液后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指输入、注射含有经血传播病毒的血液,或者输入、注射没有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疟疾等。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多见。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预防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谈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收集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2864例,用ELI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2864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592例,总阳性率20.67%。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8.82%、1.01%、0.84%和0.00%;HBV和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刘利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02-3802
输血是抢救生命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也可以引起经血传播性疾病。目前输血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采供血机构对无偿鲜血者严格的筛选和检测,成分输血的贯彻实施,很大程度降低了病毒传播的机率。在临床输血时,应该严格遵守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把输血指征,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避免患者的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以及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是指接触血液或体液后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指输入、注射含有经血传播病毒的血液,或者输入、注射没有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疟疾等。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多见。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预防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谈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林慧卿  张莉 《实用医技》2000,7(12):951-952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急救治疗措施,如:烧伤、贫血、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手术期及出血性疾病等均把此项措施列为首选。而临床上盲目地输“太平血”。不但不能起到“多多益善”的效果,相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趋势日益严重。除此以外.输血还可使2%-10%的病人发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如:溶血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等。  相似文献   

12.
加强血站感染管理预防控制血源性疾病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应琼 《重庆医学》1997,26(3):179-179
  相似文献   

13.
加强血液及制品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已越来越受到医疗行政部门的重视.对外科手术及预输血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兹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TP-ELISA)的检测,对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导致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2004年1~12月对手术及预输血患者6 140例进行4项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就医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状况,预防医疗纠纷。方法:对9 706例门诊或住院患者输血前、术前、产前等创伤性诊疗前进行血液乙肝两对半、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及梅毒抗体(TRUST)检测分析。结果:乙肝感染率8.52%、单独HBsAb阳性率34.13%、抗-HCV阳性率0.53%、抗-H IV阳性率0.01%、梅毒抗体阳性率0.81%。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有助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减少因输血后感染、院内感染等引起的医源性感染,防范因非医源性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2005年1月开始,对所有的需要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都做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的检测,其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受检者2005年1月~11月,各科需要输血患者1212人。1.2试剂与方法HBsAg、抗-HCV检测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新发现并已证实病原体的感染病近40种,有些病原菌可产生新的输血传染病。已被证实经输血传播的病原菌有西尼罗病毒、锥体虫、疟原虫、巴贝西虫、细小病毒B19、登革热病毒和朊毒体引起的克雅病。没有证实但可能引起传播的有人类疱疹病毒8、TT病毒、禽流感、严重急性呼吸器官综合征、猴痘病毒等。输血服务机构对新发感染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  相似文献   

17.
孟钵 《中国医刊》1989,24(5):6-8
输血,是人类医学史上伟大的创举之一,迄今已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另一面——疾病的传播。人们常见的乙型肝炎、梅毒、疟疾等,可经输血传播,特别是称之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AIDS),也可经输血传播,这就给我们输血工作者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病毒性肝炎的控制传播与预防.结论 预防:因为肝炎有多种传播方式,病毒的抵抗力强,黄疸前期即有传染性,并且无症状,无黄疸的带病毒者存在,容易造成流行.在学校集体中,应做好综合性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胡靖伶  毛惠  唐红  杨景芳 《中外医疗》2008,27(27):139-140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本文综合国内外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些预防和控制HIV母耍传播方法 .  相似文献   

20.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和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和随访观察张舒岚王勤环张国庆付希贤柴庆波马明信朱玉珍输血是引起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及发生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丙型肝炎比乙型肝炎更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因而丙型肝炎的防治是当前国内外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卫生部规定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