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缪秀华  徐从瑞 《河北医学》2000,6(2):118-119
了解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60例ASAⅠ-Ⅱ级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分为T组和F两组,记录各组患者入室后平静时,气管插管后,拔管后同步12导联ECG,测量各导联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避免或降低围手术期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追踪检索患者手术前、中、后的心电图异常,分析各种心律失懒的发生因素。结果640例手术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6%,构成比为术前24.2%,术中42.4%(p〈0.05),术后33.4%。结论心电图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避免或降低围手术期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追踪检索患者手术前、中、后的心电图异常,分析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因素。结果640例手术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6%,构成比为术前24.2%,术中42.4%(p<0.05),术后33.4%。结论心电图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86例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是围手术期,尤期是老年病人手术常见的麻醉问题,而麻醉和手术对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应引起重视。本文对我院2003-03/2004-10收治的86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等相关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 术前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相关信息;术中稳定情绪;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及功能锻练;出院重点指导坚持锻练,增加营养,定期复查和化疗.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有5例出现了皮下积液,19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情绪,11例患者患肢出现了中度水肿,使患者的住院日程延长,后经过我们的认真护理,除2例患肢水肿病人未完全康复外,其余5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日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所以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对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收入院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康复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吻合口瘘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做好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康复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术前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相关信息;术中稳定情绪;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及功能锻练;出院重点指导坚持锻练,增加营养,定期复查和化疗.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有5例出现了皮下积液,19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情绪,11例患者患肢出现了中度水肿,使患者的住院日程延长,后经过我们的认真护理,除2例患肢水肿病人未完全康复外,其余5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日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所以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9.
微量元素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手术期中经常遇到心律失常 ,其发生率在60 %以上 ,而非心脏病则约占 2 0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除与麻醉和手术本身及宏量元素钾、镁等的改变有关外 ,还与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本文选择 40例符合美国麻醉学家协会 ( American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颁布的全身体格健康状况与分级 ~ 级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依有无心律失常分为 2组 ,每组 2 0例 ,于术晨及术后2 4 h分别进行 1 2种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镍、铬、锶、锰、硒、钴、铝、铁、铅、砷的测定 ,旨在探讨微量元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麻醉和手术对它的影响。1 资…  相似文献   

10.
王华 《中外医疗》2009,28(8):68-68
目的探讨普外科围手术期如何更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6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科使用抗生素指征过宽、时间过长,导致临床上耐药菌种增加,甚至是多种药物耐药。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媛  刘婧 《宁夏医学杂志》1999,21(12):721-722
目的 观察QTd 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0 例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两组,每组各30 例,另有30 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 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 间期,然后用QTmax - QTmin 得QTd,并用心率校正得QTcd。结果 两组心绞痛患者QTd 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01) ,不稳定心绞痛组QTd 及QTcd 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05) 。结论 QTd 增大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 对心绞痛病情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中缺血和再灌注时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行成功的PTCA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8±9.0)岁,记录PTCA术中及当日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别于术前、首次球囊扩张期间、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术后2h及12h测定QT间期和RR间期,QTd=QTmax-QTmin。结果QTd在首次球囊扩张期间与扩张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在术后2h及12h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术后12h与术后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球囊扩张后即刻与扩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球囊扩张期间,由于产生一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使QTd增加,而成功的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操向瑛 《河北医学》2001,7(1):63-64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 r 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民生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 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1)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2)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 ,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则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陈捷 《基层医学论坛》2005,9(5):394-395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在围手术麻醉期控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和防治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围手术麻醉期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肌缺血的患者,静注地尔硫(艹卓)0.1~0.3mg/kg,于给药前、给药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监测HR、NIBP、ECG-ST,记录地尔硫(艹卓)的总用量.结果根据围手术期出现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情况分为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组(Ⅰ组,n=40)和心肌缺血组(Ⅱ组,n=10).两组患者给药后5分钟心室率开始减慢,10~30分达到最大效应,Ⅰ组心室率平均减慢34次/分(P<0.05),Ⅱ组心室率平均减慢22次/分(P<0.05).ST段在给药后30分钟有6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4例明显改善.两组患者血压在用药早期有轻度下降趋势,在用药后30~60分钟接近基础值.两组患者地尔硫(艹卓)平均用量约0.12mg/kg.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0.1~0.3 mg/kg能有效、快速地控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及防治心肌缺血,且不至引起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RS波群时限及QT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测量并计算其QRS波群时限及QTd,并统计其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追踪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A组与B组、C组各组间两两比较的QRS波群时限差别有显著意义(P均〈0.01);(2)与A组比较,B组的QTd差别没有显著意义(P〉0.05),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大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4)与D组比较,E组的ORS波群时限、QTd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增加,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深圳市龙岗人民医院及梅州市人民医院接诊的6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其中以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瓣膜成形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之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ST)以及结束后6 h、24 h、48 h、术后6 d的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 (cTnI)、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MB (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β-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TnI在治疗6~24 h达到峰值,对照组则在治疗48 h~6 d达到峰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K、CRP、CK-MB、LDH、HBDH均在治疗24~48 h达到峰值,对照组则均在治疗48 h~6 d达到峰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术期各项标志物先后都有变化,通过监测这些变化可以有效了解病情,对减少患者意外情况发生及降低治疗风险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疏树华  方才 《安徽医学》2006,27(4):308-310
目的通过对80岁以上高龄病人围手术麻醉期危险因素分析,探讨麻醉手术安全措施。方法高龄手术病人167例,分为80~84岁、85~89岁和≥90岁3个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合并症及病情对病人围手术麻醉期的影响,麻醉方法选择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术前合并内科疾病达148例(88.6%),以高血压、冠心病、慢支并肺气肿、肺心病和糖尿病为多见,ECG异常152例,其中80~85岁占85.7%,85~89岁占93.0%,≥90岁占100%,多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合并2个以上脏器功能异常者随着增龄而增加,术前有合并症、急诊或大手术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增加。麻醉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病情和手术种类,与增龄无直接关系。术后并发症以支气管炎、肺炎多见,肺炎引起败血症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