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胎传梅毒合并梅毒性肾病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期胎传梅毒可以合并系统性损害,但合并肾病综合征者较为少见。我科于 1999年 8月收治 1例早期胎传梅毒合并梅毒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 1999年 7月 22日在当地医院足月顺产,出生体重仅 1.95 kg,出生后即以新生儿轻度窒息、吸入综合征住新生儿科,同时检查尿蛋白(), 24 h尿蛋白定量 0.33 g,血清白蛋白 20.3 g/L,当地医院考虑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于 8月 5日查梅毒沉淀试验 (康氏反应 )(+),同时嘱其父母查康氏反应均阳性,即以早期胎传梅毒转入我科进一步诊治。出生后反应尚可,吃奶尚可,无发热、抽搐。…  相似文献   

2.
 报告艾滋病并发二期梅毒和神经梅毒1例。患者男,30岁。躯干四肢斑疹1月余,左眼视物模糊5天。入院后查:外周血TPPA(+)、TRUST 1∶128(+)、 HIV-Ab(+);脑脊液TPPA(+)、 TRUST 1∶8(+);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总数 25×106/L;脑脊液生化:蛋白 1 323.6 mg/L,潘氏试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 23 cells/μL;外周血HIV-1 RNA定量检测:2.96×  105 copies/mL。最终确诊为“①二期梅毒;②神经梅毒;③艾滋病;④左眼葡萄膜炎”。予水剂青霉素针、苄星青霉素针治疗后梅毒得到有效控制,3个月后复查血清TRUST降至1 :8,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规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正规治疗后非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法检测可用于预测神经梅毒的临床指标。 结果 248例患者中25例(10.1%)诊断为神经梅毒。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下降程度(χ2 = 20.663,P < 0.05)、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Z = -7.021,P < 0.05)与神经梅毒发生有关,而性别、年龄、梅毒分期、治疗方案、初次就诊时血TRUST滴度、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与神经梅毒无显著相关性(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是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OR = 4.685,95% CI = 2.552 ~ 8.601,P < 0.05)。绘制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最佳临界滴度为1 ∶ 8。 结论 正规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对于预测神经梅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83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析,了解梅毒流行趋势及梅毒临床特征变化,以便更好地防治本病。方法回顾了8年来83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分期、皮疹、血清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梅毒特点:(1)年龄段分布中以21~40岁年龄组最多;(2)职业分布状况中,以工人及待业、无业者最多;(3)梅毒各期分布中,潜伏期梅毒比例逐年上升,二期梅毒比例逐年下降;(4)梅毒分期与血清RPR滴度中,1:32和1:16在二期梅毒比例中最多。结论(1)潜伏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二期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预示梅毒的流行病趋势向潜伏梅毒方向发展。(2)性活跃年龄段及低层次社会闲散人群性病发病率始终保持高峰期。(3)二期梅毒临床皮疹趋向多元化,典型的损害减少。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3岁6个月。肛周、外生殖器处红褐色斑疹、斑丘疹1月余,虫蚀状脱发1周,无自觉症状,无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学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为1∶32。其父母、祖父母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外祖父母TPPA、RPR均阳性,滴度分别为1∶16和1∶64。诊断为幼儿获得性二期梅毒。  相似文献   

6.
早期梅毒1例     
患者男,20岁。龟头破溃1周,全身红疹1天。体检:躯干、四肢、掌跖稀疏黄豆至钱币大小红色斑疹,对称分布。阴茎部可见钱币大小糜烂。7天后躯干、四肢、掌跖斑疹上可见针头大脓疱,阴茎部破溃处取材,查暗视野显微镜见苍白梅毒螺旋体阳性,梅毒血清学试验TPPA、RPR阳性。诊断为早期梅毒。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梅毒1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例新生儿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为:窒息(3例)、气促发绀(2例)、四肢活动障碍(1例)、皮肤黄染(1例)、抽搐(1例);4例无症状;合并肝脾肿大6例,贫血2例,皮疹2例。12例患者血清TPHA检测均阳性,11例患儿脑脊液生化异常或TPHA阳性,脑脊液生化以蛋白异常为多见;5例患儿血清中监测到病毒IgM抗体,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结论:新生儿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容易受累,易合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梅毒患者及其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目前多用类脂质抗原试验作为筛选试验,而将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作为证实试验。我们于1993年5月~1994年11月通过12例梅毒患者及性伴共24份血清RPR和TPHA的检测,对其在梅毒实验诊断中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病例12对被检者中夫妻11对,男性同性恋1对。首诊12例患者中二期显性梅毒10例,硬下沉1例(梅毒螺旋体阳性),另1树无临床症状因“USR(+)”转入会诊而确诊(RPR+、TPHAI:256O)。性伴12例仅1例有二期梅毒疹,余均无皮损。性伴均在首诊病例确诊后1周内进行血清学检测。试剂RPR试剂为武汉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Burnet研究所自制的IgA快速检测试剂(POC)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性能。方法利用性病中心参比实验室库存的455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IgA-POC应用性评估,标本根据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gM-ELISA)结果分为未感染组、既往感染组和早期现症组。对3组标本进行IgA—POC盲样检测,评估其对现症梅毒的诊断能力。结果IgA—POC对早期现症组的诊断灵敏度为92.6%(147/163),对既往感染组的排除诊断特异性为72.22%(104/144);对未感染的排除诊断特异性为97.97%(145/148),总特异性为85.27%,达到了WHO对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的最低要求。IgA—POC对早期现症梅毒诊断灵敏度高于IgM—ELISA(59.51%)(Z=6.88,P〈0.05),但其对既往感染的排除诊断特异性低于lgM-ELISA(98.61%)(Z=6.18,P〈0.05),两种方法对未感染的排除诊断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P=0.25)。结论IgA—POC对早期现症梅毒的发现能力较IgM—ELISA强,可以应用于早期现症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18例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的18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7例,麻痹性痴呆5例及颅内占位2例。18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16例(88.89%)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7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0 × 106/L),13例患者脑脊液蛋白 > 0.5 g/L。头颅磁共振(MRI)分别表现为脱髓鞘、脑萎缩、脑梗死等。除2例血清TRUST滴度1 ∶ 4的患者外,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时,TRUST滴度均有4倍降低。除1例麻痹性痴呆外,所有患者在随访中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其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5年前因其妻患梅毒接受检查,此前1年内有多次非婚性接触史,否认静脉注射毒品史,否认曾出现生殖器硬结和溃疡,否认曾出现不痒的皮肤损害,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64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试验(Tp-IgM,抗体捕获法,试剂由意大利Diasorin公司提供)阳性,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初步诊断隐性梅毒。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分侧肌内注射1次,连续治疗3次。  相似文献   

12.
新疆3172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新疆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决策部门制定梅毒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1998年新疆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梅毒发病呈逐年上升,发病率由1994年2.17/10万上升到1998年的5.23/10万;(2)梅毒主要在南疆地区流行,其流行范围增大趋势,(3)梅毒构成以隐性及一、二期为主;(4)20-39岁组人群梅毒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5)在传染途径上非婚性接触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二例非典型一期梅毒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病例1,男,34岁。阴茎红斑、水疱10天;病例2,男,55岁。阴茎溃疡2天。两者行甲苯胺红不需加热血清实验(TRUST)、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病例1均为阳性,病例2均为阴性,两者阴茎皮损处分泌物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TP-PCR)检测均阳性,诊断为一期梅毒。  相似文献   

14.
早期先天梅毒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以四肢弯曲痛为惟一症状的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女,70d。四肢弯曲痛40d。未见明显皮损,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滴度1:128;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上、下肢X线摄片示;层状骨膜反应,双侧下肢见对称性骨质破坏。诊断:早期先天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症状消失,梅毒血清学试验阴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8.46% (46)例患者血清RPR呈低滴度表现(1:1 ~1:8),13.46%(7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1.54%(6例)为神经梅毒,57.69%(30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31%(9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1.15%(37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28例)多于男性(24例),低学历(43例)、待业(15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 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RPR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1983—1999年梅毒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深圳市1983-1999年间梅毒流行传播的动脉动态趋势特征。方法:收集1983-1999年深圳市性现监测系统的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1983-1994年期间,深圳市梅毒发病率低于1.35/10万,呈散发状态,从1995年开始以每年平均1.97倍的速度增长,直到1999年的最高水平(66.19/10万);(2)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18.61/10万);(3)以性活跃人群(20-40岁)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为高,20-30岁年龄组梅毒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5.39/10万,30-40岁年龄组为31.79/10万;(4)1996-1999年先天梅毒报千发病率呈快速增长;(5)梅毒报告病例中,中学文化程度者占77.39%;工人、无业者、干部、供销人员、饮服人员及个体业者6类人群占总构成的86.81%;外来人员占43.65%;未婚者占48.37%;非婚性接触传染占74.76%。二期梅毒占57.29%,一期梅毒占37.65%。结论:梅毒流行已成为深圳市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梅毒的控制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例1,女,22岁,无业.2002年1月婚检时,夫妻双方在市妇幼保健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阴性。2002年9月妊娠3个月到市妇保所例行孕期健康体检时查出RPR1:32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阳性,体检皮肤、黏膜、生殖器及肛周均正常。追问病史,否认有非婚性接触史。其夫,个体从业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85例早期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85例中有13例出现神经梅毒,占3.38%;110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57%,其中一期、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1.54%(6/52)、16.42%(11/67)、34.96%(93/266),有显著性差异。非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53.16%)与青霉素治疗(22.2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血清固定后,部分病例在延长随访期内转阴、复发或发展为神经梅毒。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与梅毒分期及不规则治疗有关,其中早期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最高。判定血清固定后,应延长随访期1~2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