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性心率震荡(HRT)是近年提出的一项心电学新指标,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1].目前,有关HRT对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试验的证实,已有很多研究发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阳性可作为多种心脏病患者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其中TS较TO的预测价值更大[2~4].  相似文献   

2.
例1 患者男,28岁,心悸半月。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图1)为MV_5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激动与期前收缩交替出现形成二联律。推测窦性基本周期为0.74—0.78s。提早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略有不同,偶联间期0.44—0.48s。P'_(1、2、7、11)的P'-R间期0.12s,下传的QRS波群形态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0s),为房性期前收缩,提早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呈R型,偶联间期0.42—  相似文献   

3.
王敏 《心电学杂志》2003,22(3):146-147
室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除与心脏本身病变有关外,还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临床上许多研究证实心率变异性(HRV)是判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最佳定量指标犤1犦。本文对月经前后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率变异性变化作初步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1.对象。选择1997年1月~2002年10月门诊及住院病人,观察组68例,为月经前均发生室性期P值>0.05>0.05>0.05>0.05表1两组月经前后心率变异性测值比较SDNN/msSDANN/msrMSSD/msPNN50/%月经前136.2±34.636.8±10.832.0±12.414.5±7.7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4h动态心电图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8例,分为心脏病组44例(A组1,非心脏病44例(B组),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A组与B组室性期前收缩伴多源性(38.64%vs 15.91%)、室上性心律失常(45.45%vs 11.36%)、ST—T异常的发生率(29.55%vs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A组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窦性心率震荡指标A组TO显著高于B组,而TS显著低于B组(均P〈0.01)。讨论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不能反映心脏疾病的严重性,心率变异性下降、窦性心率震荡异常主要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房性期前收缩、结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性期前收缩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心电图形态有时会混淆,因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这三者的心电图主要区别见表1. 房性期前收缩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特别是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多系房颤之前奏.另外,房性期前收缩也可发生于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时,或某些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主要使用异博定,但要注意不能和心得安一起服用,否则会引起心跳突然停博,房性期前收缩的病理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美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HRV的时域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好,且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5岁,因“心悸1个月”就诊.体格检查:BP110/75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24h动态心电图中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完全,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频率加快,并持续数个心动周期,随后窦性频率减慢,电脑提示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率震荡现象(见图1)。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男性,29岁。以“意识不清,抽搐10min”为代主诉,经院前急救后转入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院前心电图见图1A。入院后描记心电图图1B示:恢复窦性心律.V2导联可见Brugada波.呈马鞍型的ST段抬高.伴PⅡ,Ⅲ,aVF高尖。次日后.图1C示:V1导联QRS波呈rSr’s’型,V2导联ST段明显下移。追问病史得知病前两周感冒、疲倦。入院次日查胸片示:两肺部炎性变,右肺上叶后段不张。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9×10^9/L.中性粒细胞39.7%.淋巴细胞46.0%。入院4d后转院治疗。追踪一个月后的动态心电图报告结果示:①窦性心律.心率52~125次/分;②偶发房性期前收缩;③偶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④ST—T无改变;⑤心率变异性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于老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42例> 60岁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000次/24 h)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4粒,3次/d治疗.比较治疗4周前后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DCG)、HRV. 结果 治疗后患者R-R总体标准差(SDNN)、每5 min时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 MSSD)较治疗前提高(P<0.05). 结论 经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后,老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HRV各项指标显著增高,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起源部位和不同数量室性期前收缩(VPC)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按照VPC起源部位不同分为左室起源组和右室起源组;按照VPC的数目分为频发组与偶发组;分别计算各组HRT的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VPC的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最多见;不同部位起源的VPC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起源部位VPC的HRT异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VPC组与偶发组HRT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与VPC的数量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是VPC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体位性房性心律失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6岁。间歇性胸闷、心悸半年,曾多次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此次健康体检作心电图,经体位改变可见:卧位时,窦性心律,心率72次/分,正常心电图;立位时,当窦性心率增至86次/分时,较多提前P’波落于前-T波升支,呈阻滞型,继之间断出现短阵心房颤动(Af)心律,心室率约130次/分。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立位性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一未下传,短阵性Af)。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13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以室性期前收缩Lown's级分组:Ⅰ组:Lown s0级52例;Ⅱ组:Lown s1~3级54例;Ⅲ组:Lown s4~5级26例;检测各组的HRV时域指标和QTd的测定。结果(1)Lown's0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与Lown s1~3级患者的QTd比较无差异性(P>0.05);而Lown s4~5级患者的QTd显著增加明显大于Lown s0级和Lown s1~3级患者(P<0.001)。(2)与Lown's0级和Lown s1~3级患者比较,Lown s4~5级患者的HRV的各项时域参数指标显著降低(P<0.01)。结论室性期前收缩Lown s4~5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QTd明显增大、HRV显著降低;预示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心脏病患者,在控制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9g/次,3次/d,温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2.26%(51/62),不良反应轻微且发生率低。结论稳心颗粒能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心律失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室性期前收缩(PVS)形态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有完整临床及心电图资料的PVS,根据波型形态特征进行功能性及器质性PVS判定。结果149例PVS中器质性PVS47例,占31.5%,功能性PVS102例,占68.5%。心血管疾病中器质性PVS占72.3%(34/47);其他疾病中器质性PVS27.7%(13/47)。结论根据心电图形态特征判断PVS的性质有一定实用价值,但有其局限性,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相似文献   

16.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主要见于老年人群中〔1〕。研究表明,正常人亦可能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而且其发生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2〕。有文献报道老年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本研究探讨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动态心电图判定老年人心肌缺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滋肾养心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心肾不交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室性期前收缩心肾不交证病人,给予滋肾养心方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病人中医症状积分优于治疗前(P<0.01),且期前收缩出现次数和期前收缩占心搏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病人Myerburg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病人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滋肾养心方可改善室性期前收缩病人临床症状,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冠心病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冠心病者60例(A组),有室性期前收缩(PVS)无器质性心脏病者160例(B组)。分别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TO阳性率大于B组(λ^2=10.703,P〈0.001),A组TS阳性率大于B组(X^2=21.716,P〈0.0001)。A组TO值大于B组(0.244与-2.086,P〈0.0001);TS值小于B组(7.337与15.514,P〈0.0001)。B组TO、TS与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均有相关性(P〈0.05、P〈0.01)。A组TO、TS与年龄、性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9名老年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分析,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TO、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HRT间存在明显差别: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99±2.26vs-1.84±2.13,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87±1.89)ms/RRvs(8.03±3.51)ms/RR,P<0.05]。TO、TS与LVEF、LVED有相关性。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HRT出现钝化趋势,TO、TS值变化作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危险程度评估的一项参数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窦性心率震荡(HRT)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心率变异(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探讨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AMI患者分死亡组8例,存活组28例,检测分析HRT、LVEF及HRV指标。HRT:震荡初始(TO)即PVS后窦性心率加速现象,中性值为0,TO〉0异常;震荡斜率(偈)即PVS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TS值〉2.5ms/RR,TS〈2.5ms/RR为异常;HRV:24h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及LVEF等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TO〉06例;TS〈2.5ms/RR4例;存活组TO〉07例;TS〈2.5ms/RR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DNN、LVEF死亡组较存活组降低,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现象消失是AMI患者独立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