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屈光不正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屈光不正体会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聂晓丽,刘苏冰,王增叶,吴志鸿,辛宝丽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光学微电脑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现代高科技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我们应用美国lasersight公司推出的氟化氩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特点并探索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的矫正度数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纯种白兔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25只;A组兔子为PRK组,B组兔子为LASIK组;每组兔子左眼进行-4.0D激光切削,右眼进行-8.0D激光切削。分别在术后4h、24h、1w、4w和3m五个时间点处死兔子,每个时间点每组随即处死5只兔子,取兔角膜制作病理切片,行透射电镜检查,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原位显示凋亡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定量统计比较凋亡水平的差别。结果在术后4h、24hPRK组角膜基质中凋亡细胞较多,其中PRK-8.0D组的凋亡细胞数较PRK-4.0D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后4h、24h两个时间点,PRK-8.0D组与LASIK-8.0D组的角膜基质中的凋亡细胞数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LASIK-4.0D组与LASIK-8.0D组TUNEL阳性细胞计数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较PRK低,凋亡程度与制瓣中的角膜损伤有关,与切削深度无明显相关;PR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随切削深度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Qi H  Chen Y  Zh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87-89,W002,W003
目的 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后角膜组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关系。方法 24只兔按术后即刻、24h、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不同处死时间分为8个实验组,每组3只,按设计矫正度数-10.00D行右眼PRK术,术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各组角膜的haze分级,并取角膜组织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M成分,包括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Ⅳ型胶原蛋白、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细胞黏合素(tenascin,TN)以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结果 PRK术后haze的发生率为100%;角膜基质浅层内沉积新合成的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及cFN、TN、LN等ECM成分,其表达量变化与haze分级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PRK术后切削区角膜基质浅层ECM成分的沉积与角膜haze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He Y  Bao Y  Gao W  Li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84-8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对视网膜复位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治疗效。方法 对因不同原因引起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复位手术,且术后随访病情稳定时间>7个月的屈光不正患者11例(11只眼)行PRK,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眼底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PRK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检验,P=0.36)。结论 PRK是治疗视网膜复位术后屈光不正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兔角膜切削术后细胞凋亡和增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Li Y  Pang G  Zhan S  Jin Y  Sun Y  Li Y  L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9,(1):29-32,I003
目的 寻找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细胞凋亡和激活增殖的动态联系,评价激光去除上皮(PTK)和机械刮除上皮(MES)对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对18只兔按PTK和MES行PRK(-9.90D,6.0mm直径),术后定期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制作病理切片,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原位显示凋亡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定量统计比较凋亡水平差别。结果 PR  相似文献   

6.
屈光状态回退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excimerlaser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后常见并发症 ,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生被认为是引起该并发症的原因之一[1] 。本研究通过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对PR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进行观察 ,以探讨角膜上皮过度增生的发生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 2 4只 ,随机分为 8组 ,每组 3只。第 1组为正常对照组 ,其余各组均为实验组 ,按…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PRK术后并发症对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行PRK手术306例(529眼)近视、散光患者作观察分析。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6.00D(-6.55±3.19D),随诊3—12月。术后6—12月,全组7.1%术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22%术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超过2行。术后1年,在低、中度近视眼中,欠矫(>1D)、过矫(>1D)、屈光回退(≥1D)、角膜雾状混浊的发生率分别为6.3%、1.3%、5.0%、8.8%,而在高度近视眼中分别为50.8%、6.6%、24.6%、62.1%。术后还出现了激素性高眼压、偏中心、角膜“中央岛”、眩光及夜间视力下降、重影等并发症。结果表明,低中度较高度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而且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凋亡机制介导的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作用,以及局部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 C)、维生素E(Vit E)对术后角膜的影响。方法将28只兔分成3组,其中4只为正常对照;其余24只实验兔分成2组,每组12只,行双眼-5.0 DPRK。一组术后左眼每日结膜下注射VitC 0.1g,右眼为对照;另一组术后左眼每日结膜下注射VitE 25mg,右眼为对照。于术后1、3、7、14d测定角膜组织超氧化物歧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变化,同时术后定期制作病理切片,检测角膜基质细胞数量,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角膜细胞凋亡,光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定量统计比较凋亡水平差别。结果(1)PRK术后1、3d角膜SOD、GPx活性小于对照组(P〈0.05),MDA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应用抗氧化剂组其角膜SOD、GPx活性高于单纯激光组(P〈0.05),MDA水平低于单纯激光组(P〈0.05)。(2)角膜基质细胞凋亡在1~14d均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别(P〈0.01),在应用抗氧化剂组角膜基质细胞凋亡较单纯激光组减少(P〈0.05)。(3)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数增加,应用抗氧化剂组角膜基质细胞增生较单纯激光组减少(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早期,角膜存在着脂质过氧化形式介导的自由基性的组织损伤破坏,促进角膜细胞的凋亡;局部应用抗氧化剂VitC、VitE能早期减轻PRK术后炎性反应,降低角膜过氧化损伤,阻止术后细胞凋亡,减轻角膜基质反应性过度增生,降低术后屈光回退和haze形成。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21例214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术后随访2年。分二组进行比较,Ⅰ组为低中度近视(-1.00D--6.00D)124眼,Ⅱ组为高度近视(-6.25D--16.00D)90眼。结果:术后2年低中度近视回退率9.7%,高度近视回退率27.8%(P<0.005),高度近视中高龄组较低龄组回退率高(P<0.005),较严重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与回退伴行。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因素有预期矫正屈光度,角膜Haze及年龄。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应用VISX20/20B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光区切削法治疗-15D以上超高度近视.术后随访19~38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9±0.19,术后裸眼视力0.61±0.11.术后3月左右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明显,1年后最轻,该组haze平均(0.53±0.17)级,屈光度回退平均(3.15±1.56)D.结论对于角膜较薄,不适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PRK的多光区切削方式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PRK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长期变化情况。对象与方法 95年3月-8月在我院眼科激光中心行PRK手术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有部分患眼发生了Ⅲ级角膜上皮下浑浊,对其中7例7眼随访5年。结果 全部7眼在3月时角膜上皮下浑浊达到高峰,3-12月虽经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角膜浑浊也无改善,随访至3年时角膜上皮下浑浊开始出现变化,4年时全部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无1眼保持在Ⅲ级,其中4眼降至Ⅱ级,角膜渐显透明,5年时4眼降至Ⅰ级。结论 PRK术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混浊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院1995年2月-6月397例(738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随访6-10月的126例(239眼)进行观察发现,术后角膜混浊2级以上影响视力恢复盲占3.77%。角膜混浊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屈光度和切削深度无关,可能与屈光回退,末使用皮质类固醇和个体差异有关。在术后随访6-10月,绝大多数角膜混浊逐渐减轻。本组病例PRK手术效果初步观察表明,这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丝裂霉素抑制PRK后haze形成及屈光回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在高度近视的PRK手术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和屈光回退的效果,以寻求更佳的屈光手术方式。方法将不宜接受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10.0D)按协议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80眼)和对照组38例(76眼),研究组患者在PRK手术中使用0.02%丝裂霉素,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RK手术,术后两组用药方案一样,评价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角膜上皮修复、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改变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未出现一眼2级或2级以上haze,无一眼出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所需屈光改变小于-0.5D有70眼;对照组有26眼出现2级或2级以上haze,有14眼出现术后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所需屈光改变小于-0.5D有37眼。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使用丝裂霉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PRK手术中预防性使用0.02%丝裂霉素,对术后减少角膜雾状混浊,防止屈光回退,改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orneal ectasia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has only been occasionally reported, and its incidence has not been assessed. Methods In a retrospective, non-comparative case series, incidence of corneal ectasia was evaluated in a personal consecutive 6453-case series of myopic PRK with a minimum follow-up of 18 months. Features and prognosis were evaluated in all patients with ectasia after PRK (in both personal and referred cases). Results Ectasia was detected in three eyes of two patients (patients 1 and 2) 3 years and 1 year after PRK performed elsewhere. In addition, in the personal PRK series, two eyes of two patients (patients 3 and 4) developed corneal ectasia 5 months after surgery (incidence: 0.03%). Pre-operatively, forme fruste keratoconus was present in patients 1, 3 and 4; keratoconus in the fellow eye in patient 2; pachymetry <500 micron in patients 2 and 3. In patient 1, rigid contact lenses were prescribed, and in patient 2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was needed; in patients 3 and 4, low induced astigmatism resulted, requiring driving spectacles in patient 3. Conclusions PRK induced corneal ectasia in predisposed eyes, even after low myopic ablations. Forme fruste keratoconus and keratoconus in the fellow eye were the main pre-operative findings. Prognosis varies according to severity. The author has no financial or proprietary interest in any product or technique mentioned. The author has full control of all primary data, and agrees to allow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to review the data upon reque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改变。方法 24只兔右眼按近视-10.00D行PRK术。按术后即刻、24小时、1、2周、1、3、6月及12月8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3只。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各组角膜上皮修复及角膜雾状浑浊(haze)情况,并取角膜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PR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易剥脱,haze的发生率为100%。PRK术后角膜上皮增生;新合成  相似文献   

16.
PRK后角膜的中央岛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PRK术后角膜中央岛(steepcentralisland,SCI)的改变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探讨其成因和消除方法。对PRK后1年以上的77例(146眼)出现角膜SCI进行了复习。结果:PRK后1周时,出现SCI的有41眼(28.1%);1月时为20眼(13.7%);3月时为8眼(5.5%);6月时为5眼(3.4%);术后1年时未发现合符标准的SCI。SCI的屈光度改变有逐渐由陡峭变扁平的趋势,其直径在术后3个月前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以后的改变趋于稳定。在术后1个月或1个月以上时,存在SCI的眼中,最佳视力的丧失比无SCI的眼要多(P<0.005)。随着SCI的减轻或消失,视力逐渐提高。结论:最佳矫正视力的丧失与SCI的形成有关,SCI的出现将会延长最佳矫正视力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 y,PRK )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偏中心切削。方法  76例 (1 5 0只眼 )行 PRK,术前屈光度 (- 3.0 0~ - 1 0 .0 0 ) D,平均 (- 6 .0 8± 1 .2 1 ) D。术后 1、3、6、1 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 6种。角膜地形图形态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术后 3个月以后 ,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平滑型术后裸眼视力较好。偏中心距离 >0 .5 0 m m时 ,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结论 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能精确测量、分析全角膜的前表面形态 ,观察术后效果、指导手术设计 ,从而提高 PRK治疗近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屈光度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的视力稳定性,对361例615眼行PRK手术并随访6~18个月,对术后视力回退情况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近视回退率中低度近视组为3.2%,高度近视组为14.4%,超高度近视组为56.9%。结论:等值球镜-7.00D以下的近视患者视力稳定性较好,PRK手术应该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来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 眼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再次 P R K 治疗, 并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术前残余球镜屈光度- 375±132 D,残余柱镜屈光度- 236±125 D, 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结果: 术后 6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2±024 D, 柱镜屈光度- 078±052 D, 裸眼视力≥10 者46 眼 (8846% ), 术后 24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7±042 D, 柱镜屈光度- 056±037 D, 裸眼视力≥10 者 42 眼 (8076%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 行以上者 3 眼 (576% ), 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 D 以内 50 眼 (9015% ), 柱镜相差 10 D以内51 眼 (9807% )。结论: P R K 治疗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两年随访结果表明, 该方法预测性强、稳定性好和安全性高, 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 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