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36名(男17名,女19名),平均年龄12.5岁.分别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描图并进行颌骨、舌骨及上气道的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舌骨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H-FH、H-MP显著增加(P<0.05),H-VL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相比较:H-FH、H-MP显著减小(P<0.05),H-S显著增加(P<0.05);在上气道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U-MPW、PAS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与正常相比较:PNS-UPW显著减小(P<0.05),PAS显著增加(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引起上气道口咽间隙变小,舌骨向下后移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引起鼻咽间隙减小,舌骨前上移位.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该病例治疗的各种报道不少,而成人病例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颌面硬组织及牙位的变化,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特点.  相似文献   

3.
Ⅱ类牵引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Ⅱ类牵引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Ⅱ类牵引调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及磨牙关系。结果:15例患者在平均8个月的Ⅱ类牵引中,前牙的覆(牙合)覆盖都调节到了正常,磨牙关系都调整到中性。结论:Ⅱ类牵引能使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调整到正常,磨牙关系调整到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肌激动器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 方法应用肌激动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替牙期、恒牙早期牙列拥挤<4mm的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正,在正畸前后进行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比较. 结果 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经10~24个月矫治,均恢复到正常的覆盖覆(牙合)关系,上下牙齿咬(牙合)良好,外貌得到改善. 结论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简单有效,对上颌骨向前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矫治效果与矫治器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是否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肌激动器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 方法应用肌激动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替牙期、恒牙早期牙列拥挤<4mm的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正,在正畸前后进行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比较. 结果 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经10~24个月矫治,均恢复到正常的覆盖覆(牙合)关系,上下牙齿咬(牙合)良好,外貌得到改善. 结论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简单有效,对上颌骨向前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矫治效果与矫治器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是否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途径.方法19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头帽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结果19例患者深覆盖及深覆(牙合)均好转,面型改善.结论在适应证范围内,头帽式肌激动器矫治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途径.方法19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头帽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结果19例患者深覆盖及深覆(牙合)均好转,面型改善.结论在适应证范围内,头帽式肌激动器矫治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牙合)的方法和原理.方法:选择2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结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牙合)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改善了安氏Ⅱ1牙弓间的不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安氏Ⅱ1与Ⅱ2类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选取153例安氏Ⅱ1和42例安氏Ⅱ2类错(牙合)患者,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类错牙合的SNA、SNB、ANB、SN-MP、NP-FH等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位置在两类错牙合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安氏Ⅱ1与Ⅱ2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除上切牙位置外无明显差异,其颅面骨骼类型基本一致,但各变量间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实验旨在了解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2名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结束患者作为实验组,另22名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的髁突位置差异.结果 实验组髁突移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数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髁突多数向后下方移位;髁突移位量与Ⅱ类牵引时间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本实验尚不能证明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位置产生影响,但治疗中仍应重视髁突位置,争取达到咬合和关节协调一致的功能(牙合)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运用Twin-block矫治器通过上下(牙合)垫接触面间的导斜面来转移咬合力,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结果:应用合适的上下颌垫间的导斜面斜度可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的矫形力,1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在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方法:用DR技术给安氏Ⅱ1类错胎畸形患者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取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利用DR技术固有软件直接在微机上对50名研究对象的DR图像进行影像后处理,并对研究对象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进行自动测量,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台组SNA均值分别为82.2°和8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均接近正常值;而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的SNB、ANB均值分别为76.0°、6.2°,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SNB、ANB均值分别为79.1°、3.0°,两组的SNA、AN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各测量项目中,鼻咽气道间隙(PNS-Ba、Ad1-PNS、Ad2-PNS)和喉咽气道间隙(V-LPW)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腭咽气道间隙(Mcnamara线、SPP-SPPW、U-MPW)和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小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P<0.01).结论: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DR图像上定点、测量,使头影测量诊断、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颌后缩型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存在结构性狭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上气道的腭咽和舌咽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安氏Ⅱ1与Ⅱ2 类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 :选取 15 3例安氏Ⅱ1和 4 2例安氏Ⅱ2类错牙合患者 ,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类错牙合的SNA、SNB、ANB、SN MP、NP FH等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上切牙位置在两类错牙合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0 1)。结论 :安氏Ⅱ1与Ⅱ2 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除上切牙位置外无明显差异 ,其颅面骨骼类型基本一致 ,但各变量间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牙弓宽度为(52.94±1.85)mm,基骨弓宽度为(52.31±3.03)mm,其他牙位测量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基骨弓宽度对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上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直线技术是近年来被正畸医生所接受的一种固定矫正技术,现将我们对30例病例采用直线技术治疗的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3.5岁。安氏1类错(牙合)16例,Ⅱ类错(牙合)5例,Ⅲ类错(牙合)9例。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安氏Ⅰ类、Ⅱ类、Ⅲ类的牙源性错(牙合),也适用于正(牙合)手术前、后完成牙齿排列、取得代偿及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9.
董育军 《黑龙江医学》2003,27(2):142-142
目的 澳丝应用于“2× 4”矫治中 ,矫治替牙期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方法 运用“2× 4”矫治技术 ,通过澳丝的良好弹性 ,矫正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结果 澳丝的良好弹性及恢复能力、刚度、持续作用力对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澳丝在“2× 4”技术中的应用 ,可有效地矫正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途径。 方法  19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应用头帽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 结果  19例患者深覆盖及深覆牙合均好转 ,面型改善。 结论 在适应证范围内 ,头帽式肌激动器矫治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