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5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OD回升,而对照组仍低于正常(P〈0.05);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塞患者应用尼莫通治疗,可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常规治疗和联用高压氧治疗伴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对照,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NF及HAMD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高压氧治疗组后的量表分比常规治疗降低更明显(P〈0.05)。认为脑卒中患者若无禁忌症,可首选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3.
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自由基代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氟哌啶醇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用固定剂量氟哌啶醇治疗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周,在治疗前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SOD含量,并评定BPRS、SAPS和SANS量表。结果:治疗前SOD值与SAPS总分正相关(P〈0.05)。治疗后,治疗前高SOD组明显降低,而低SOD组明显增高(P均〈0.05)。阴性型亚组中,治疗前SOD值与治疗前后SAN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治疗作用,筛选了65例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病人,分为治疗组35例,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30例,只采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评定。结果,心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状、SDS的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亦明显好转(P<0.05)。提示在脑血管病后出现抑郁症状的病人,不失时机地积极进行心理护理,时缓解病人抑郁症状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38例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正常人血清及红细胞膜SA含量,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S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S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及梗塞灶大小与血清TSA呈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膜SA含量呈负相关(P〈0.01),恢复期患者的血清TSA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其红细胞膜SA含量极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P〈0.01)。恢复期患者  相似文献   

6.
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SOD水平与巴曲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比色法和邻苯三酚自氧法测定87例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0、SOD含量,随机分组分别用巴曲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治疗,并测定治疗后血清中LPO、SOD含量,研究证明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而SOD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巴曲酶治疗后血清中LPO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SOD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无差异(P>0.05)。提示巴曲酶可抑制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产生,提高SOD活性,具有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对原发抑郁症的影响。方法以31例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在合并SCI后作为观察组,配对选择未合并SCI的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的焦虑激越、疑病、胃肠道症状、晨重夕轻、躯体不适等症状均显著比对照组多见(P<0.05);而且入院和出院GAS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好转、住院天数也显著延长(P<0.05)。结论观察组的抑郁症状严重,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采用fScl-90EPQ量表对32例FD患者进行测试。结果显示,SCL0-90总分及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8个因子分均高于常模,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EPQ-N、P两量表分高于常模,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说明FK患者存在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康复作用。方法筛选了72例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状、SDS的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也明显好转(P0.001)。结论对脑血管疾病后出现抑郁症状的病人,不失时机地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对缓解病人抑郁症状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琉基丁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25例HLD脓肠肌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锌、铁、镁无明显差异(P>0.05)。DMS治疗在11例患者中虽引起部分症状加重或一过性加重,但按症状出现及好转例次统计,好转率为83.62%。治疗后自第二疗程始24小时尿铜显著增高(P<0.05);而阶肠肌铜含量轻度增高(P>0.05),且与症状加重高度相关,因此认为DMS在增加尿排铜的同时可能引起体内铜离子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1.
报道对43例有不同转归的癫痫病人和1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注安定致脑电活动β功率改变和脑脊液(CSF)中强啡肽A1-13(DynA1-13)、亮脑啡肽(L-EK)、生长抑素(SS)变化和前瞻性结果。发现复发病人静注安定后电活动β功率增加的量比复发组相对照组低(P〈0.05),而CSF中DynA1-13,L-EK则高于未复发组和对照组(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78,r=-0.66。  相似文献   

12.
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3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测定,并与30例无ACVD的EH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合并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01);SDNN、rMSSD、PNN50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1、〈0.001)。提示合并ACVD的EH患者HRV减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主神经中枢损害  相似文献   

13.
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观察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结果表明在血脂改善率(TC、TG、LDL、HD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A组(治疗组)87.5%;B组(β-七叶皂甙钠组)81.67%;C组(对照组)66.67%。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B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  相似文献   

14.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出血性(HCVD,n=10),缺血性(ICVD,n=31)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n=10)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153-185)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HCVD组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VD组(分别P<0.05及<0.01),ICVD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ICVD组中,大灶皮层梗塞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又显著高于皮层下梗塞患者(P<0.01),发病后第3d的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第1d及第2d的患者(分别P<0.05,0.01)。提示ProAdM153-185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变化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62例ACVD患者进行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测定。结果:①62例ACVD患者血清T3明显有低于对照组(P〈0.001),rT3及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T4及TSH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②ACVD重度受损组T3及T3/rT3显著低于轻中度受损组(P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3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NO、SOD、MDA的含量。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期,NO、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脑水肿期,NO含量较前显著增高(P〈0.01)达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MDA是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测定45例ICVD患者(观察组)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8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病1周内血清IL-8水平较发病1周后血清IL-8水平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者较小面积脑梗死者高(P〈0.05)。结论 IL-8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与前者呈负相关,与后者呈正相关。脑缺血损伤引起IL-8的表达,而IL-8水平的升高又加重脑损伤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丙嗪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3例首次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进行BPRS评定及肾上腺素致聚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与55名正常对照相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PAR1)、5分钟聚集率(PAR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用氯丙嗪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BPRS评定分值下降(P〈0.01),血小板聚集功能PAR1无显著性改变(P〉0.05),PAR5明显升高(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氯丙嗪治疗可导致血小板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宫破裂保留子宫与产妇精神心理的关系。方法:68例妊娠子宫破裂的产妇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并依据孕产情况分初产妇组、经产妇组;按手术的方式分保留子宫(修补术)组、子宫切除组;并同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DS)评定产妇手术后的精神状态;对术后性心理状态、性生活情况进行1~2年随访。结果:产妇手术后焦虑发生率45%,抑郁发生率35%,焦虑并抑郁发生率25%。子宫切除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高于保留子宫(修补术)组(P<0.05),子宫切除组中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初产妇组高于经产妇组(P<0.05);子宫切除组产妇术后性心理状态及性生活质量均明显低于保留子宫(修补术)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给子宫破裂产妇的精神性心理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性痴呆局部脑血流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脑循环变化。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99m-ECD标记,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VD)、多发性脑梗塞(MI)及正常老年人各10例的局部脑血流量。结果VD组各脑叶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D组比MI组额颞叶皮质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P<0.05);VD额叶皮质脑血流量改变与神经心理测试MMSE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VD存在全脑广泛的脑血流灌注降低。额叶皮质血流灌注降低与痴呆的发生及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PECT局部脑血流定量测定对于VD的预测及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