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锡标  滕冲  陈兵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259-2260
目的了解钢绳生产企业铅职业危害状况及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铅中毒发生,为环境治理和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对17家钢丝绳厂接铅作业的240名工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对工厂作业环境进行检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工人血铅,车间铅浓度用DFC-3BF气体采样器采集,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钢绳生产热处理车间的司炉操作处和下线操作处空气中铅烟、烟尘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下线工、司炉工与上线工的血铅超标率分别为78.57%、69.05%、37.21%;血铅超标率与工种、工龄有一定的关系,与工人的性别、工作时戴口罩、车间进行湿式清扫、吸烟、喝酒、症状等不具相关性(P>0.05)。结论作业环境中铅烟、铅尘浓度超标是接铅工人体内铅含量超标的主要危险因素;血铅与工人的性别、卫生习惯、个人防护等因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湖州市蓄电池组装生产企业职业性铅危害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该市所有蓄电池组装生产企业39家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空气铅烟铅尘浓度检测,并对所有在岗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包片、称片、焊接和入槽4个岗位的铅烟(尘)平均浓度分别为0.09、0.11、0.11、0.13m g/m3。6 728名劳动者血铅浓度均值为(334.09±156.23)μg/L,血铅超标率为32.80%(血铅浓度≥400μg/L)。以血铅作为应变量,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和工种(装配工种、包片工种、封盖工种、其他工种、加酸工种、包装工种、焊接工种、称片工种和入槽工种)劳动者的血铅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市蓄电池组装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浓度超标严重,劳动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督促企业改进防护设施降低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浓度,强化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有效预防和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文远  杨堃 《中国校医》2010,24(10):736-737
目的了解某市铅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分析产生铅危害原因,制订消除铅危害措施。方法对4个电源厂和1个铅回收厂363名接铅工人及142名管理和后勤人员进行体检,并对空气中铅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共监测50个点,24个点超标,其中熔炼车间铅烟最高浓度达12.8 mg/m3,超标142.2倍。对363名接铅工人进行了尿铅、血铅测定,最高值分别达到0.71 mg/L、1.29 mg/L。接铅工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腹痛等自觉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腱反射异常、鼻咽部异常等临床症状出现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铅中毒患病率为22.86%。结论接铅工人工作场所铅浓度严重超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排除铅烟铅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蓄电池厂工人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体内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从事涂膏、打磨、铸造、化成、总装、装配等男性铅作业工人130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吸烟、饮酒等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调查记录,测定其血铅含量,并对其工作岗位空气中铅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检测在正常生产时进行,共设检测点32个,合格点4个,合格率12.5%。铅尘最高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174倍(叠片岗位),铅烟最高超标17倍(烧焊岗位);工人的平均血铅水平(238.08±6.71)μg/L,范围64.96~505.80μg/L。单因素分析显示工人是否吸烟、饮酒、每天饮水量、进食饮水前洗手习惯和平时所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工作时空气中的铅浓度高低均可对血铅水平产生一定影响(P<0.20);进一步对铅接触工人铅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工作场所铅浓度的升高,血铅值也随之升高,吸烟者的血铅值亦比不吸烟者要高。结论该厂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合格率低,工人血铅水平普遍较高;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较高和吸烟是工人血铅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铅中毒发病与铅烟(尘)浓度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淄博蓄电池厂,用通风排气方法降低了车间空气中铅烟(尘)浓度,但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在接触铅烟的工人中,铅烟浓度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接触铅尘的工人中,铅尘的累积接触量与铅中毒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可得该厂铅烟的安全浓度为0.028mg/m~3,铅尘为0.056mg/m~3;并可对今后铅中毒发病作出预测。预测指出,目前该厂灌粉工种铅尘浓度比往年大有提高,今后将有大量工人发生铅中毒。  相似文献   

6.
某冶炼厂铅危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冶炼厂铅危害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可行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铅烟、铅尘浓度最高分别为3.72及0.15mg/m3,超过国家标准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123及2倍。在282名接铅工人血样中,血铅水平超过GBZ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1]正常值有132例(46.8%)。结论作业场所铅污染较严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某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及工人血铅水平,分析血铅影响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工人基本情况及生产工艺流程,对存在铅烟、铅尘危害的岗位现场抽样检测铅浓度;检测工人血铅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794人,危害岗位现场检测铅浓度超标率21.8%(19/87);工人血铅均值329.24μg/L (36.80μg/L~1 052.00μg/L),血铅超限值(≥400μg/L)27.7%(220人),其中超诊断值(≥600μg/L)4.2%(33人);高血铅水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龄、性别、学历、每周饮酒次数、工种、是否佩戴防尘口罩对血铅水平有影响。女性高血铅风险较低(OR=0.36);≥初中学历高血铅风险较低(OR=0.36);未佩戴防尘口罩、工龄≥3年、饮酒≥4次/周、铅高暴露工种,也是高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减少企业生产中的铅危害,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接触铅机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高防护意识,以减少铅毒对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汉市某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健康状况,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对铅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制定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KFC-92A型粉尘采样器进行现场采样;对2011—2013年间该企业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工人血铅、血常规、尿常规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7处监测点进行现场浓度调查,结果铅烟浓度范围为(0.002,0.40)mg/m3,铅尘浓度范围为(0.004,0.825)mg/m3。2011年有3处超标,超标率为42.85%;2012年超标2处,超标率为28.57%;2013年超标1处,超标率为14.29%。2011—2013年对2 349名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结果为:3年血铅值为(214.8±96.3)μg/L,95%CI为(48.8,401.8)。2011—2013年疑似职业性铅中毒分别为2、0和0例,疑似职业性铅中毒观察对象分别为21、14和25例。铅粉和分片刷片工人血铅值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43.8和287.0μg/L。结论该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铅烟、铅尘超标现象并不严重,职业卫生状况较好,且逐年情况得到改善。部分企业工人身体健康已出现损伤,并出现了铅中毒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9.
本院从1986年1月至1990年11月共收治40例铅中毒病人,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急性中毒3例均用锡壶连续20~30天烫酒饮。慢性中毒者35例为某蓄电池厂工人,2例为某钢丝绳厂工人。蓄电池厂车间空气铅烟和铅尘含铅浓度分别为0.148~0.323mg/m~3、0.205~0.397mg/m~3;钢丝绳厂车间铅烟、铅尘含铅浓度分别为0.075mg/m~3、0.039mg/m~3。接铅工龄3~9年12例,10~19年18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韶关市5家铅酸蓄电池厂综合治理前后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进行检测和接铅工人血铅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了解韶关市铅酸蓄电池行业综合治理前后的铅危害状况,分析综合治理效果。结果显示,综合治理后,5家厂的铅烟中位数从0.05降至0.02mg/m3,铅尘中位数从0.06降至0.03mg/m3,铅烟超标率从62.1%降至23.1%,铅尘超标率从56.8%降至20.7%,接铅工人血铅水平从(1.78±0.67)降至(1.36±0.54)μmol/L,血铅超标率从43.4%降至15.7%,疑似铅中毒检出率从4.4%降至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5家厂仍有9个铅烟超标点(占23.1%)和12个铅尘超标点(20.7%),仍有86名血铅超标工人(15.7%)。提示,通过综合治理,大部分岗位的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岗位的铅危害未得到有效控制,须进一步治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潘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2.1—2007和GBZ37—2002进行评价。结果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3.105mg/m3,中位数0.047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TWA为0.002~2.523mg/m3,中位数0.039mg/m3,合格率20.0%-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4.213μmol/L,平均为(1.098±0.464)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0.340)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铅酸蓄电池厂作业工人血铅异常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为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0年12月在该厂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2 550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铅浓度,通过统一调查表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以及职业史等相关信息,同时对接铅工人经常接触铅尘或铅烟的代表性岗位进行空气中铅浓度检测,运用SPSS 2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常年接铅岗位空气中铅浓度都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12.5%~62.5%。共246人发生血铅异常,血铅异常率为9.6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其他不接触铅的岗位相比,铸板、涂板、分刷片、包片、装配等岗位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7.800倍、23.996倍、30.893倍、16.380倍以及18.003倍(P <0.01);与接铅工龄<1年的作业工人相比,接铅工龄为1~年、2~年、3~年、4~年、5~7年的作业工人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12.960倍、17.557倍、19.127倍、25.037倍以及29.096倍(P <0.01);吸...  相似文献   

13.
职业粉尘与食道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因素分析证实耐火尘是鞍钢工人食道癌的危险因素,在均衡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其仍有单独作用,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耐火尘在组成和外表形态上的特点是否与其致癌能力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室内煤烟污染与食道癌发生有关,吸烟与耐火尘暴露,饮酒和室内煤烟污染有协同致癌作用,饮酒和食物中缺乏动物蛋白是食道癌的危险因素,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7家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某地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方法对17家生产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尘、铅烟含量进行监测,对铅接触人员的血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17家生产企业149个铅作业点进行了现场检测,共收集1237件样品。其中,114个作业点合格,点合格率为76.5%;35个点TWA超标,铅尘TWA最高值为0.64mg/m^3,超过国家标准12.8倍,铅烟TWA最高值为0.167mg/m^3,超过国家标准5.6倍。对953名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轻度铅中毒者8人,血铅水平偏高(≥400μg/L)112人,工人平均血铅水平为309μg/L。结论整改后的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较整改前完善,有较明显防护效果;但某些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铅作业岗位仍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情况,应进一步完善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设施,为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特征。方法 运用工作场所现场调查、空气监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临床资料分析,阐明2017年东莞市某电子厂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致病途径和发病特征。结果 该公司玻壳车间员工共计87人,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103.15~755.70 μg/L,中位数为364.0 μg/L。超过诊断值水平(>600 μg/L)4例, 超过生物接触限值水平(400~600 μg/L)24例,共计5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0.022 mg/m3。其余车间408名员工(对照)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26.91~184.23 μg/L,中位数为53.82 μg/L;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 mg/m3。玻壳车间员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车间(P<0.01),玻壳车间不同岗位、工龄员工血铅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员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壳车间员工该种作业和接触方式下血铅水平逐年升高,接触9年后基本维持在生物接触限值水平。结论 玻壳车间员工为涉铅作业,是一起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低于接触限值,经口摄入致群发性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用人单位个人卫生管理缺失,经消化道摄入导致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变化。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水平和空气中铅浓度,用Wilcoxon秩检验统计分析血铅水平。结果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尘浓度[(0.049±0.043)mg/m3)]与技术改造前[(0.232±0.118)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5);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烟浓度[(0.021±0.014)mg/m3]与技术改造前[(0.162±0.060)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7,P0.05);技术改造前后铅作业人员血铅值均呈右偏态分布,技术改造前后血铅中位数分别为1.314和0.725 mmol/L,技术改造后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低于技术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66,P0.01)。结论该厂技术改造可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及现场职业病危害检测、职业健康体检等方法。结果 7家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工作场所铅烟C_(TWA)浓度平均为0.216 mg/m~3,超标率为44.7%,焊接岗位铅烟浓度最高,为4.220 mg/m~3,超标139倍;铅尘C_(TWA)浓度平均为0.161 mg/m~3,超标率为29.4%。铅超标率高低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接触铅作业体检1 311人,血铅浓度超过1.90μmol/L限值328人,血铅超限率为25.02%,其中92人超过2.90μmol/L,占血铅超限人数的28.05%。铅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布局不合理,通风设施设计安装不符合要求,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不能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结论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严重,应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优化通风设施设计安装,加强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工作场所铅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职业铅暴露人群血铅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余姚市蓄电池工厂227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对个人职业史、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等进行调查,同时进行血铅和车间空气中铅浓度测定。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铅的关联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设29个检测点,仅5个点合格,合格率17.24%,工人平均血铅水平为(578.54±175.56)μg/L。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吸烟、户籍、文化程度和车间空气铅浓度等变量均可影响血铅浓度。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车间空气铅浓度和户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作场所铅浓度较高,工人血铅普遍较高,车间空气铅浓度和户籍是血铅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机械制造企业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鼻、咽部健康的影响,为在相关行业中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广州市某机械制造企业2 014名工龄>1年的男性工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在这些男性工人中,以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或接触噪声的733名作业人员为对照组,接触电焊烟尘、锰尘、棉尘、砂轮磨尘、有机粉尘的619名作业人员作为粉尘接触组,接触汽车尾气、二甲苯、汽油的622名作业人员作为化学危害因素接触组,分析各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患病率情况,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鼻炎患病率方面,粉尘接触组为13.6%(84/619),化学危害因素接触组为9.8%(61/622),对照组为13.1%(101/773),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咽炎患病率方面,粉尘接触组为69.1%(428/619),化学危害因素接触组为64.7%(402/622),对照组为42.3%(327/773),两组接触组慢性咽炎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尚未发现接触粉尘和接触化学危害因素对慢性鼻炎患病率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粉尘(OR=2.801,P<0.01)和接触化学危害因素(OR=2.362,P<0.01)可能均为患慢性咽炎的危险因素;与18~29岁年龄组相比,30~39岁年龄组(OR=1.361,P<0.01)、40~49岁年龄组(OR=1.516,P<0.01)、50~60岁年龄组(OR=2.444,P<0.01)患慢性咽炎的危险度可能增加;偶尔饮酒、偶尔吸烟、经常吸烟均可能为慢性咽炎的危险因素(OR=1.778、1.707、1.324,P<0.05)。[结论]职业性接触粉尘、化学有害因素可能对咽部疾病有重要影响,应督促工人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饮酒对鼻、咽部健康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