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循证护理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方法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支具保护等康复循证护理。结果 4例术后3周肌力达正常水平,1例肌肉萎缩出院3个月患肢恢复正常。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对42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实施术前心理疏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围术期间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6个月,膝关节疼痛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切口感染、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5.60±1.26)分,显著优于术前的(57.87±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对13例关节镜下前又韧带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作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宣教,术后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功能训练和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为100%。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本组13例应用镜下交叉韧带术后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对50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及护理。结果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完全恢复正常行走、步态、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及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正确的术后康复护理对于手术效果至关重要.在术后早期给予患者康复锻炼和精心护理,使患者康复理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关节红肿、积液等排斥反应,随访时人工韧带均无松动,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关节无疼痛.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运动,按照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LARS人工韧带强度高,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恢复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时间比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除解剖复位及肌力、膝关节活动度、本体感受功能恢复外,心理因素对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明显影响。负面心理因素会干扰肢体功能康复,而正面心理因素则会加速肢体功能康复。心理准备是影响术后功能康复的最主要因素,负面心理加剧在患者伤后和康复期间均可能出现,疼痛恐惧、害怕再损伤、运动恐惧症也影响患者术后重返运动及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负面心理因素产生原因有躯体-心理因素、纯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多个评估及调查问卷可用于评估其心理因素状态及变化,积极心理干预可改善特定患者功能恢复状态,减少再损伤和骨关节炎发生。该文对心理因素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自体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并症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方法对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自体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通过使用持续被动活动器(CPM)、被动及主动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结果本组采用Lyshohn膝关节评分标准,4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平均为89.32分,8周时再次评估平均为91.17分。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明显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本组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等多韧带重建术,根据重建材料、手术方法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出院后持续康复训练的指导,分阶段对康复效果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周~29个月,平均随访(14.29±9.1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0°,最小的均〉95°,无关节不稳定症状。11例膝关节前抽屉试验及外侧侧方应力试验均为(-);后抽屉试验:(+)9例,(-)2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35,Z=3.066,P均小于0.01)。结论根据患者多发韧带损伤特点,制定个体化、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出院后持续康复训练管理,对促进关节镜下重建多发韧带损伤术后关节功能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方法]对1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下进行韧带重建、皱缩术的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术后及时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早期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详细交代出院注意事项。[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膝关节主观和客观稳定性均明显提高,Lysholm评分从术前52分提高到86分(P〈0.01)。[结论]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