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AgNOR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 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的AgNOR每核颗粒均数与大颗粒均数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胃镜随访、应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63例具有随访结果的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用绘制ROC曲线探讨了高危界值。63例标本中,癌变组30例,未癌变组33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AgNOR每核颗粒均数检测在胃镜随访中判定异型增生有否癌变倾向的灵敏度(Se)=73.3%;特异度(SP)=87.9%;总符合率(准确度)=81.0%阳性预值=81.6%;阴性预值=78.4%。图像分析结果显示AgNOR每核均数≥7.0为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的高危界值。本研究结果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转归具有预测价值,可为进一步胃镜随访和监测胃癌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级、随访、治疗等临床问题。方法:采用图像法DNA定量技术,对47例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细胞核进行DNA含量测定,并与15例无异型增生和10例残胃癌标本进行比较。结果:DNA含量(IOD、2cDI、5cER)及细胞核面积、周长、最大径和最小径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呈递增改变(P<0.01),而形状因子则呈递减改变(P<0.05);DNA含量直方图里规律性变化。结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具有不容忽视的癌变倾向,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与残胃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进行该项研究可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分级、随访、治疗及癌变预测提供客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及胃镜检查诊断为CAG,并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改变与中医微观辨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21例患者中,中医微观辨证为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患者胃镜下评定治疗有效率较高,阴虚血瘀及湿热瘀结患者则效果欠佳。结论:针对临床应用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CAG,应选择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为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的患者,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对72例常规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异型增生和42例胃癌。结果异型增生组的AgNOR计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但低于胃癌组(P<0.02);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计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P<0.02),但低于胃癌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间无明显差别。异型增生标本的AgNOR计范围和胃癌标本有部分重叠。提示该方法可能为异型增生的评价提供一个辅助定量指标,且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异型增生和腺癌的形态定量参数指标,探讨大鼠实验性胃癌与人类胃癌形态变化的异同性。方法:利用HPIAS-1000型图象分析系统对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由MNNG诱发粘膜异型增生及腺癌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大鼠腺胃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其中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指标(P<0.01);核短径、核长短径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腺胃异型增生与腺癌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比较,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形态定量参数指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大鼠腺胃粘膜癌变与人类胃粘膜癌变有同样的形态学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选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和花生凝集素(PNA),双花扁兰凝集素(DBA)对41例胃粘膜异型增生(ATP)和25例增生性胃粘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追踪1-6年。获随访的25例ATP胃粘膜病人有7例癌变,占随访者28%,而获随访的8例增生性胃粘膜者均无癌变。MG7阳性随访病例中5/7癌变,阴性者2/18癌变;PNA阳性伴DBA阴性者,获随访病例5/10癌变,无此标记结果者仅2/15癌变。提示:MG7阳性或PNA阳性伴DBA阴性者癌变的倾向,利用MG7或PNA或DBA联合判断癌变倾向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皮钙粘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adherin,E-CD)在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例慢性胃炎、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及50例胃癌组织中E-CD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19/20例)、85.0%(17/20例)、42.0%(21/50例)。慢性胃炎及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显高于胃癌组(P<0.01),同时E-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E-CD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论治前后的胃粘膜内镜及病理的变化,探讨该病中医证型与胃粘膜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该病患者提供一定试验依据。方法 将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脾胃虚弱证18例、肝胃郁热证16例、脾胃湿热证12例、胃阴不足证9例、肝胃气滞证8例、胃络瘀血证5例,予中医辨证治疗3月,比较治疗前后胃粘膜变化程度,并分析其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 证型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6.5%),肝胃郁热证(23.5%),脾胃湿热证(17.6%),胃阴不足证(13.2%),肝胃气滞证(11.8%),胃络瘀血证(7.4%);胃粘膜轻度萎缩以脾胃虚弱证最常见(88.9%,P<0.001),胃粘膜轻度肠上皮化生以脾胃湿热证最常见(91.7%,P<0.01),重度萎缩和重度肠上皮化生均以胃络瘀血证(100%、80%,P<0.05)最常见,胃粘膜I级糜烂以脾胃虚弱证(77.8%,P<0.05)最常见,IV级糜烂以脾胃湿热证(75.0%,P<0.05)最常见;脾胃虚弱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程度积分变化最大(△=0.94±0.42,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变化最大(△=1.80±0.45,P<0.05),脾胃湿热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糜烂程度变化最大(△=1.67±0.49,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治疗前后证型与胃粘膜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患者提供部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运用 TST 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 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电针综合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 TST 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1)治疗前各证型的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各证型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078,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痰瘀阻络与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电针治疗后,各证型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不同证型的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6.129,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3)对急性脑梗死各证型 TST 恢复程度比较:痰热腑实型>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F =26.581,P <0.01),两两比较,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 TST 剩余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TST 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电针治疗后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  相似文献   

13.
粘液组化及PCNA表达在胃粘膜肠化、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意义张金玲,张祥盛(齐鲁石化公司中心医院,淄博市255400滨州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关键词粘液组化;胃病变;PCNA;免疫组化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大肠型化生,可发生异型增生及癌变。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6.
应用核仁组成区染色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核仁组成区(AgNOR)数量和形态变化,发现正常胃粘膜AgNOR计数最低,形态无畸形,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AgNOR计数逐渐升高,且形态上的畸形程度也随之增加。AgNOR计数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高AgNOR计数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结果提示,用AgNOR计数法,同时结合AgNOR畸形度,对鉴别中、重度胃粘膜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有一定帮助,且AgNOR计数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定量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在诊断子宫内膜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以10例增生性内膜作对照,对子宫内膜腺癌、不典型增生及腺囊型、腺型增生过长的30例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观察和对比分析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增生性内膜细胞核内AgNOR均数与各型增生过长的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内膜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细胞核内AgNOR核内颗粒均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AgNOR染色的定量分析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上有一定帮助.而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的综合分析,对良恶性病变分型分级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为脂肪肝中医辨证提供有益参数。方法:对符合B超诊断的脂肪肝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做血生化检查。结果:252例脂肪肝中,以脾虚湿痰型和湿热内蕴型为最多。脂肪肝轻度者脾虚湿痰型多见,重度者普瘀互结型多见。脂肪肝组CHE、TG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各证型间比较,ALT、AST、GGT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且ALT、AST、GGT与脂肪肝程度呈正相关(P<0.50)。结论:部分生化指标变化与脂肪肝中医证型及脂肪肝程度有关,似可作为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的一种辅助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中医辨证分型为基础,将胃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微观指标应用于辨证分析,寻求微观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90例。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辨证分型,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中医证型与木村-竹本分类、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络瘀阻证和胃黏膜白相与否呈正相关(P<0.05),肝胃不和证和胃黏膜变薄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和胃黏膜水肿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虚弱证和胃黏膜出血与否呈正相关(P<0.05)。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络瘀阻证与木村-竹本分类具有相关关系(P<0.05),胃络瘀阻证患者相比非胃络瘀阻证患者木村-竹本分类为闭合型的概率更高。对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肝胃不和证与OLGA、OLGIM具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黏膜像变化、萎缩的范围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