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的3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评价HBsAg长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结局.方法 利用1976年建立的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队列[血清筛检确定HBsAg、抗-HBs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进行前瞻随访],该数据库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居民病伤死因资料链接核实,分析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12351名人群中肝癌等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355 305.0.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73例,发生率为361.55/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95例,发生率为30.90/10万,两组比较RR=11.70(95%CI:9.06~15.19);其中男性和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12.30和10.46.两性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若以女性非携带者肝癌的发生率为1,则男性非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3.07、10.46和37.76;该四组人群在31年中肝癌发生的累积率分别为0.86%、2.73%、10.22%和34.19%.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其他部位癌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 证实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联系;针对HBV感染而采取干预措施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评价HBsAg长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结局.方法 利用1976年建立的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队列[血清筛检确定HBsAg、抗-HBs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进行前瞻随访],该数据库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居民病伤死因资料链接核实,分析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12351名人群中肝癌等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355 305.0.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73例,发生率为361.55/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95例,发生率为30.90/10万,两组比较RR=11.70(95%CI:9.06~15.19);其中男性和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12.30和10.46.两性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若以女性非携带者肝癌的发生率为1,则男性非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3.07、10.46和37.76;该四组人群在31年中肝癌发生的累积率分别为0.86%、2.73%、10.22%和34.19%.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其他部位癌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 证实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联系;针对HBV感染而采取干预措施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HBV携带与恶性肿瘤关系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启东自然人群中 HBs Ag长期携带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前瞻观察自然人群 115 34人自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期间恶性肿瘤的发病数 (发病率 )。结果恶性肿瘤发生 5 96例 ,其中肝癌 179例。男性 HBs Ag携带者肝癌的发病率为 6 19.30 / 10万 ,非携带者 5 1.70 / 10万 ,RR为 11.98(95 % CI:8.19~ 17.5 2 ) ;女性 HBs Ag携带者与非携带者肝癌的发病率分别为 193.96 / 10万与 11.37/ 10万。RR为 17.0 6 (95 % CI:9.46~ 30 .77)。未见食管、胃、肠、胰腺、肺、乳腺、宫颈、白血病等各部位癌症的发生与 HBs Ag携带有联系 (P>0 .0 5 )。结论进一步证实 HBV只与肝癌有特异性的联系 ;HBV与其它癌症没有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病毒染色体复制和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毒基因产物的讨论,就近年国外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机理在病毒学和细胞分子水平的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发性肝癌(PHC)是世界上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炎病毒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近来发现泰兴市肝癌的死亡率(1996年为67.86/10万)要比江苏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1].泰兴市又是乙肝的流行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指标阳性率分别为29.5%和68.1%[2].为探讨该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以及二者的联合作用与肝癌关系,我们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展了以全人群为基础的肝癌病例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130例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组)及同期收治的118例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HBV、HCV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探讨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HCV-RNA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HBV、HCV感染率[71.54%(93/130),19.23%(25/130)]均高于肝硬化组[59.32% (70/118),10.17%(12/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HBsAg、抗HBe、HBV-DNA、HCV-RNA阳性率均较肝硬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HCV-RNA阳性患者的调整OR值分别为12.064,6.801,危险性均较高.结论 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V-DNA和HCV-RNA的高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216例对照进行了肝炎史及转归与乙肝感染指标和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表明,乙肝感染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其 OR 值以 HBsAg伴抗-HBc 最高(OR=37.82),HBsAg 次之(OR=17.34),抗-HBc 的 OR 值较小(OR=2.15)。对肝炎史的分析结果表明,曾患肝炎为危险因素之一.曾患肝炎者中,转为慢肝或肝硬化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较痊愈者为大(OR=4.05)。若以研究人群有无慢肝或肝硬化史作为因素,则 OR 达10.6。在经向其它有意义因素调整后,乙肝感染各指标及肝炎史(包括转慢史)仍为有意义因素。结果表明,乙肝感染是一重要的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曾患肝炎(尤其转为慢性或肝硬化)则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江门市某货运船队船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年的随访调查,结果HBsAg4年阴转率为20.83%,平均每年阴转率5.21%,认为HBsAg高滴度和伴有HBeAg阳性是影响阴转的重要因素,易感者4年间新感染率为12.9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84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进行随访调查,于婴幼儿7、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184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3.80%(7/184)。分娩时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1.63%(5/43);而单阳性母亲感染率约为1.42%(2/141)。7月龄随访到125例要幼儿,24、36月龄随访到108例婴幼儿,仅2例出生于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仍持续阳性,其余在7月龄随访时均已阴转,HBV慢性感染率为28.57%。婴幼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为7.02%,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7月龄时抗-HBs阳性率达92%,24月龄降为72.04%。而婴幼儿抗-HBs产生与母亲双阳性无关,与其出生时HBsAg阳性呈显著相关。双阳性39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5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2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随访中未见婴幼儿出现HBsAg或HBeAg阳转。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免疫效果良好,母亲双阳性可能并不影响婴幼儿联合免疫后抗-HBs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阳县小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7年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进行的麻阳县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现况调查结果,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HBsAg阳性的小学生为病例,同性别、同自然村或街道和年龄上下相差不超过2岁的HBsAg阴性的小学生为对照。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资料的数据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肌注或点滴、拔牙、打预防针、一次性注射器具、一人一针一管、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接种、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等因素与小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12个因素作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后有6个因素:肌注或点滴、拔牙、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母亲文化程度、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一次性注射器具与小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注或点滴、拔牙和母亲患乙肝或HBV携带者是小学生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打预防针、一次性注射器具、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是小学生HBsAg阳性的保护因素,而其中的母亲文化程度、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一次性注射器具是主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人群在达到婚配年龄后罹患慢性乙肝、肝硬化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2013年1-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HBIS)的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并行ALT、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检测及肝胆B超检查。计算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阳性率,慢性乙肝及肝硬化的患病率,疫苗组及对照组人群按性别分层后, 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率的差异。结果 共获得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组(疫苗组)4 421人和对照组3 88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25.59±1.84)岁和(26.61±2.24)岁。疫苗组HBsAg、单独抗-HBs、抗-HBc、HBeAg、抗-HBe阳性率分别为2.38%、37.73%、3.78%、0.57%、2.15%,对照组分别为9.02%、29.41%、16.83%、2.73%、8.87%,两组间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疫苗组慢性乙肝活动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分别为0.45%和0.16%,对照组分别为1.29%和0.3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性别分层后,疫苗组男性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对照组,不管是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还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慢性HBV感染的保护作用可延长至婚配年龄后,而不同性别人群慢性乙肝与肝硬化现患保护作用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四川省绵阳市≥15岁人群HBsAg与HBsAb双阴分布情况,为制定成年人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绵阳市200 929名≥1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ELISA对血清中HBsAg、HBsAb进行检测,HBsAg、HBsAb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称双阴。结果 绵阳市≥15岁人群HBsAg阳性13 903人(7.0%),HBsAb阳性93 763人(46.6%),HBsAg与HBsAb双阴93 122人(46.3%);女性双阴率为47.1%(54 333/115 462),高于男性的45.4%(38 789/85 467);双阴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15~24岁人群双阴率最低,为42.9%(11 694/27 290),≥65岁人群双阴率最高,为50.3%(18 448 /36 702);农民的双阴率最高,为51.1%(60 910/119 138),医务人员双阴率最低,为24.1%(466/1 936);丧偶人群双阴率最高,为51.1%(4 512/8 823),未婚人群双阴率最低,为41.6%(11 482/27 595);有乙肝家族史人群双阴率为36.5%(837/2 291),无乙肝家族史人群双阴率为46.6%(91 001/195 402);汉族双阴率为46.3%(92 290/199 221),低于羌族的53.1%(473/891),高于其他民族的43.9%(359/817);农村地区人群双阴率为48.9%(55 828/114 174),高于城市人群的43.0%(37 294/86 755);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人群双阴率为47.3%(64 584/136 640),高于有接种史人群的43.7%(37 294/37 937)。各年龄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乙肝家族史与乙肝疫苗接种史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绵阳市≥15岁人群HBsAg与HBsAb双阴率较高,人群对HBV普遍易感,应及时制定与实施符合当地情况的成年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HBV感染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倪  王颖  潘洪洋 《中国医师杂志》2007,9(3):333-334,338
目的研究住院肝硬化病人的HBV感染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EIA、PCR方法。对158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年龄、性别、血清HBV标志物及HBVDNA定量、肝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7:1、HBsAg阳性79.7%、eAg阳性42.9%。DNA检测阳性率84.1%、其中eAg阳性组的血清DNA载量明显高于eAg阴性组。与DNA阴性组比较。DNA阳性组呈明显低龄(P〈0.01)、肝功检测ALT、TBIL、ALB明显高值(P〈0.05)。结论住院乙肝肝硬化以男性、HBsAg阳性、eAg阴性、DNA阳性的慢性感染者居多。HBV的活跃复制与肝脏的炎症及进展有关。抗病毒应为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包括肝硬化在内的任何阶段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6~2002年广州四城区中学生HBsAg携带情况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广州市城区中学生HBsAg携带情况 ,探讨在中学生中继续进行免疫干预的必要性 ,为制订乙肝免疫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城区中学生初一、高一新生进行乙肝表面标志物检测 ,对表面抗原阴性者进行免疫干预 ,比较 1 996~ 2 0 0 2年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及抗体阳性率。结果 :1 996年初次血检 392 89人 ,HBsAg阳性率 9 55 % ,HBsAg阳性率为 63 1 % ;至 2 0 0 2年HBsAg阳性率由 9 55 %降至 3 0 5 % ,抗体阳性率由 63 1 0 %升至 81 40 %。结论 :广州市城区中学生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抗体阳性率则呈曲折上升趋势 ,肯定了广州这几年在学生中预防乙肝的成绩 ,在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中进行乙肝免疫干预极为重要 ,它是计划免疫工作的一个延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乙型肝炎(乙肝)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经导管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乙肝后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其中行TACE和TASCE治疗各40例,检测其术后1天、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血清ALT、AST、TBil和白蛋白(ALB)指标,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检测其术后1月的肿瘤缩小率.结果 ALT分析:TACE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4周分别为(515.25±107.34)、(196.80±64.33)、(65.52±10.20) U/L,高于ASCE组的(117.51±21.47)、(82.13±28.31)、(58.38±8.34) U/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98,P<0.01;t=10.32,P<0.01;t=3.43,P<0.01);AST 分析:TACE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4周分别为(454.58±83.09)、(68.72±8.13)和(43.62±6.43) U/L,高于TASCE组的(123.51±19.32)、(48.68±6.57)和(39.54±5.12) U/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55,P<0.01;t=12.13,P< 0.01;t=3.14,P<0.01);TBil分析:TACE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4周分别为(51.97±6.23)、(35.74±4.56)和(20.04±3.81) μmol/L,高于TASCE组的(25.36±3.11)、(23.65±3.21)和(16.75±1.89) μ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17,P<0.01;t=13.73,P<0.01;t=4.89,P<0.01);ALB分析:TACE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4周分别为(33.54±3.56)、(30.74±3.12)和(32.78±4.11) g/L,低于TASCE组的(37.67±5.34)、(36.95±3.60)和(38.23±3.68) g/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06,P<0.01;t=-8.24,P<0.01;t=-6.25,P< 0.01).密实型碘油沉积形态肿瘤中,TACE组肿瘤缩小率(50.00%)低于TASCE组(86.3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96,P<0.05).结论 在乙肝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TASCE方式的疗效和护肝作用明显优于TACE方式.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单采浆献血员HCV及HDV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BsAg的127例阳性单采浆献血员及152例非献血员的血清学调查发现,抗-HCV检出率分别为41.7%(52/127)、2.6%(4/152),HDAg检出率分别为79%(10/127)、1.3%(2/152);病毒性肝炎的现患率分别为18.1%(23/127)、46%(7/15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BsAg阳性单采浆献血员中较高的HCV和HDV感染率以及肝炎的高现患率是因在单采浆还输血球过程中交叉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