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CSF)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42例病人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MGG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全部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老年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结论初诊时,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较多,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消失较快;一部分患者一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伴有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并持续性较长时间。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变化,为判断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转归、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制片收集脑脊液细胞,瑞-姬姆萨染色(MGG),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37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呈以下改变:细胞学形态以斑片状聚集分布的激活型单核细胞、单核吞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5.57±22.95%,类似于无反应性肉芽肿样改变。结论形似无反应性肉芽肿样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以及中性粒细胞特征性的比率,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27例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CSF)细胞学变化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27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所获脑脊液采用自然沉淀法收集细胞,经MGG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53份CSF标本有3份结果阴性(5.6%),余50份CSF细胞学均有异常。急性发病期CSF白细胞多以免疫活性细胞为主,其中转化型淋巴细胞出现率最高(83.33%),恢复期吞噬细胞出现率上升明显,达到65.38%。急性和恢复期均以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细胞反应占优势。结论 CSF细胞学可协助早期诊断老年结核性脑膜炎,并对病程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项目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结核性脑膜炎 (TBM)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TBM的诊断 ,除临床症状、体征外 ,脑脊液 (CSF)的实验室检测极其重要。现将近年来有关CSF检测项目在TBM诊断的进展综述如下。1 细胞学检查TBM的CSF细胞学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许多学者主张将其细胞学列为TBM的常规检查项目。TBM的CSF细胞学的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伴一定数量的免疫活性细胞 (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 )和单核吞噬细胞的混合细胞反应 ,亦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尽管持续抗结核治疗 ,C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迈格吉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 1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急性期均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9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以淋巴细胞为主.4例脑膜癌在脑脊液中找到了异形细胞.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脊液中检查到红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和疱疹病毒脑膜脑炎(HVME)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对经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确诊的28例TBM和27例HVME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动态观察。结果 TBM组脑脊液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HVME组(P 0. 01),而小淋巴细胞比例低于HVME组(P 0. 01)。HVME组有6例(22. 22%)患者查见红细胞和/或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有2例查见细胞内包涵体,而TBM组则均未查见。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发现,TBM组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的速度、小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的速度均较HVME组缓慢,且呈波动性。结论TBM和HVME的脑脊液细胞反应类型不同,TBM表现为混合型细胞反应,HVME则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HVME并发出血的机率显著高于TBM,而且常见细胞内包涵体。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做为病情观察、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特点在结核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粟秀初教授研制)细胞学方法,对72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早期嗜中性粒细胞增高,随后呈混合型细胞反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消失,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确切,有一定特异性,对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粟秀初教授研制)细胞学方法,对37例使用Bactec MGIT 960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有4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小于50×106/L。多数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呈混合型细胞反应,有33例(89.2%)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中性粒细胞,25例(67.6%)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浆细胞。但多数患者脑脊液(60%)以淋巴细胞为主,少量(1/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内均可以检测到浆细胞的存在。结论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型,少部分为中性粒细胞为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08—2016-08我院收治的280例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标准的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测量不同疾病脑脊液各类有核细胞的细胞直径、面积等,并对细胞大小特征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80份标本中,根据形态特征分类,63份为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性粒细胞反应;186份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也可见中性粒细胞;31份为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偶尔有中性粒细胞。3组脑病白细胞数、未激活单核细胞、未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组脑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且病毒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直径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且结核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在单核细胞面积与直径方面,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均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特征改变可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型沉淀室法对3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5份标本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主要特点为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反应(74%)。多数标本见到淋巴样细胞(76.4%)和浆细胞(63.6%)。经抗结核治疗后的恢复期则见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和免疫活性细胞上升。未经治疗者或不能治疗者嗜中性粒细胞不下降。提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转归以及疗效判断等有一定价值,同样也有助于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抗酸染色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纳入170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且改良抗酸染色呈阳性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抗酸染色阳性出现时间、脑脊液细胞学分型及抗结核药物对抗酸染色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首次抗酸染色阳性出现在发病1个月内(75.3%),其细胞学分型包括混杂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反应、正常细胞学,分别占15.5%、58.5%、19.5%、6.5%;2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首次抗酸染色阳性出现在发病1~2个月的病例,以上细胞学类型分别占13.1%、56.5%、21.7%及8.7%;1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首次抗酸染色阳性出现在发病2个月以上的病例,四种细胞学分别占26.7%、46.7%、20.0%、6.6%。各种细胞学类型出现时间中位数,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其抗酸染色阳性中位时间(据发病时间)21.5(12.3,37.8)d;未应用抗结核药物者抗酸染色阳性中位时间8.5(6.0,1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抗酸染色转阴中位数时间11(5.75,19.25)d;未应用抗结核药物者抗酸染色转阴中位数时间6(4.25,10.7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结论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首次阳性多发生于发病1个月内,其阳性时的细胞学类型与抗酸阳性时间无关,应用抗结核药物可能会推迟抗酸杆菌检出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的变化及其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南京脑科医院确诊的42例TBM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CSF各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二周CSF各指标大部分有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第2周CSF各指标较治疗后第1周虽有变化,但大部分无明显差异,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两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结论TBM治疗前后CSF各指标变化明显,对于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病期结核性脑膜炎多项诊断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结核性脑膜炎 (TBM)病人多项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进行分析 ,旨在评价早期诊 TBM的各种方法。方法 :对 96例临床诊断为 TBM的病人按不同病程分为早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组 ,并对三组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 ,脑脊液 (CSF)各项指标 ,影像学结果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早期和亚急性期病人 CSF压力明显高于慢性期病人。三组病人 CSF均可表现以嗜中性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和以淋巴样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 ,与其病程不相符合。急性和亚急性期病人意识障碍发生率高于慢性 ,而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人局灶症状、体征则多于早期。早期和亚急性期病人死亡率均高于慢性期。结论 :CSF生化指标和 WBC计数可反映病情轻重。影像学改变基本符合结核病的病理过程 ,有助于对病变部位、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早期病人死亡率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CSF细胞学有助于早期诊断 TBM,但需结合临床其它项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中进行细胞学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04—2019-04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0例(结核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0例(病毒组)为对象,均进行细胞学检测,比较2组细胞类型、血清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指数、血脑屏障损伤程度。结果 结核组C_(ALB)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S_(ALB)、C_(ALB)指数明显高于病毒组(P0.05);结核组小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均低于病毒组(P0.05),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高于病毒组脑膜炎患儿(P0.05),结核组与病毒组浆细胞、单核细胞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血脑屏障轻度损伤比重为16.67%,明显低于病毒组比重(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比重分别为40.00%、43.33%,均多于病毒组(30.00%、2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学检测能够帮助鉴别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为临床诊疗进行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6例,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6例。7例患者CSF检查示颅内压增高4例,降低1例;葡萄糖降低5例;氯降低5例;蛋白增高6例。CSF细胞数增高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例。MRI检查显示病灶多分布于环池、鞍上池,丘脑、基底节、额颞叶。经鞘内注射治疗后,5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脑结核瘤发生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的各个阶段,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及局灶性体征,需及时行MRI检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特征,并采用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11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结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恶心、咳嗽和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4例肺部有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均无恶性肿瘤细胞,脑脊液常规检查氯化物含量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白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群,脑脊液压力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经分析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1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脑脊液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脑膜炎87例临床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8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脑脊液(CSF)变化、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多以头疼、发热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87例患者头颅CT或MRI资料,其中38例检查有异常发现。87例患者中4例院内死亡,6例转外院。83例患者中,60例随访到,失访率27.7%。随访时间从1到4年,平均2 0.18年,10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死亡,42例临床治愈。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进行动态观察,反复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非常重要,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淋巴样细胞检出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使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对结核性脑膜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用侯氏法收集脑脊液细胞,对78例结核性脑膜炎与85例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结果经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脊液中淋巴样细胞和浆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5%和62%,而毒性脑膜炎则为73%和49%、隐球菌性脑膜炎为50%和33%、寄生虫性脑膜炎为56%和31%、化脓性脑膜炎为25%和13%,均明显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结论:脑脊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CSF)特点。方法 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西京医院诊断治疗的123例TBM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TBM患者被分成TBM确诊组与TBM很可能(可能)组,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TBM确诊组与TBM很可能(可能)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体征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CSF细胞学结果显示,TBM确诊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平均中位数(四分位距)明显高于很可能(可能)组患者(P<0.05)。CSF生化结果显示:TBM确诊组患者CSF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很可能(可能)组(P<0.01)。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M临床表现复杂,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CSF参数可助于早期诊断、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并导致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其表现及演变特点,以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对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采集新鲜脑脊液以细胞玻片离心法制片,经迈格姬染色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所有入组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平均(310.19±156.26)×106/L,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淋巴细胞比例为(66.56±14.08)%,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37),但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与化脓性脑膜炎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P=0.000,0.020)和浆细胞(P=0.001,0.004)比例升高,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组浆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P=0.001)。结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为:早期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快,逐渐转化为淋巴细胞反应,伴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并持续较长时间;无效者则长期呈混合细胞反应。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