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宁伟  靳茜茜  刘琳 《全科护理》2020,18(12):1523-152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20例,出院后给予6个月随访,最终302例完成随访研究,使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分为服药依从性良好组、依从性差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情况。[结果]302例病人中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良好者206例,依从性差者96例。服药依从性良好的病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为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疾病、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医疗保险付费、定期复诊的比例明显高于服药依从性差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患心脏疾病、患糖尿病、患高血压、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是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院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偏低,应针对病人受教育程度、合并症、费用支付方式和复诊情况进行干预,提升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非心源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73%,高于对照组的70.4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15.72±1.76) mPa·s、血小板聚集率(52.76±4.20)%、血浆黏度(1.55±0.30) mPa·s、NIHSS评分(6.71±1.06)分、复发率2.27%均比对照组(20.65±2.14) mPa·s、(63.39±5.13)%、(2.14±0.41) mPa·s、(17.20±1.53)分、18.18%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CIS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药物抵抗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方法:51例PCI术后规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发生皮肤异常改变者,检测其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据RPA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氯吡格雷抵抗(CR)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AR+CR)组,AR组加服阿司匹林50 mg,CR组加服氯吡格雷75 mg,AR+CR组将氯吡格雷换成普拉格雷60 mg负荷量后每日服10 mg。观察一周后RPA变化和皮肤异常改变情况。结果:46例存在抗血小板药抵抗,占90.1%。调整药物后,AR组抵抗无改善,CR、AR+CR组抵抗改善。皮肤异常改变恢复既往状态。结论: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可发生抗血小板药抵抗,加大氯吡格雷剂量或换用普拉格雷可改善抵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缺血性疾病方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越发广泛,但由此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中两者的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在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将235例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观察3组患者卒中复发率及出血性并发症的概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观察1年,阿司匹林组卒中复发率为15.0%,出血率为2.5%;氯吡格雷组复发率为4.0%,出血率为0;华法林组卒中复发率3.8%,出血率3.8%。结论华法林、氯吡格雷对于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14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个月,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健康志愿者电阻法检测结果的分布范围为ADP 6~13 Ω;AA 5~14 Ω;胶原10~18 Ω.10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2 h后,以ADP为诱导剂,电阻法测定其中8例结果为O Ω,其他2例分别为3和7 Ω:光学法测定结果分布为31%~74%之间.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121位ACS患者,治疗1周后的电阻法测定结果分布为,ADP1~10.9 Ω;AA O Ω;胶原5~18.8 Ω.治疗6个月后电阻法测定结果的分布为,ADP 0~7 Ω;AA O Ω;胶原3~16 Ω.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以ADP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Fbg、T-chol和LDL水平具有相关性;与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胶原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具有相关性,与Fbg、LDL、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AA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所有参数没有相关性.结论: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用于评价血小板对药物反应性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391例联用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双抗组)为研究对象,以502例单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单抗组)为对照,回顾性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9.0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抗组(7.1%vs.3.4%,P<0.0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年龄≥65岁、服药时间≥3月、既往有消化道病史是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5,95% CI0.226~0.762,P=0.003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明显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患者高龄、长时间服药、既往消化道病史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促进因素,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4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小板抑制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Hcy水平均有所降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Hcy水平,增强抗血小板效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光学比浊法(LTA)在监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中的相关性;观察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并接受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77例;回顾分析其TEG测定的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后MPV,以及其中99例患者LTA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ARA诱导的LTA血小板聚集率与TEG血小板抑制率无相关性(P均0.05)。氯吡格雷低反应性LTA和TEG检出率分别为30.3%和45.5%,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检出率分别为19.2%和31.3%,低反应性检出率LTA低于TEG法(P0.05)。177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敏感组、阿司匹林低反应性组和敏感组服药后MPV均较服药前降低(P均0.01);服药前及服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组MPV均低于敏感组(P均0.05);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低反应组服药后PLT高于服药前(P均0.05)。结论 TEG和LTA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差,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检出率均较高,值得临床医生注意;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MPV降低;服药后PLT上升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低反应性;MPV偏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发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8,23(4):229-231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抗血栓治疗已不仅仅是控制凝血酶的生成及其活性,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周建岭  马亭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0):1647-1647,165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物、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对照组抗血小板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2月,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对防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维生素D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90例,用药1~2周期间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25-羟维生素D[25(OH)D]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查,按照25(OH)D四分位数分为:Q1组(≤7.18μg/L)50例,Q2组(>7.18~≤9.39μg/L)50例,Q3组(>9.39~≤13.74μg/L)50例,Q4组(>13.74μg/L)40例。为了评估骨化三醇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健康组(15名)和氯吡格雷抵抗组(15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均用骨化三醇(10 nmol/L)和生理盐水分别处理(37°C预处理5 min),比较两种处理方式下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差异。结果维生素D四分位数各组间(升次)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49.36±23.34)%,(48.80±20.90)%,(37.02±18.24)%,(36.02±14.46)%,F=3.426,P=0.018)、氯吡格雷抵抗/敏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20,24/26,15/35,10/30,χ^2=15.119,P=0.002),且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升高,二者均呈依次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抑制因素(Q4与Q1,OR=0.699,95%CI 0.582~0.838,P<0.001;Q3与Q1,OR=0.848,95%CI 0.755~0.953,P=0.006)。在体外实验中,与生理盐水比较,骨化三醇预处理后,健康组与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69.8±12.7)%与(58.6±11.5)%,t=12.13,P<0.001;抵抗组:(65.5±8.3)%与(56.3±7.6)%,t=11.48,P<0.001]。结论维生素D降低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的高残留血小板反应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D是否会改善氯吡格雷疗效。  相似文献   

15.
溶血磷脂酸(LPA)是在脑血栓形成初期,由于血小板被活化所产生释放的代谢中间产物和标记物,LPA产生后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所以LPA在血栓形成早期的连锁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LPA是脑损伤的早期标志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16.
17.
抗血小板药物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最主要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唯一参与这两个病理生理过程的细胞。而血小板抑制剂能够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降低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该文对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生是由于突然发作的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导致血液、氧及糖的供给受到限制或阻断,使得该部位甚至周围的脑组织崩解破坏。该病是血管性痴呆、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健脾补肾活血方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腺苷二磷酸(ADP)、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健脾补肾活血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使用健脾补肾活血方联合氯吡格雷氯治疗,C组采用健脾补肾活血方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并记录3组临床疗效,治疗后ADP及AA抑制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Lovet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Sheikh控制量表(SC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A组、B组(70.00%、73.33%),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C组ADP抑制率为(61.97±22.18)%,高于B组[(52.86±13.77)%],C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