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发生药物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合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4例,用药1周后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分析其抗血小板抵抗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单用阿司匹林组发生药物抵抗12例(30.0%),双抗治疗组发生阿司匹林抵抗15例(9.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用氯吡格雷组发生药物抵抗6例(50%),双抗治疗组氯吡格雷发生抵抗48例(29.6%),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时发生抵抗7例(4.3%);双抗治疗组中泰嘉抵抗14例(34.1%)、波立维抵抗34例(28.1%),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双抗治疗组中氯吡格雷敏感组和氯吡格雷抵抗组吸烟、男女例数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比氯吡格雷发生药物抵抗率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增加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作用,泰嘉和波立维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吸烟、男性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较女性、不吸烟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概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药物抵抗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方法:51例PCI术后规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发生皮肤异常改变者,检测其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据RPA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氯吡格雷抵抗(CR)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AR+CR)组,AR组加服阿司匹林50 mg,CR组加服氯吡格雷75 mg,AR+CR组将氯吡格雷换成普拉格雷60 mg负荷量后每日服10 mg。观察一周后RPA变化和皮肤异常改变情况。结果:46例存在抗血小板药抵抗,占90.1%。调整药物后,AR组抵抗无改善,CR、AR+CR组抵抗改善。皮肤异常改变恢复既往状态。结论: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可发生抗血小板药抵抗,加大氯吡格雷剂量或换用普拉格雷可改善抵抗。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197-3199
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的67例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可以阻断其它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吸烟对冠心病心绞痛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二联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冠心病心绞痛PCI术后患者493例,均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达7d以上,根据病史分为吸烟组241例和非吸烟组252例,入选时所有患者均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后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口服,并于服用氯吡格雷75mg/d3d后再次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在性别、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总发生率为19.1%;吸烟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组(25.5%vs14.3%,P=0.027),年龄(OR=3.79,95%CI:1.77~8.12)和吸烟(OR=1.98,95%CI:1.18~4.43)是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19.5%,吸烟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低于非吸烟组(13.2%vs24.3%,P=0.03),吸烟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保护因素(OR=0.22,95%CI:0.09~0.54)。结论吸烟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但增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探究其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别、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在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重度抵抗型患者在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下较敏感型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P<0.05);阿司匹林中/重度抵抗型合并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型患者比阿司匹林敏感型和(或)氯吡格雷快代谢型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性脑梗死(P<0.05);不同氯吡格雷药物相关基因表型复发性脑梗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脑梗死时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基因型检测十分重要,需要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提高脑梗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组各4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和临床疗效,并随访半年,记录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率、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ADL评分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的70.00%、75.00%(P0.05);在随访过程中显示,3组出血、死亡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为5.00%、2.50%,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25.00%(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预后,临床用药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与氯吡格雷吸收和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变异,使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反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增加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确定相关基因变异对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有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即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维生素D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190例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用药后7~10 d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血浆P选择素和维生素D。根据MPAR将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和敏感组。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率为1.2%,氯吡格雷抵抗率24.7%(抵抗组47例,敏感组143例)。抵抗组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t=-5.232, P 0.001)、高血压患病率(χ~2=4.878, P 0.05)均高于敏感组,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于敏感组(t=3.052, P 0.01),两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t=-0.684, 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5.538, 95%CI:1.204~25.470, P 0.05)、血小板CD62P活化百分率(OR=1.082,95%CI:1.041~1.092, P 0.05)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而维生素D (OR=0.848, 95%CI:0.755~0.953,P 0.01)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提高氯吡格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史旭波  陈楠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9,24(4):277-280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很早人们就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Gurbel等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个体对氯吡格雷治疗也同样存在反应的变异性并提出了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本研究介绍了目前不同临床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反应的变异性及抵抗的证据,讨论了监测血小板功能潜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9例老年(年龄≥60岁)ACS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d,5d以后采血,通过TEG方法测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氯吡格雷抵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2%(34例),有10.1%(11例)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应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氯吡格雷抵抗组中无吸烟史的患者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此外还观察到女性(P=0.052)患者有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趋势。【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31.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这一现象不受年龄、合并疾病、服用药物等影响,而阿司匹林抵抗或从未吸烟的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9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1例应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另外48例患者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观察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3±5.6)分和(5.3±4.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1±5.7)分和(7.9±3.7)分,两组治疗后NDS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致残程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4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小板抑制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Hcy水平均有所降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Hcy水平,增强抗血小板效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杨帆  赖沙毅 《新医学》2005,36(11):666-667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笔者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发生率及可能发生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和解决方法,为临床识别和预防氯吡格雷抵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赖沙毅 《新医学》2005,36(11):666-667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笔者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发生率及可能发生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和解决方法,为临床识别和预防氯吡格雷抵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抵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随访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卒中发生率).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平均年龄为(56±8)岁;女14例,平均年龄(58±7)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对照组为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结果: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氯吡格雷后均可显著降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酰酐诱导的血小板率(P<0.01);随访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情况显示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144±21vs96±17,P<0.01),急性心肌梗死(20%vs5%,P<0.01)和卒中的发生率(25%vs5%,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防止血栓形成.进而减少伴有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维生素D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90例,用药1~2周期间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25-羟维生素D[25(OH)D]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查,按照25(OH)D四分位数分为:Q1组(≤7.18μg/L)50例,Q2组(>7.18~≤9.39μg/L)50例,Q3组(>9.39~≤13.74μg/L)50例,Q4组(>13.74μg/L)40例。为了评估骨化三醇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健康组(15名)和氯吡格雷抵抗组(15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均用骨化三醇(10 nmol/L)和生理盐水分别处理(37°C预处理5 min),比较两种处理方式下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差异。结果维生素D四分位数各组间(升次)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49.36±23.34)%,(48.80±20.90)%,(37.02±18.24)%,(36.02±14.46)%,F=3.426,P=0.018)、氯吡格雷抵抗/敏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20,24/26,15/35,10/30,χ^2=15.119,P=0.002),且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升高,二者均呈依次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抑制因素(Q4与Q1,OR=0.699,95%CI 0.582~0.838,P<0.001;Q3与Q1,OR=0.848,95%CI 0.755~0.953,P=0.006)。在体外实验中,与生理盐水比较,骨化三醇预处理后,健康组与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69.8±12.7)%与(58.6±11.5)%,t=12.13,P<0.001;抵抗组:(65.5±8.3)%与(56.3±7.6)%,t=11.48,P<0.001]。结论维生素D降低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的高残留血小板反应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D是否会改善氯吡格雷疗效。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接受上述治疗的部分患者血小板的抑制率较低,即氯吡格雷抵抗,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而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复杂,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其明显相关,对高危人群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利于识别氯吡格雷抵抗,并及时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更换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86-1487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PCI治疗,在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根据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敏感组。观察两组术后24h及30d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统计得知共46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治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42.59%(46/108);PCI术后24h及30d,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敏感组;并且氯吡格雷抵抗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45.65%(21/46),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4.52%(9/62),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一定程度提高了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