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女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分别为孕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以突发头痛、子痫、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觉障碍为特点,CT及MRI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呈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无强化。行快速降压、脱水、调整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使用、抗惊厥及支持治疗,症状1周左右消失,SLE遗留视力模糊。随访MRI显示病灶消失,SLE枕叶见片状梗死灶。  相似文献   

2.
蔡磊  马淑辉  闵剑青 《吉林医学》2012,33(24):5269-527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癫7例,高血压脑病2例。9例均行CT、MR检查。结果: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及双侧顶叶8例,枕叶5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3例。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9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3-28 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1例,左侧额顶叶1例,双侧顶叶后部2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2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2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 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杨新官  邱维加  丁可  刘光俊  戴文海 《重庆医学》2012,41(23):2361-2363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FLAIR、DWI序列,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3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 3例患者CT示两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两侧基本对称,其中1例累及额叶白质。7例MRI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其中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FLAIR显示4例灰质受累,大部分D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高信号或等信号,1例局部病灶ADC图呈低信号。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8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7例1~4周后复查MRI脑白质病灶恢复正常。1例1周后复查CT额顶叶病灶低密度影消失。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I检查,18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结果 PRES累及双侧顶枕叶(27例)、基底节区(6例)、额叶(7例)、小脑半球(1例),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脑白质内,7例患者皮质亦受累。CT呈稍低密度影;MRI扫描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序列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略高信号。随访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变小、数目逐渐减少。结论 P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MRI 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较佳。CT、MRI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PRE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11-1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及DWI检查,其中2例患者行MR增强检查。结果 MR及CT显示双侧顶枕叶9例、基底节区3例、额颞叶2例、小脑2例、丘脑1例、胼胝体1例及脑干1例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或低密度影,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内。MR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2例增强后病变未见强化,12例患者高b值DWI均呈等信号,相应ADC图呈高信号。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复查MRI,病灶逐渐缩小、消失,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DWI能明确PRES早期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DWI并结合常规MR对PRE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患者治疗后影像学评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累及双侧顶枕叶及小脑白质和额叶,皮质亦见受累.病灶在CT上表现为等-低密度,常规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DWI低信号和ADC图高信号的典型改变.磁显葡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治疗后,其中3例复查头颅MRI或CT均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CT和MRI影像及临床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6例患者的脑部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或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并做文献复习.结果 6例病人头颅影像资料都有不同程度的颅内CT低密度阴影,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结论 CT或MR检查可早期发现PRES,治疗后绝大部分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可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吴燕芳  林禾  高飞 《疑难病杂志》2012,11(9):699-700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分析SLE合并PRES患者3例并系统地回顾国内文献报道9例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 12例SLE合并PRES患者,发病前使用糖皮质激素10例,环磷酰胺3例,出现高血压11例,头痛10例,癫痫发作10例,意识障碍9例,视觉障碍8例,CT及磁共振成像(MR)显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枕叶、顶叶、额叶、颞叶。降压和及时处理诱因症状可缓解。结论 PRES是一种临床一影像综合征,发病常与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突发高血压等相关,SLE合并PRES若能及时诊断、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病变可逆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谭莉平  黄迪开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12,34(8):1026-1028
目的 探讨孕产妇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MR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孕产妇PRES患者的CT、MRI及临床资料,分析PRES影像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以脑白质为主的多发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多呈左右对称分布,其中病灶位于顶枕叶8例,顶枕叶并基底节3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区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8例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其中3例行MRA检查),病灶位于顶枕叶3例,顶枕叶并基底节2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顶枕叶并小脑半球、脑干1例,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皮质下或白质区对称的异常信号,在T1WI上有的病灶显示为等信号,有的病灶显示为稍低信号,在FLAIR及T2WI上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MRA表现正常.结论 PRES的CT及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范围上明显优于CT,根据DWI及ADC图的表现可预测预后情况,MRI扫描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PRES)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MRI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 MRI显示PRES以顶枕叶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部分累及皮层,颞叶后部、额叶也可同时受累。结论 PRES的MRI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I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7例MRI病灶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顶枕叶,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MRI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5例子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20例有治疗后复查的影像资料,15例有治疗过程中的MRI检查资料。结果 26例CT表现为顶和(或)枕叶片状低密度,且具有可逆性;15例MR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另7例合并脑出血。结论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较具有特征性,但需要与其他脑内片状水肿影像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并发可逆性后部自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并发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RPLS占同期发生的64例子痫患者的48%。31例均有高血压、头痛、视力障碍,血压最高210/140mmHg(1mm Hg=0.133kPa),24例子痫发作;19例恶心、呕吐;13例在子痫发作后持续烦躁;影像学检查示以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特别是枕叶,CT检查示枕顶叶低密度影,MRI检查示枕顶叶长T1、长12信号。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易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血压过高、头痛、视力障碍、子痫反复发作是RPLS的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Cortical blindness is defined as visual failure with preserved pupillary reflexes in structurally intact eyes due to bilateral lesions affecting occipital cortex. Bilateral oedema and infarction of the posterior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territory, trauma, glioma and meningioma of the occipital cortex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ortical blindness.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 refers to the reversible subtype of cortical blindness an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immunosuppression, puerperium with or without eclampsia. Here, 3 cases of PRE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visual recovery following treatment in 6-month follow-up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6.
傅可  余翔  周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298-1299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观察。共分析1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病因多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7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原发性高血压3例,肾功能不全3例。主要临床表现视觉障碍、头痛、精神异常和癫痫发作。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予以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结论:RPLS的病程具有可逆性,脑后部白质损害是其主要特征,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的MRI表现与其发病时血压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关系,进一步研究PRES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PRES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评价患者脑水肿部位及程度,并分析脑水肿程度与发病时血压水平、血清LDH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MRI显示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DWI呈低或稍高信号,ADC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不同血压组之间脑水肿累及部位、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脑水肿程度评分与患者发病时SBP、DBP、MAP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LDH水平与脑水肿程度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42,P=0.028)。结论: PRES的典型MRI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但也有多种不典型表现;MRI表现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