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注射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重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侧脑室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死亡率、血肿清除时间、脑积水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外引流+尿激酶脑室注射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室出血能有效改善近期与远期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潘世群 《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2):751-752
高血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全脑室铸型,病情十分危重,病死率高。过去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采取合理的外科手术治疗可挽救一部分危重病人的生命。1998年3月-2003年3月我院共收治脑室出  相似文献   

3.
贺广明  胡超  茆康成  王庆忠 《吉林医学》2013,(32):6781-6782
目的:探讨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21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结果:18例存活,其中恢复良好3例,轻残6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结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是一种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脑室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侧脑室前后角与双侧前角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院共收治脑室出血 43例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侧脑室前后角外引流及双侧脑室前角外引流治疗 ,观察发现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现对其作回顾性总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 CT检查 ,出血量 30~90 ml。治疗组 2 0例采用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外引流 ,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11~ 72岁。单纯脑室出血 6例 ,其它部位出血破入侧脑室 14例。出血原因 :高血压脑出血 10例 ,脑血管畸形出血 6例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2例 ,外伤性出血 2例。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16例 ,其中浅昏迷 9例 ,中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联合Ommaya囊治疗脑室出血伴铸型的相关问题。方法:对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术后尿激酶灌注进行纤溶治疗以及多次Ommaya囊穿刺外引流。结果:本组恢复良好24例,中残18例,重残5例,死亡5例。结论:早期侧脑室外引流联合Ommaya囊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引流,根据病情选择性行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并辅以灌注尿激酶的方法对46例脑室铸型出血病人进行治疗.结果:存活28例,死亡18例.存活病例术后6个月生活能力采用ADL分级法评价:Ⅰ级4例,Ⅱ级14例,Ⅲ级8例,Ⅳ级2例.结论:侧脑室、血肿腔及腰大池穿剌置管持续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洗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2年7月-2004年7月,收治18例脑室积血铸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注入尿激酶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人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1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采用枕入法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引流治疗脑室系统内出血和积血共28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24~71岁,按国家1992年提出的分级标准,对28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进行分级为:I~IV级(I级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脑室系统铸型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6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净化治疗。结果:11例存活,5例死亡。10例6个月后随访结果,4例恢复良好,4例轻瘫,2例重瘫。结论:这种综合疗法操作容易,尤其适合于全脑室铸形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马先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23-123
目的对利用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技术对患有脑室出血铸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40例患有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利用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技术对患有脑室出血铸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微创引流治疗脑室铸型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引流,根据病情选择性行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并辅以灌注尿激酶的方法对46例脑室铸型出血病人进行治疗。结果:存活28例,死亡18例。存活病例术后6个月生活能力采用ADL分级法评价:Ⅰ级4例,Ⅱ级14例,Ⅲ级8例、Ⅳ级2例。结论:侧脑室、血肿腔及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洗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腰穿逆行冲洗治疗高血压性全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0例高血压性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例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加腰穿逆行冲洗,对照组10例单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观察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5.20±2.16)dvs(7.80±2.22)d,P〈0.05〕。治疗4周后按《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实验组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21.60±12.18)vs(32.20±10.42)分,P〈0.05〕。实验组恢复良好3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2例。结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穿逆行冲洗,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性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预后,是治疗高血压性全脑室铸型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血压脑室出血(包括原发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评价的分析.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室出血病例采用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治疗.结果:30天内死亡8例,1~3个月内因其他并发症死亡4例,3个月存活77例,病死率13.5%,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存活77例,ADL Ⅰ级14例,ADLⅡ级24例,ADLⅢ级34例,ADLⅣ级4例,ADI V级1例.结论: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疗法简单,救治及时迅速,疗效确切,病死率及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侧脑室并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23例为观察组,行侧脑室加腰大池外引流;单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23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用尿激酶溶解血块引流,术后随访1~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脑室系统铸型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及腰穿释放脑脊液.结果 21例中18例治愈好转,3例死亡.18例随访6~15个月,13例恢复良好,3例轻瘫,2例重瘫.结论 双侧侧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洗疗法治疗脑室内铸型出血操作容易,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室及腰大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脑室及腰大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26例.结果 26例患者存活24例,死亡2例.出院时GOS评分:优良5例,轻残16例,重残3例,死亡2例.颅内感染1例,脑额叶穿刺伤2例,存活患者无脑积水发生.结论 脑室及腰大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疗效满意,可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运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侧脑室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共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室铸型出血发病率低,但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因累及全脑室系统,造成急性脑脊液(csf)循环障碍,所以临床表现重,预后差。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方法死亡率达75-100%。我科自1998-2003年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全脑室铸型出血1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对脑室出血患者给予侧脑室外引流的手术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逐渐清除血肿。结果:本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血肿基本清除率均有较大优势。结论:侧脑室外引流兼尿激酶灌注法是降低脑室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