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中明  杨保申 《中原医刊》2006,33(19):59-60
目的总结包皮环扎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包茎及包皮过长者行包皮环扎术。手术中将结扎环放于龟头与包皮之间,弹性结扎线结扎,多余包皮干性坏死脱落。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7m in,出血0~1m l,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包皮环扎术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疗效。方法对185例诊断为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行包皮环扎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5例患者中,4例出血,2例系带撕裂,1例因包皮厚、韧性强而转行包皮环切术,1例切口感染,1例结扎环嵌顿,其余患者无出血及感染,术后3月随访,切口平整,外形美观。结论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朱明  朱晨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105-2106
目的:观察包皮环扎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疗效。方法用一次性包皮环扎专用器械对201例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进行包皮环扎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脱环时间、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4min-6min;主要并发症术后感染15例(7.5%),水肿30例(15%),脱环延迟40例(20%);平均脱环时间2周左右。术后均伤口整齐,外形美观。结论应用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外形美观。  相似文献   

5.
金花  金福子  朴金顺 《吉林医学》2008,29(4):328-328
包皮过长、包茎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疾病。我科从2004年10月-2007年4月采用包皮环扎法治疗309例包皮过长、包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包皮环切术和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348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包皮环切术,观察组应用包皮环扎术,进行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外观良好率比对照组高,术后愈合时间比对照组长(均P<0.05).结论:在小儿包茎和包皮过长手术中应用包皮环扎法能够降低并发症,减小手术时间,提升创缘美观度.  相似文献   

7.
包皮过长易引起包皮积垢、诱发包皮龟头炎和尿道感染,故包皮切除术是泌尿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门诊采用包皮套环结扎术(简称包皮环扎术)治疗成人包皮过长者5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潘新荣 《吉林医学》2010,31(20):3305-3305
对280例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行包皮环扎术治疗,术后边缘整齐柔软、外观满意。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做好家庭护理宣教,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提高手术满意度。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包茎、包皮过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手术已是门诊最大数量的手术之一。在众多治疗包茎、包皮手术方法中包皮环扎术由于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现将我科280例包皮环扎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手术配合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梁露文 《吉林医学》2014,(15):100-3297
目的:观察分析包皮环扎术与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小儿包茎、包皮过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扎术在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包皮环扎术在包茎及包皮过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皮环扎术是近几年来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新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1月,共用该法治疗病人15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包皮过长和包茎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5~13岁中5%以上[1],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办法是外科手术治疗,由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术中出血多,术后出血、血肿、水肿、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更新,传统术逐渐发展为一项改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包皮环扎术的手术适应症及其效果。方法 对150例小儿包皮过长者行包皮环扎术。结果 3例塑料环与结扎线远端坏死组织延时脱落。2例术后创缘出现少量渗血。145例收到满意疗效。结论 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简单。并发症少。对包茎包皮过短者不适宜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儿包茎和包皮过长分别采用包皮环扎法与包皮环切术的疗效。方法174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包皮环扎组85例与包皮环切组89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外观情况。结果包皮环扎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包皮环切组,外观良好率高于包皮环切组,术后愈合时间长于包皮环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包皮环扎法治疗小儿包茎和包皮过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创缘整齐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包皮过长患者采用包皮环自我施行包皮环扎术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5月~2007年1月,笔者共指导3例包皮过长患者采用包皮环及橡皮筋自己在家施行包皮环扎术。结果3例环扎时间:3min、5min、8min。环扎过程中,无剧痛,无出血,患者无紧张。12~24h后橡皮筋远侧包皮苍白或发紫、发黑,无痛觉,沿内环远侧剪除坏死包皮,便于排尿。4~8d剪断橡皮筋,取出内环。10~15d塑料内环与橡皮筋压扎的环带状结,痂创面愈合,内外板相连。4wk后可有性生活。3mo后压扎处愈合平整,两侧对称,无掐痛,无硬结。结论患者采用包皮环可以安全地对自己的过长包皮施行环扎术。  相似文献   

15.
包皮龟头炎大都是发生于未行包皮环切术的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其炎症可引进尿路刺激征、龟头瘙痒及阴茎肿痛,如反复发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尿道外口狭窄及成年人阴茎癌.儿童因卫生观念差及包茎,不能配合清洗包皮内板及龟头,易导致包皮龟头炎.既往常规采用包皮扩张分离术或行包皮环切术,但患儿行包皮扩张分离术后因疼痛仍不能配合清洗及不能主动手法翻转包皮,故仍然容易复发;包皮环切术因术后并发症多及常因术后须换药及拆线引起的疼痛而使患儿及家属不易接受.我科采用包皮环扎术治疗有症状及并发症的儿童包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225例。术中先于保留冠状沟宽度的包皮内板作一个环形切口,按阴茎勃起长度确定保留外板位置,分四象限法切除多余包皮,保留完整的包皮系带,不保留阴茎浅筋膜。结果225例术中出血少,切口整齐,术后伤口水肿轻微,无继发性出血及感染,均一期愈合,阴茎外形美观。结论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对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2004年8月,本科采用上海宏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环扎去除包皮专用器械,以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茎100例,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包皮环扎术与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行包皮环扎术的139例患儿,其中116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 25个月),与行包皮环切术的124例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采用包皮环扎术的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出血、血肿、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包皮环切术,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茎手术操作、护理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适合于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包皮除去环用于成人包茎包皮过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360例包皮过长,包茎患者行包皮套扎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包皮套扎术平均手术时间7min,术后出现轻度水肿,无血肿,无缝线,痛苦小。结论包皮除去环治疗成人包皮过长度包茎疗效满意,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包皮环扎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1月间来本院门诊就诊的包皮过长患者148例,其中行传统包皮环切术77例,行包皮环扎术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传统包皮环切术需在神经根阻滞麻醉下由2位术者配合完成,而包皮环扎术不需麻醉,且由1位术者就可顺利完成。环扎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环切组(P〈0.001),术后外观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环切组(P〈0.001),平均包皮水肿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环切组(P〈0.001);但是环扎组的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传统环切组(P=0.001),伤口愈合时间显著长于传统环切组(P〈0.001)。结论包皮环扎术操作简单,技术稳定,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