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n low back pain)的疗效.方法:择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0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结果:肢术后VAS评分显著下降.结论: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盘源性下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发散式冲击波(RSWT)治疗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3例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配合适当的卧床休息和躯干核心稳定肌功能锻炼,比较治疗1w、2w及治疗结束后1月、3月随访时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w、2w、1月、3月不同时段所观察记录VAS疼痛分值及Oswestry功能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发散式冲击波可有效缓解下腰背部疼痛并能改善腰部功能,其近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并行进一步前瞻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3.
最近的研究表明,腰椎间盘是下腰痛的主要疼痛起源部位,交感神经在下腰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概述了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的分布、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传导通路和引起下腰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盘源性下腰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与盘源性下腰痛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5~2008年27例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据Nakai标准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7例患者总有效率达85.2%。结论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下腰痛,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间盘源性腰痛系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腰痛,其诊断方法正在改进,但治疗仍较困难。以前主要以髓核摘除、间盘置换等治疗为主,但创伤大,而且有较多的合并症。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采用美国杰西公司生产的射频消融气化系统治疗间盘源性腰痛2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1年后随访资料的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2006年间我院通过MRI及椎间盘复制腰痛试验诊断为间盘源性下腰痛、经过正规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采用射频消融微创治疗的患者术后1年随访。通过患者手术后7 d内与1年后症状改善率和主观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射频消融微创治疗对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术后7 d内症状改善率为97.4%,术后1年症状改善率为70.2%,术后7 d内与术后1年患者症状改善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射频消融微创方法治疗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后短期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1年后治疗效果会降低。  相似文献   

8.
黄雷  李军汉 《颈腰痛杂志》2011,32(3):237-23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椎间盘退变、终板损伤刺激椎间盘内痛觉感受器所引起的下腰部疼痛,不伴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无神经根受压或脊髓运动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临床上有别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其它原因引起的腰痛,  相似文献   

9.
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3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盘源性腰痛、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采用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对患者术后第7天与6个月后的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评分(ODI)和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7天的优良率为87%(20/23);VAS由术前(7.6±0.7)分降至(3.1±0.9)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71.4±16.2)%降至(31.2±15.2)%(P<0.01);美施康定和曲马多的使用量分别由术前(35.0±10.3)mg和(300.0±19.6)mg降至(5.0±1.1)mg和(50.0±14.7)mg(P<0.05).6个月后的优良率为78.2%(18/23);VAS和ODI评分分别为(3.3±1.0)分和(35.6±16.9)%,明显低于术前(P<0.01).本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有效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激光气化联合低浓度臭氧盘内注射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6月-2008年4月诊为盘源性腰痛的患者45例,采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气化联合低浓度臭氧盘内注射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术后三月随访,优效22例(48.89%),良效20例(44.44%),可2例(4.44%),1例(2.22%)无效者.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激光气化联合低浓度臭氧盘内注射治疗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效果,为其精准定位和优化组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NLBP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65岁,体重≤80 kg,BMI 21~28 kg/m2.将患者随机...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血清前列腺素E2(PGE2)代谢产物6-keto-PGE1α与退变椎间盘渗透性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PGE2作为反映盘源性腰痛的特异性炎症指标的可能性。方法①收集20例盘源性腰痛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标本前列腺素E2水平。②采用同期健康献向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前)53.8470±13.763pg/ml,B组(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后)46.1025+5.516pg/ml,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A、B两组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t=2.875,经双尾检验P〈0.05,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前列腺素E2与盘源性腰痛炎症机制密切相关。②监测血清6-keto-PGE1α能很好的反映出椎间盘内的渗透性变化和盘内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4.
腰椎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宝淦 《颈腰痛杂志》2006,27(6):498-500
腰椎融合术对一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融合技术的选择主要基于解剖因素。椎体间融合有很高的融合率。椎间盘置换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对地氟醚麻醉期间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地氟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与地氟醚联合醉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地氟醚组以挥罐设定浓度(FD)2%开始,并以每间隔30s递增1%的方法吸入地氟醚-氧,直至达到满足手术要求的浓度并维持麻醉;联合麻醉组在全麻诱导前于T9-10或T10-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用利多卡因维持硬膜外阻滞,其余步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但是关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否存在、如何诊断及治疗始终存在争论。随着对疼痛产生机制以及它与脊柱力学性质关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变得逐渐清楚,作者对此作一综述。1疼痛产生机理1.1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及走行明确椎间盘内神经分布走行及其功能是理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然而直到最近才…  相似文献   

19.
颈交感神经链中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很广泛。颈交感神经阻滞,应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部位穿刺阻滞,达到最佳效果。目前多用仰卧位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我们探讨了坐位高侧入路法颈交感神经阻滞,方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男性45例,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