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距离。是office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小小的办公空间中,人来人往,和同事刻意保持距离,隔得远远的。会被认为太冷漠:太接近,则可能承担“性骚扰”的罪名。同性之间该怎样交往?异性同事之间又该如何保持距离呢? 相似文献
2.
三十多岁的惠已做了母亲,浑身洋溢着成熟女人的气息。惠性格开朗、美丽大方,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朋友圈中的口碑极好,但惠惟一的毛病(在朋友们看来也是优点)就是她的单纯和对人不设防。去年秋天,刚考完职称考试的惠希望了解评卷的情况,同学小群给了她一个在部里工作的老乡的电话。惠趁年底到武汉出差的机会,联系上了这位老乡。 相似文献
5.
6.
守着疼爱他的父母和骄惯他的爷爷奶奶.我的儿子已经长到1O岁了。上学之外.我们还给他创造了学电脑、学英语等很多好机会.儿子也不负众望.聪明伶俐.天真可爱。不过近一年来.我发现他话少了.笑容也少了.有时还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是不是孩子越大越”深沉”了呢? 相似文献
8.
揭示当代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构成及特点,以供研究者进行理论研讨和教育对策研究参考.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市544名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因子分析探究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结构,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发展特点.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人际信任由对社会成员的信任(11.47%)、对社会组织的信任(9.91%)、警惕性(6.83%)、对父母师长的信任(6.51%)、对同伴行为的信任(5.91%)和对国际社会的信任(5.74%)六大因子构成,涵盖了普遍信任、特殊信任和自我防御3个方面.对不同学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信任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初中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父母师长的信任均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高中生对父母师长的信任低于大学生和初中生(P值均<0.01),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大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年级和信任对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组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14.58,P<0.01),交互作用显著(F=7.9,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初一学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及父母师长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二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的信任(P值均<0.01),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对社会组织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信任(P=0.002),对父母师长信任高于对社会成员信任(P=0.041).高中组年级和信任对象两个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大学组年级主效应不显著,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29.82,P<0.01),对父母师长的信任高于对社会组织的信任(P<0.01),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对社会成员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易受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结构趋于成熟稳定,且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交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26例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社交焦虑回避苦恼量表(SAD)、精神卫生评定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P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等调查,与常模进行比较,并作多因素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社交问题总分、社交焦虑和回避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组(P〈0.05或0.01)。在28个总条目中,11个以上条目阳性率为53%;SCL-90总分及焦虑、强迫、敌意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社交状况与SCL-90总分及多数因子分、人格特征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社会支持、父亲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对社交问题有显著贡献的因素为人格特征中的内倾性分E,SCL-90中偏执得分和父亲学历。结论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交障碍发生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内向性人格、心理卫生状况和父亲学历。 相似文献
10.
11.
12.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游戏不是网络沉迷的根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不宜"堵",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男女之间的感情既微妙又敏感,常常因为意外的插曲而产生波澜。有时,热恋中的女子会偶然发现自己深爱的男友和另一个女性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笑,一种莫名的嫉妒油然而生,她真切地感到了威胁,心情难以平静。这时候,需要的是冷静,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把她的他真的推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需要一定的警觉,但又不可过于敏感。那么,应该怎样化解这场危机,应付这个尴尬的处境呢?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作用应从EMBU和SCL-90对842名高中学生进行了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健康调查,并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区别:父母职业好、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优于父母职业差、文化程度低者。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良的教育方式(加偏受被试、惩罚、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是促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了解残障青少年疏离感现状,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运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长沙市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50名残障青少年及长沙市某普通中学158名健康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 残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水平较低(3.56±0.96),但34.7%的残障青少年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得分最高(3.74±1.21),其次为社会疏离感(3.68±0.91),人际疏离感得分最低(3.29±1.00).听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及自然疏离感、社会疏离感、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维度得分高于视障、肢障青少年(P值均<0.05);不同性别残障青少年的疏离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年龄组间社会疏离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P=0.035);残障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的疏离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长沙市残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水平较低,但听障青少年的疏离感水平较高.应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群体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19.
重庆市农村未婚年轻成人父母对给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态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向未婚年轻成人的父母了解未婚年轻成人未得到生殖健康需求服务的成因,以确定给未婚年轻成人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最佳途径和可行方法。方法:采用小组访谈法,对重庆市农村地区18-24岁有婚前性行为年轻成人的父母分别访谈,讨论的内容包括父母对未婚年轻成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父母对婚前性行为和人工流产影响未婚年轻成人健康的认识,父母对给未婚年轻成人提供教育和服务的态度等。结果:农村父母也给子女提一些忠告,但对子女因婚前性行为导致未婚先孕,普遍采取事后补救等被动措施表现出极大忧虑。父母赞成向子女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和服务,希望政府和社会机构给予重视,结论:农村未婚年轻成人婚前性行为和人工流产的普遍,与其自身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不足,家庭观念落后,如父母,教师和社会相关人员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不高及社会未重视有关,建议成立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中心,制订相应的媒体法规及将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纳入计划生育服务范畴,将有利于保障青少年生殖健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为测定预防少年犯罪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对本市少年犯管教所的190名男性少年犯进行调查,并选取普通中学男生作为对照。结果 少年犯个性特征具有精神质,神经质倾向,父母化程度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且人格维度中的P(精神质或心理变态),N(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呈显相关。结论 青少年犯罪与其个性特征,父母教养不当,父母化程度低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