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并探讨它与糖化血红蛋白、微量白蛋白等的关系及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8例正常人的血浆标本,检测血中VEGF,GHbAlc、FBS和尿中微量白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指数等。结果:1.VEGF、ALB、A/C在对照组、无视网膜病变组、背景型DR组中逐渐升高,BDR组的VEGF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增生型DR组的AL 相似文献
2.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媒介。为探讨VEGF及其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R :Flt 1、Flk 1)是否参与了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BDR)的发生。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视网膜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丰度及分布。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分析了Wistar鼠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情况。消化铺片和电镜定量分析评估DR。结果 形态观察显示病程 6月的糖尿病动物视网膜病变尚未突破内界膜 ,其血管床无细胞性毛细血管数目仅较正常对照组轻微上升 ,而深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异常则较对照组显著为高 (P <0 .0 5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分布与对照组无异 ,但在血管壁、内核层、外丛状层糖尿病大鼠VEGF表达上调 ,糖尿病组视网膜VEGFmRNA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1.4 2± 0 .0 8任意光密度单位VS 0 .92± 0 .0 5任意光密度单位 ,P <0 .0 1)。另外 ,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也明显上调。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VEGF VEGFR系统在BDR大鼠视网膜表达上调 ,此可能参与了BDR特征性毛细血管渗漏等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DM)患者168例,将其分为DM组(48例)、增殖性DR(PDR)组(66例)和非增殖性DR(NPDR)组(5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4例作为对照组(NC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有受试者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NPDR组及PDR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和NPDR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T、TT基因型患者DR发生率分别为71.05%、56.27%、38.64%,CC基因型患者DR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诗学意义(P<0.05).PON1192位点不同基因型健康体检者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Q基因型DR患者体内SOD水平低于QR、RR基因型患者,MDA水平高于QR、RR基因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PON1基因的表达影响DR的发生和进展,PON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DR患者体内氧化应激酶的表达控制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n=20)及对照组(n=20),对照组常规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进行治疗,α-硫辛酸300 mg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天,连续治疗20天,测定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R患者接受α-硫辛酸治疗后血VEGF表达降低,提示α-硫辛酸抗氧化应激的同时,亦可能通过降低VEGF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 选择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分为3组: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iabetes mellitus without retinopathy)即DM无DR组22例、2型糖尿病并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diabetes mellitus non-proliferative DR)即DM伴NPDR组33例、2型糖尿病并增殖期视网膜病变(diabetes mellitus with proliferative DR)即DM伴PDR组16例.另选取正常志愿者(非糖尿病组)13例作为对照.收集年龄、病程等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PEDF和VEGF水平.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DM伴NPDR和DM伴PDR组血浆中PED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着DR的发生发展,血浆中PEDF含量明显上升(P<0.05).2型糖尿病患者各组血浆中VEG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的发生发展亦无明显相关性.DR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病程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浆中PEDF含量随着DR发生发展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以及机体胰岛素抵抗程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选取107例Ⅱ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包括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为实验组,另取2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VEGF与抵抗素的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发展,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逐渐升高,在各期两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抵抗素与血清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性,血清抵抗素可能通过参与新生血管形成而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由Ferrara等[1]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纯化出来,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加速新生血管形成,提高血管通透性等生物学特性。本文就VEGF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生物学作用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VEGF的分子生物学特点1.1VEGF的结构VEGF是由二硫键连接的糖蛋白二聚体,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长约14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交替构成,由于该基因剪切…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早期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作用的关系 ,在理论上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将 55只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 ) 1 0只 ,糖尿病 1个月组 (M1 )、3个月组 (M3)、5个月组 (M5)各 1 5只。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 ,行bFGF、VEGF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并分别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 )视网膜消化铺片 :见周细胞数量 :M1 组与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M3组及M5组与M组相比明显减少 (均P <0 0 1 )。毛细血管形态以M5组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 ,无细胞毛细血管。 (2 )VEGF原位杂交 :仅M5组表达为 34 %。 (3)VEGF免疫组织化学 :M5组有表达 ,为 56 %。bFGF原位杂交从M3组开始有表达 ,为 78% ;M5组增至 89% ,bFGF免疫组织化学也从M3组开始 ,为 56 % ;M5组增至 89%。 (4)血管的透射电镜观察 :M组未见异常改变 ,从M1 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M5最明显。表现为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断裂缺失 ,内皮细胞肿胀变形 ,向管腔内指状突起 ,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周细胞核异染色质浓集居边 ,线粒体肿胀变性 ,甚至呈空泡状。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时血管器质性改变在先 ,而生长因子表达在后 ,VEGF作用在bFGF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DR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调查研究。散瞳眼底镜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作为分组金标准,在2型糖尿患者群中测定96例存在视网膜病变患者(病例组)及144例尚未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浆ET-1与VEGF。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结果血浆ET-1在DR不同临床分型的组间[轻度非增殖性DR(NPDR),中、重度NPDR和增殖性DR(PDR)组分别为(178±24)、(197±51)、(231±7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86,P〈0、01),而外周血VEGF组间[分别为(31±10)、(31±8)、(32±10)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9,P〉0.05)。与DR临床分型相比,血浆ET-1、病程均呈正相关(r=0.504,0.291,均P〈0.01),外周血VEGF呈负相关(r=-0.252,P〉0.01)。DR不同临床分型的ROC曲线分析,血浆ET-1均位于机会对角线以上,而外周血VEGF曲线均位于机会对角线以下。血浆ET-1轻度NPDR曲线下面积为0.742,中、重度NPDR为0.723,PDR为0.857。而外周血VEGF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296、0.297、0.293。血浆ET-1在DR不同分型的诊断界点分别为173、197、180ng/L。结论外周血浆ET-1在DR不同临床分型的检测价值均明显优于VEGF,对于确定DR高危人群和预测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外周血VEGF浓度与眼局部VEGF表达可能并不一致。DR的发病及病情随DM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被认为是眼内最有可能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主要是由于新生血管引起的致盲眼病.本研究通过检测PDR患者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来探讨其在PDR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h后细胞显微结构。结果 不同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在作用12h和36h后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中剂量和高剂量兔血清在36h表现出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低剂量兔血清作用1h后可显著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P<0.01)。结论 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低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提示这可能是生脉成骨胶囊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 h后细胞显微结构.结果不同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在作用12 h和36h后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中剂量和高剂量兔血清在36h表现出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低剂量兔血清作用1 h后可显著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P<0.01).结论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低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提示这可能是生脉成骨胶囊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霞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798-8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致盲性并发症,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逐步上升,DR的患病率和致盲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1].研究DR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其患病率和致盲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DR)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2018年7月至10月间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乐清市象阳社区2型糖尿病(DM)人群,由专业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具体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包括面对面访谈、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眼科检查。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406例2型D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77例(占43.6%)患者被诊断为DR(轻度DR为107例,中度DR为57例,重度DR为13例)。与无DR的患者相比,DM病程为5~9年的受检者DR的概率显著增加8%[OR=1.08,95%CI=0.69~1.67,P=0.008]。同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发生DR的概率增加了16%(OR=1.16,95%CI=0.65~2.06,P=0.002)。结论:2型DM患者应进行DR筛查,尤其是DM病程在5年以上且HbA1c异常者。 相似文献
16.
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laserrevascularization,TMR) 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在缺血心肌的表达。方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单纯缺血为对照组,实验组行激光打孔。手术后6 个不同时间点(3 天、1 周、2 周、4 周、6 周、8 周) 观察新生血管的变化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GF及bFGF的变化,并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图像扫描计算光密度值。结果:实验组2 周时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实验组孔道区在术后3 天即有VEGF的表达,在4 周时开始上升,bFGF在4 周无明显表达,二者于6 周时达高峰(0.062±0 .004 vs0.198 ±0 .022 , P< 0 .001;0 .118 ±0 .017 vs 0.233 ±0.012 ,P< 0 .001),8 周开始下降。对照组仅于2 周、4 周有少量表达,于6 周后逐渐消失。结论:TMR 术可通过介导致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R-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变组)及31例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无病变组)的血清VEGF及sVEGFR-2浓度。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血清sVEGFR-2水平稍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升高未能阻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sVEGFR-2可能未参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4):372-375
目的探讨改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及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106眼)DR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53眼)。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全视网膜光凝术,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全视网膜光凝术;每周1次,共4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率、新生血管消退率及血清VEGF、ET-1水平,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CVA、眼压、眼底情况及血清VEGF、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BCVA、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BCVA、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无灌注区消失率和新生血管消退率高于对照组(χ~2=4.312、4.201,P<0.05)。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血清VEGF和ET-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47%(40/53)、92.45%(49/5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312,P<0.05)。结论改良全视网膜光凝术可以降低DR患者血清VEGF和ET-1水平,延缓血管增殖,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眼底检查,将1 5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眼底病变情况随机分为DR组与对照组,比较DR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的差异性,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治疗方式、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尿白蛋白、冠心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病程长、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尿蛋白含量、胰岛素治疗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