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2.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对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三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椎间盘细胞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表现为严重退变或细胞坏死。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以退变细胞为主,为退变早期阶段功能代偿期,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以坏死细胞为主,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椎间盘退变的组织形态学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间盘退变有关。作者通过分析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 (Cervicaldischerniation ,CDH)患者及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 )患者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生化成分 ,了解颈椎间盘退变的变化过程。资料与方法 正常人间盘取自 4例新鲜尸体标本中的 17个颈椎间盘 ,平均年龄 31 5岁 ,生前均无颈椎疾患。 2例CDH患者年龄分别为 30及 35岁 ,均有外伤史及颈脊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为单纯间盘突出 ,且经手术证实。CSM 8例 … 相似文献
4.
退变颈椎间盘中IgG及IgM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变颈椎间盘中IgG及IgM含量变化彭宝淦*王拥军施杞吴仕良**最近有一些证据提示,炎症反应在盘源性颈腰痛及颈腰脊神经根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aal等〔1〕表明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含有高活性的磷脂酶A2。McCarron等及Olmark-er等〔2...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和颈腰痛及其治疗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印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5,2(2):123-125
椎间盘退变和颈腰痛及其治疗的新动向徐印坎作者简介1914年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军医科28期毕业,解放后曾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急诊外科医院、长征医院骨科主治军医、副主任、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骨科组组长,总后卫生部野战外科学会骨科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6.
7.
颈椎间盘退变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关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报道很多 ,但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颈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影响因素1 1 软骨终板的改变软骨终板渗透是椎间盘营养供应的主要途径。年龄与应力等因素可引起软骨板内软骨细胞与基质成分的改变。成人软骨终板厚度约为 1mm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薄 ,中年以后软骨终板可出现裂隙与破裂 ,且随年龄增长软骨终板血管数目减少 ,血流减慢淤积 ,蛋白多糖含量减少 ,终板逐渐钙化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这些改变不仅影响椎间盘细胞的营养供应 ,妨碍废物的排出 ,破坏基质代谢平衡 ,还…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5):385-390
[目的]总结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1月使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变患者共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27~68岁,平均49.4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行颈椎正侧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定并比较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及C_(2~7)Cobb角的变化情况。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原因。[结果]92例患者中89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手术节段DH为(4.41±0.76)cm,术后为(6.29±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SU Cobb角为(11.00±4.36)°,术后为(11.67±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前C2~7Cobb角为(42.89±14.81)°,术后为(46.56±1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9例(10.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出现假体轻度前移,5例出现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2例出现假体轻度前移位合并HO,但均无相应临床症状,未行处理。[结论]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早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肯定,但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远期效果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退变颈椎间盘中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变化。方法:通过切除实验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了兔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在术后3月和8月时分别处死3月组动物和8月组动物,取动物颈椎间盘组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结果:研究表明:(1)3月组实验组动物颈椎间盘中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3月对照组动物。(2)8月实验组动物颈椎间盘中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8月对照组动物。(3)3月组实验组动物颈椎间盘中酶活性高于8月实验组动物。结论:退变颈椎间盘中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但酶活性升高程度并不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经椎管椎间盘切吸术在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后路椎间盘切吸术在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半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 ,行后路颈椎间盘穿刺切吸 ,本组共治疗 17例 ,男 13例 ,女 4例。结果 随访 6个月~ 3年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和功能状况评定 ,优 8例 ,良 7例 ,可 2例 ,无症状加重或病情恶化者。结论 该术式可以通过一次手术达到颈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的目的 ,手术方法易于掌握 ,安全性高 ,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退变颈椎间盘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椎间盘退变、突出过程中是否有表达。方法:采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钻孔减压术中所得椎间盘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BMP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研究。结果:突出的椎间盘与后纵韧带可融合发生部分骨化,形成的骨赘中BMP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原位杂交阳性。上下软骨板和与之相邻的椎间盘组织BMP表达阳性。但椎间盘中心BMP表达阴性。自椎体骨和软骨板发出一些散在的呈“指状”的骨突嵌入椎间盘;其表面骨组织和周围的椎间盘组织BMP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原位杂交阳性。结论:在突出颈椎间盘、软骨板、后纵韧带、骨膜中发现了BMP的阳性表达,但其来源、激活机制与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细胞凋亡的改变.方法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透射电镜、TUNEL法、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造模3、5、7月后椎间盘细胞凋亡程度.结果退变椎间盘内有典型凋亡的细胞,以软骨细胞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模型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间比较,5月、7月较3月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退变椎间盘软骨细胞凋亡数目增多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于颈前路手术前后行MRI检查,观察脊髓形态发迹与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MRI提示术前椎间盘生后突,脊髓受压、信号增强,术后植骨块稳定,脊髓矢状径及横切面积增加。结论: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手术效果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等离子刀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coblation nucleoplasty,CN)椎间盘周围组织温度变化、消融腔大小及其能量-温度规律,为CN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通过相同时间1、2、3档不同能量等离子刀行羊颈椎间盘CN,观察消融腔直径,记录椎间盘前缘、后缘、椎间孔处温度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能量手术时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档温度在安全范围内;3档消融腔最大,2档其次,1档消融腔最小;温度与能量成正相关。结论等离子刀髓核成形术温度变化与能量成正相关,以2档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自由基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应用TBA比色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前后血清LPO含量和SOD活性,及应用大剂量VitC抗自由基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闰同人血清LPO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SOD活力却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医治疗扣同治疗前要上比较,血清LPO明显下降,血清SOD活力有所提高P,但是,血LPO,或从LPO/SOD比值上看仍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颈椎间盘突出症(附5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从5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结果中,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4例采用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29例平均获随访2年7个月,取得优良率862%的满意结果。结论:作者认为颈椎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外伤或积累性损伤是发病的起因。有明显的症状体征,或仅轻微体征,或虽无体征,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改善者,宜行摘除颈椎间盘和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