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两种理论,使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依据得以充实.结合文献和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单纯运用“气至病所”或“针至病所”理论,对如何通过针刺得气来改善病症进行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双方的优点彼此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弥补单一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气至病所”属于“针感”的范畴,是经络的感应现象,也是针刺中的治疗感应。经云“针则热气至”,又云“运气走至疼痛之所”。这都是对针刺“气至病所”的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3.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最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相似文献   

4.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  相似文献   

5.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万志杰,姜明煤,尚艳杰黑龙汀省中医研究院(150036)主题词气至病所;免疫球蛋白类/针灵效应;补体成分3/针炙效应;人在以往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电热提针作为刺激源,不仅对常见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而且...  相似文献   

6.
气穴浅识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3,23(8):459-460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通过四诊合参为所诊疾病选刺的气穴,其针下气至,对所治疾病即可奏效,如果说“气至病所”,此即气至病所。若能使气至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更佳。  相似文献   

7.
“气至病所”一词,虽出于《针经指南》(金·窦汉卿),其实在《内经》中早有详述。以明·杨继洲氏的解释较为简明:“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针灸大成》)。笔者在  相似文献   

8.
“气至病所”可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公认。但在实际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的出现率较低。故设法增加“气至病所”率,应是获得更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曾有人分别用循经加热、电鍉针压穴刺激、入静诱导或注入某些药物等手段,激发或诱发“气至病所”。这些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要大量应用于临床,尚有困难。笔者认为,继  相似文献   

9.
针至病所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荣正 《中医杂志》2004,45(5):342-342
"针至病所"在针灸古籍中多有记载,包括针具的选择,专有疾病的治疗,针刺方法的应用,但未形成"针至病所"的学术理论体系.传统的针灸早已明确提出了"气至病所"作为调理气机,提高疗效的标准.但对"针至病所"的学术观点尚缺乏应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感传导方向的控制手法,是指术者施用一定手法,使针感循经传至病变部位的一种方法。古人称之为“行气法”或“调气法”。临床使用此法,能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疗效,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灵枢经》中就有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至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金针赋》中,首次提出了“行气法”这一名称概念,并描述了有关行气法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其后世医家论述者较少,而且体会各异,令人难以效仿。笔者在古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悟出一种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控制针感传导的新方法,愿将其介绍如下,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导气针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卫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63-164
针灸学认为,毫针调气治病的先决条件是针刺“得气”,即“气至”,而疗效的高低则取决于“气至病所”与否和能否适时施行补泻。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将《内经》中介绍的导气法与针刺的捻转提插之技巧及意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称之为导气针法。现介绍如下。它对于激发经气,促使“气至病所”,调节整体机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历代诸贤在各自的蓍作中都介绍了不少促使针刺“气到病所”及施行补泻的行针法。导气针法的操作针刺常规进针后,用刺手之拇、食两指腹面相对夹住针柄的上2/3,中指指腹扶住针柄的下1/3,三指相互配合;或食指、中指固定,…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13.
杨光钢教授运用芒针治疗多种疑维杂病有益独特疗效,其特点概括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本主要从定向深透,气至病所,通经调气,深刺单穴,妙刺调神,重在手法,一针多透,穴少而精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14.
色朗 《四川中医》2001,19(9):75-75
临床运用古针“三刺”法治疗偏头痛,鼻衄,面瘫,痹证等多种疑难病症,其疗效较常规取穴针刺和药物治疗为优,认为该法具有取穴方便,可加快针刺补泻,气至病所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杨兆钢教授运用芒针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有着独特疗效,其特点概括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本文主要从定向深透,气至病所;通经调气,深刺单穴;妙刺调神,重在手法;一针多透,穴少而精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16.
杨兆钢主任临床善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博采众长,选穴配方少而精,并对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研究至深。如治疗前列腺病,独创以6寸芒针从秩边透水道,令针感直达病所,气至而有效。治疗半侧面部萎缩症和肌营养不良症,遵循“治痿独取阳明”古训,注重整体调节,辨证取穴,故收效神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华佗传》词语注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古文》(六版)教材中的(华论传)一篇,笔者在教学时亦发现有可商榷者,故撰成此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行】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注:“行差:将愈。行,将要。”按:将“行”训为将要,不妥。训为即、马上,为较确。首先,统观(三国志·魏书哗论传》全文,华伦治病除立即见效(“即愈”、“立吐蛇一枚”、“守瞑幕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伦遂下手,所患寻差”)之外,其他皆有具体的治愈时间,如“四五日差”、“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明旦并起”…  相似文献   

18.
头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0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贤传 《陕西中医》1994,15(8):370-371
运用头针疗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105例,结果有效率达98%。提示本法具有迅速缓解疼痛使之“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9.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探讨针感和针灸治疗疗效间的关系.针感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有很多影响针感的因素,包括分经得气、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出针方式.特别是治疗周围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时,有选择性地让针感或强或弱传导至病变部位,以“气至病所”,往往取得良效.医者在治疗中应该因患者体质、病情、病程和所处时期,在试探中找出适合该病人该时段的针感,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