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冬梅  尹钢 《光明中医》2011,26(9):1760-1761
《金匮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痰饮的论述原文共41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二十方。其中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仲景从水饮角度对"痰饮"的认识,为后人乃至现代人从广义范围对痰饮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痰生百病虚为本——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痰饮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痰饮病思路:痰饮概念;痰饮水湿,同源异流;阴阳寒热分型,六经三焦论治;有形之痰——肺胃痈结肿,无形之痰——心脑神经络。治痰饮病常用方: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续命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吴莱萸汤、甘遂半夏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四逆汤、乌头汤、附子理中汤、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大柴胡汤、白虎汤、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小陷胸汤、桂枝茯苓丸;三生饮、阳和汤、追风散、温氏奔豚汤、控涎丹、礞石滚痰丸、普济消毒饮、四妙散、清肠饮、消瘰丸、透脓散、止痉散、海藻甘草汤、化铁丸。治痰饮经验方:小青龙虚化汤、瓜丹桂枝苇茎汤、阳和小青芪萸汤、改良乌头汤、破格救心汤、破格瓜丹夏星汤、奔豚干姜紫石汤、附理砂半醒脾汤、大附夏苓醒脾汤、重订追风散、三生夏沉开窍饮、麻辛四五止痉散、苍术白虎汤、攻毒承气汤、辟秽解毒汤、羚麝止痉散、犀地承气开窍汤、礞石滚痰开窍丸、涤痰清脑汤、银英犀军普济饮、七味消毒饮、攻癌夺命汤、三饮四石汤、黄芪五苓三妙散、止呕汤、参灵甲珠散、芪物当耳芥蛋汤、还五桂枝芥虫汤、麝甲无敌散、妇科培元固本散。  相似文献   

3.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屡用小半夏汤,不仅辨证用于治疗饮呕,且对症治疗多种呕吐,使小半夏汤成为治呕之祖方。1.辨证施治——痰饮呕吐小半夏汤首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令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呕之证可见:呕吐清水痰涎、吐后不渴,肠间水声沥沥、脘痞纳呆,苔白滑,脉弦。属水饮内停,浸渍于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治以和胃散饮降逆止呕,方用小半夏汤。其中半夏  相似文献   

4.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昏冒眩晕兼或饮停心下所引起多种痰饮病证。然泽泻汤原是由《黄帝内经》泽泻饮化简而来,故迟华基教授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泽泻饮的主治病机,发现泽泻、白术两药配伍能够有效治疗由湿热之邪困滞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引发的多种气血郁滞疾病。在治疗胸闷、胃脘痛、关节疼痛时常在主方基础上配伍泽泻汤,以助健脾利湿、畅达中焦,使湿热之邪从下焦而泄,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5.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论治原则是以治病为根本,灵活治证、及时治症。这充分体现了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法思想。 1.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方、主药 针对疾病的基本或主要病机确立治疗大法或治病主方或主药。如痰饮病是饮邪停留于机体的某一局部,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之大法。胸痹病基本病机为上焦阳虚,阴寒内盛,故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根据临床轻重缓急不同证候又施以瓜蒌薤白  相似文献   

7.
答:泽泻汤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由泽泻、白术二药组成,主治脾虚痰饮,清浊失司的“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白术健脾制水,固扶中州,泽泻利水除饮,以祛痰浊,二者标本同治,相得益彰,脾气健运,则痰饮悉除。临床常以该方治疗一切脾气虚弱,痰饮内停为患的头目昏眩,恶心呕吐,咳  相似文献   

8.
陈林  张冠卿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19,39(2):166-168
背恶寒病机与阳气有关,阳气不通或阳弱而致寒,而痰饮致背恶寒,或因脾胃虚弱,或因气化不利,或因实邪痰饮阻滞,导致胃有痰饮,阳气不能转经于背,背部恶寒,范围手掌之大,因于痰饮,所以治疗应以温药和之,药性以温为主,方法以和为宜。痰饮致背恶寒具体可分土不制水,气化不利,新饮停留等三个证型,其治法可分利水行气,温阳化气,攻逐水饮三法,分别选用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肾气丸或五苓散,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痰饮所致背恶寒的治疗必须是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同时也要注意缓则治本,急则治标。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五、证治(一)痰饮1.虚证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心下系指胃脘而言,系狭义痰饮之病位。支满为支撑胀闷感。饮停心下,中阳不运,升降之路受阻则满。清阳不升,饮邪上冒则眩。微饮为痰饮见证轻微者,气为饮抑则短。  相似文献   

12.
痰饮是人体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的功能,引起多种病变。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专门阐述了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证治,在各篇中还论及许多其他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饮证,其辨证分类与施治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就《金匮》中的饮证,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要求: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这个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具备“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功效的方是( )①银翘散②桑菊饮③麻杏石甘汤④白虎汤2.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  相似文献   

1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和解少阳法具有和解少阳、枢利气机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邪伏募原等证.其代表方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近年来,我们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癫狂郁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松 《中医正骨》1995,7(2):37-37
加味春泽汤治疗严重脑外伤20例报告湖北省松滋县中医院(434200)杨松主题词脑外伤/中医药疗法,加味春泽汤/治疗应用春泽汤原方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功能助气化以生津,主治小便不利、诸虚饮渴、体弱饮浅、痰饮内停、泄泻等症[3]。笔者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17.
(五)痰饮咳嗽病[原文]1.夫饮有四,何谓也,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四饮何以为异,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18.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19.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虚、本虚标实,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标本缓急,痰饮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邪,为治标的权宜之法。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而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因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郁久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又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痰饮也可有凌心、射肺、犯脾及伤肾的转归,且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李发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千金苇茎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等经方治疗咳喘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本文从痰饮与水气病的病名、病位、分类、症状、治则和方药运用等方面,辨析痰饮与水气病在诊治方面的异同。"饮"兼具流动性和积蓄性,强调饮邪停聚于人体某一局部;水气病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痰饮病致病部位较局限,多见咳、喘、短气、心悸、眩晕等上焦症状;水气病致病部位较广泛,以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和全身症状为特征。痰饮病和水气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三焦水道受阻和(或)气化功能失常,故在治疗上,以疏利三焦水道和恢复气化功能为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