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术后1周行CT扫描,同时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结果术前CT可以扫描到椎间盘突出影、神经根水肿及硬脊膜受压等表现。术后CT扫描对椎管内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43.70-66.70HU,术后椎管突出影CT值为24.70±5.35。术前及术后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P=0.00)。结论术后早期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软组织结果有局限性,但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0年9月间行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8例.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5和L5-S1为好发部位,其CT表现主要为向后方或侧方突人椎管内前缘的软组织影、硬膜囊受压.结论: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腰椎CT担描加薄层螺旋CT扫描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常规腰椎CT及在可疑椎间盘的下部或上部层面进行连续薄层扫描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常规腰椎CT扫描:8例椎间盘层面未见软组织突出影,4例椎间盘层面见环形膨出影,2例在椎间盘的下部层面见弧形突出的软组织影。薄层螺旋CT扫描:清晰显示突向椎管内的软组织密度影。结论薄层扫描对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有着重要意义,是避免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漏诊的重要扫描方法,特别是基层医院,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方法: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的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易发生于受力最大的部位,以L4-5、L5-S1两个节段最常见,其主要CT影像表现为:①髓核突入椎管内形成软组织密度影;②硬脊膜囊受压变性移位;③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淹没;④碎块形成、滑移;⑤许莫氏结节形成;⑥突出髓核部分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影像表现: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铆钉状或乳头状团组织密度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重要检查方法,准确率高,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方法: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的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易发生于受力最大的部位,以L4-5、L5—S1两个节段最常见,其主要CT影像表现为:①髓核突入椎管内形成软组织密度影;②硬脊膜囊受压变性移位;③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淹没;④碎块形成、滑移;⑤许莫氏结节形成;⑥突出髓核部分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影像表现: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铆钉状或乳头状团组织密度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重要检查方法,准确率高,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方法;分析3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腰椎间盘突出侧别、椎管狭窄部位、相互关系、术式选择等,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探讨.结果:3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手术疗效不佳病例中,4例术后尚残余有突出间盘未完全除;4例术中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定位错误遗漏突出间盘;2例手术侧别选择错误。5例因术中关节突破坏继发狭窄,其中1例II度滑脱,2例术后继发瘢痕增生粘连。减压不彻底12例,遗漏减压8例,其中定位黄韧带开窗法除椎间盘7例中相应部位3例骨性狭窄均未能彻底减压或遗漏。3例经皮突出椎间盘切吸术遗漏狭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主要有定位错误、减压不够、遗漏狭窄、术式不当、腰椎失稳等。强调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之术式选择,包括手术入路侧别及减压范围,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决定;CT扫描等影像学资料只做为重要参考依据,不能单就CT扫描等来诊断疾病及决定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注意正确定位,辨别变异。切忌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追求微创显露致遗漏或未能完全解除相应部位的椎管狭窄,另一则是大范围破坏脊柱结构致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CT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8月经CT检查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患者,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I检查,46例经再次手术证实.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有:(1)硬膜外纤维化47例;(2)术中残留、复发或新发的脱出髓核碎块54例;(3)中央型或周围型椎管狭窄41例;(4)椎间盘感染7例;(5)假性脊膜膨出5例;(6)术后脊柱滑脱6例.结论 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平扫仍出现再突出征象的原因,作者对14例进行术前、术后CT扫描比较,发现所谓再突出并非真正椎间盘再突出,而是由于手术破坏了椎管内脂肪组织,随之血肿机化,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CT平扫难以使瘢痕组织与椎间盘分辨,造成突出伪像.故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检查必须采用CT增强扫描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7例向上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7~54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腰椎MRI表现为病变椎间盘突出后向上游离至上位椎管内,挤压马尾神经.14例患者行病侧上位腰椎半椎板开窗减压、间盘切除术;3例患者行上位全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并使用29分法(JOA)评分检查术前、术后14 d和3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80 min;出血量20~350 ml,平均170 ml.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使用29分法JOA评分患者从术前的平均6.7分恢复到术后14 d的平均24.2分及术后3个月的平均26.5分,疗效满意.结论 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应与腰椎管内肿瘤相鉴别.确诊需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强化腰椎MRI.此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需手术治疗,减压切除椎间盘的同时要考虑腰椎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吉建学 《中外医疗》2008,27(15):132-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目前检查方法很多.包括腰椎平片,椎管遗影、CT,MRI、等,这些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均有不同的优点及限度,如何利用合理的检查手段对本病进行标准化诊断,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本人就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的有关问题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激光减压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和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穿刺成功,术后1年随访,未见神经损伤、热聚损伤、椎管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地手术配合,加强术后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CT扫描和椎管造影在腰椎病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作为腰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新技术,已逐步推广。为评价CT扫描在腰椎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作用,本研究选择该二种腰椎病变,于术前采用CT扫描和椎管造影检查,经手术治疗44例,将其结果作对比研究和分析评价。CT扫描和椎管造影都符合32例,CT扫描不符合者7例,造影不符合者5例。经统计学处理,应用CT扫描和椎管造影在腰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其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尽管如此,CT扫描仍然系优良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潘抗镁  夏红 《新疆医学》1999,29(4):221-222
我们于1988年6月至1996年8月,对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并非少见,在CT椎管扫描未应用于临床前,术前不易得到完全明确的诊断,常被诊断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实施手术时只对突出椎间盘髓核的摘除,而忽视对侧隐窝的探查或减压,致使少数患者术后疗效欠佳或无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均经椎管造影或CT椎管扫描、核磁共振检查与手术证实诊断,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86例初次手术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60个月。初次手术出现术后症状复发、腰椎不稳等问题,需再次手术治疗,初次手术失败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占41.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未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86例初次手术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60个月。初次手术出现术后症状复发、腰椎不稳等问题,需再次手术治疗,初次手术煞败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占41.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赤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有效地提高腰椎椎管内麻醉操作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术前参考做过腰椎间盘CT平扫50例病人,与术前未做过腰椎间盘CT检查的病人50例在腰椎椎管麻醉操作过程中的难易度进行总结。结果50例术前做过腰椎间盘CT平扫病人中的20例CT表现正常,硬膜外手术操作穿刺成功率100%;30例有腰椎间盘病变,10例椎间盘向一侧突出,选择对侧穿刺,成功率100%,5例椎管狭窄病人,采用细小腰穿针,成功率100%。结论术前做过腰椎间盘CT检查并术前参考过CT片的患者较术前未做过腰椎间盘检查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陈文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1,(6):74+77-74,7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并实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自2001年9月~2009年3月收治的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初次手术效果不佳需再次手术的原因有:术前诊断不明确及定位错误、原间隙椎间盘再突出、椎间盘切除不彻底、髓核复发、遗漏或遗留过多、合并椎管及侧隐窝狭窄未处理等。结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原因有多种,而术前全面检查,尤其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术中准确定位,仔细探查,彻底减压;术后充分引流,定期随访及正确的恢复期指导均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失误,方法:分析该院自1990年2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6例,结果:腰椎内肿瘤,脉管炎,梨状肌症侯群等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共23例,术中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椎管内静脉丛损伤及术后椎间隙感染共34例,结论:重视病史,仔细查体,熟悉椎管内局部解剖,改进手术方法及技巧是防止和减少失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2年间收治的手术治疗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术前确定诊断,行突出髓核摘除同时行不稳节段融合或融合加内固定治疗。结果5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腰痛,神经症状消失。X线片示55例骨性融合,1例未融合,形成假关节。优33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1.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术前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术中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同时行不稳节段融合为宜,植骨和内固定可有效地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重新评价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2例伴腰椎退行性侧弯,18例伴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同时伴腰椎退行性侧弯和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采用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椎管造影后同时摄动力位片)进行综合诊断,并与术中减压探查结果相比较.结果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的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8%,76%和83%,综合三项影像学结果,则诊断一致率为100%.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侧弯及动力性腰椎管狭窄症时优于CT和MRI.结论椎管造影伴CT扫描检查尽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