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初次发生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特点和风险。方法选取东莞市石排医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骨质疏松骨折的14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骨质疏松骨折118例,观察组中骨质疏松再骨折24例,并根据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病史,患者基线资料、股骨颈DXA骨密度、骨折时间、骨折类型等,应用运动协调的技能评价患者再骨折风险。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仍具有再次骨折的风险,并且再骨折患者多为女性,多为股骨颈骨折,多是在初次骨折(4.1±2.8)年后发生,试验组骨质疏松患者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4.8%(6/113)。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临床应对于2次骨折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并对其作出简单评价。方法:选择11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骨折发生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骨折组75例与再骨折组35例,对骨折组和再骨折组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骨折组75例患者,共有2例患者发生再次骨折情况,发生率为2.7%;骨折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13±5.04)岁,再次骨折组平均年龄为(70.12±6.14)岁,再骨折组明显比骨折组高;骨折组共有患者75例,55例为女性,所占比例为73.3%,再骨折组共有患者35例,26例为女性,所占比例为74.3%,再骨折组所占比例明显比骨折组高;骨折组由平卧转换为站立位所花时间为(12.89±4.03)s,再骨折组所花时间为(26.12±9.01)s,骨折组明显优于再骨折组;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女性、高龄、椎体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在3.5以下的患者,再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结论:应加大力度对骨质疏松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其中存在的各种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可以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患者的防范性意识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发生不同程度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分为初次骨折组41例与23例再次骨折组。详细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病程、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并检测记录患者骨密度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站立时间、平侧卧时间及躺卧和站立转换间隔时间等结果。结果:初次骨折组2年随访期间发生2例(4.88%)再骨折,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主要有女性、高龄(75岁)、初次骨折部位为椎骨及股骨、骨密度T值-3.5、躺卧和站立转换间隔时间长等。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由多种临床风险因素导致,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万云虹  谢晟 《当代医学》2014,(29):31-32
目的探讨骨折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98例骨折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是否曾发生骨质疏松症病史将其分为初次骨折组(n=63)和再骨折组(n=35),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影响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原因包括高龄、女性、曾发生椎体骨折、BMD-T值〈-3.5以及CCI级别低者。对初次骨折患者随访2年,初次骨折组有4例(6.15%)发生再骨折。结论高龄、女性、髋部骨折的患者是骨质疏松症再次骨折的高危人群,临床应对这部分患者加强预防措施从而预防骨质疏松再次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做出评价。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骨质疏松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再骨折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骨折组与再骨折组,其中骨折组24例,再骨折组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时间、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等进行分析。结果:与骨折组相比,再骨折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在所有骨折类型中,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排第二高。高龄、女性、椎体骨折患者、髋部骨折患者以及骨密度-T值在-3.5以下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应加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对于存在风险因子患者,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4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获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再骨折分为骨折组(47例)和再骨折组(3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Charlson合并症指数、BMD-T值、运动协同能力等,分析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从平卧位转至站立位用时>20 s、BMD-T值<-3.5 SD是引发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女性、运动协调能力下降、BMD-T水平<-3.5 SD是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建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4,(8):120-120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骨折状况将其分为初次骨折组与再次骨折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史、骨折部位、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密度T值以及站立、平卧、侧卧时间和站立与躺卧动作转换时间等。结果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易发于高龄女性,主要诱导因素是患者躺卧与站立动作转换间隔时间长,初次骨折易发于股骨部位与椎骨部位。结论对怀疑有再次骨折风险因素的患者,要注意自我保护,按照再次骨折危险因素予以针对性保护措施,从而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及用药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3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因素。结果:33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发生骨折185例,未发生骨折145例。不良生活方式、跌倒、女性、骨密度低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需通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适当日照和户外活动,防止跌倒及慎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措施来预防,另外,还需保证钙剂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河南省能化集团义马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90例,其中初次骨折组53例,二次骨折组3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年龄、BMD-T值以及平卧位至站立位转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较初次骨折危险因素高,应加强警惕,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发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质疏松骨折患者126例,按照骨折次数,69例再次骨折患者纳入观察组,57例新发骨折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曾患股骨近端骨折、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 s、女性、BMD-T<-3.5、年龄>70岁和曾发生椎体骨折的HR值分别为1.23、1.25、1.36、1.41、1.50和1.59,且随着HR的增加而增大。结论:老年质疏松骨折后再发性骨折的风险仍较高,应定期复查,并针对性的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为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40例腰背疼痛的老年病人和骨折老年病人。其中98例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做过手术的患者有42例,包括30例女性患者和12例男性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X线检查,对患者的脊椎正片和侧片进行检查,排除其他骨科疾病,同时判断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对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0例患者中有80例存在一个及以上的椎体骨折(57.1%)。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有20例经检查有两个椎体骨折(14.3%),6例患者的椎体骨折超过两个(4.3%)。在确诊的8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从未进行过诊断和治疗,其余的74例患者平均就诊次数在1~10次之间。74例就诊的患者中有35例(47.3%)被漏诊和误诊。结论根据该次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容易被漏诊或误诊,需要引起重视。同时,很多患者对自身的症状过于忽视,没有及时就医,要加强该疾病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 BMD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 PVP 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未再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 Cobb's 角的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分析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未再发骨折组改善更为明显;年龄≥70岁、BMD 较低、BMI 较低、有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和胸腰段损伤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年龄、BMD 和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是 PVP 患者术后发生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 PVP 患者再发骨折受年龄、BMD 等多种因素影响:BMD 越低,发生再发骨折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18.
骨质疏松(OP)是全身性骨骼退化,表现为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提高。OP引起的脆性骨折是老年人最主要的骨折原因,骨折是OP的重要并发症。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及肱骨近端。OP及其导致的骨折已成为日常临床工作的常见病及多发病。OP骨折愈合慢,并发症高,其治疗较一般骨折尤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07—2011年收治的老年骨质酥松骨折患者155例,按照是否为新发性骨折分为2组,其中骨折组85例,再骨折组7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性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曾发生髋部骨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s)、女性、BMD-T〈-3.5、高龄(〉70岁)和曾发生脊柱骨折,HR值分别1.28、1.25、1.37、1.44、1.51和1.58,且随着HR值的增大,危险相关性随之增加。结论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老年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较高,应定期复查骨密度,行再骨折的预防,尤其是曾有髋关节或脊柱骨折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并针对性行防跌倒和运动协调技能训练,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骨折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折治疗方案 ,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 77例 ,与同部位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 86例骨折原因、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骨质疏松组骨折多为轻微暴力所致 (平地跌伤 4 8 1% ,上台阶跌伤 15 6 % ) ,而非骨质疏松多为强烈暴力引起 (交通事故 4 6 5 % ,砸伤 2 6 7% ) (P <0 0 0 1) ;骨质疏松组比非骨质疏松组相同部位骨折者愈合时间长 (P <0 0 5 ) ,保守治疗的效果好 (P <0 0 5 )。提示骨质疏松骨折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应注重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