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斑秃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皮损区IGF-IR的表达,探讨其与斑秃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IGF-I在46例斑秃血清中的水平,并以2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0例斑秃患者皮损区IGF-IR的表达,并以16例正常人头皮作对照。结果:斑秃患者血清中IGF-I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活动期与静止期相比无明显差别;皮损区IGF-IR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结论:斑秃患者外周血IGF-I水平和皮损区IGF-IR表达的改变可能与斑秃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毛发疾病     
20 0 4 112 1 斑秃患者外周血IG F- I水平及皮损处IGF- IR的检测/康瑞花(河北医大四院皮肤科)…∥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 0 0 3,19(5) .- 415~4 17应用放免法测定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在4 6例斑秃血清中水平,并以2 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0例斑秃患者皮损区IG F- IR的表达,并以16例正常人头皮作对照。结果:斑秃患者血清中IGF- I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活动期与静止期相比无明显差别,皮损区IGF- IR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推测斑秃患者外周血IGF- I水平和皮损区IGF- IR表达的改变可能与斑秃的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斑秃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和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制作斑秃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对患者问诊填写相关项目,总结分析斑秃的临床特征,评价斑秃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结果283例斑秃患者入组,男性135例(47.70%),女性148例(52.30%),男女比例1︰1.10。发病年龄为9个月~74岁,中位数为29岁。29例S3~S4型斑秃、19例全秃、13例普秃定义为重型斑秃。重型斑秃患者较轻型斑秃患者发病年龄小、首发病情重、复发率高、多伴有家族史(P<0.01)。结论发病年龄小、首发病情严重、有斑秃家族史是重型斑秃的重要临床特征,可作为斑秃预后的评价指针之一。  相似文献   

4.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与斑秃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2例斑秃患者及45例正常人血清中sTNF-RI的含量。结果:斑秃患者血清中sTNF-RI水平高于正常人;活动期与稳定期斑秃血清中sTNF-RI水平均较正常明显增高,但活动期与稳定期患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斑秃患者存在外周血sTNF-RI水平异常变化,sTNF-RI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 :将52例斑秃患者分为活动期组18例,稳定期组34例;局限型斑秃组41例,重型斑秃组11例。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2组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均值为1.33±0.66,斑秃患者活动期组为0.45±0.34,稳定期组为0.80±0.4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9,P0.05);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斑秃活动期组低于稳定期组(P0.05)。重型斑秃组FOXP3蛋白表达均值为0.41±0.26,局限型斑秃组为0.75±0.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7,P0.05);且重型斑秃组和局限型斑秃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斑秃组低于局限型斑秃组(P0.05)。斑秃患者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与斑秃病情的严重程度(SALT)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斑秃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T)和血清一氧化氮 (NO)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Greiss法测定 2 3例斑秃活动期患者、1 1例斑秃稳定期患者以及 2 5例正常人血浆ET和血清NO值。结果 :斑秃活动期患者ET水平和ET/NO比值显著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但其NO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斑秃稳定期ET和NO水平以及ET/NO比值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斑秃活动期患者ET水平和ET/NO比值可能与斑秃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斑秃发病的临床特点及伴发疾病分析。方法收集本科门诊2006年1月-2008年5月确诊的斑秃患者,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伴发疾病情况,包括斑秃发病年龄、病程、严重程度、家族史和复发情况等,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655例斑秃患者,男320例,女335例,平均年龄(38.4±12.4)岁,平均病程(14.8±35.7)个月,88例(13.44%)为全秃/普秃,84例(12.82%)家族史阳性,195例(29.77%)斑秃反复发作。655例患者中,190例(29.01%)除斑秃外,还伴发至少1种过敏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仅伴过敏性疾病者123例(18.78%)。未发现伴发疾病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斑秃类型、既往史及家族史相关联(P>0.05)。全秃/普秃更易伴发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哮喘和药物过敏(P=0.004),与无伴发过敏性疾病的斑秃患者相比,伴发者发病更早(P=0.033)。结论斑秃与伴发的其他疾病可能有着相同的遗传学、免疫学基础,不同的伴发疾病可能对斑秃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我科采用口服斑秃丸联合CO_2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斑秃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5例斑秃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皮损1~3处,脱发面积在10 cm×10 cm以内,临床确诊为斑秃,且2周内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随机  相似文献   

9.
最近,从斑秃(AA)的疗效观察和实验室发现,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种和T细胞介异的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作者应用OKT系列的单克隆抗体对AA患者不同临床阶段其周围血的T细胞亚群进行了分析。21名斑秃患者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全秃8例、普秃2例,病情处于活动期;第二组全秃2例、局限性斑秃4例,头发显示自然的再生;第三组普秃2例、全秃2例、局限性秃发1例,病情稳定。并以18名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第一组OKT 8阳性细胞(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
斑秃患者及其亲属中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高,斑秃早期的组织学变化为毛囊下端的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局部或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本病有效等点,提出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因此,测定本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的资料屡有报导,但所得结果互不一致。作者观察了108例斑秃患者,其中男性35例,平均年龄33.1±13.5,全秃15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37±15.8,全秃24例。患者及其亲属中其他疾病的发病率见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斑秃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近 4年诊治的 76例重型斑秃病例。结果 :重型斑秃中女性患者的病程比男性患者长 (P <0 0 5 ) ,与重型斑秃中的斑秃相比 ,甲异常改变更多见于全秃和普秃患者 (P <0 0 5 ) ,有家族斑秃史患者与无家族斑秃史患者比较 ,两者的初次发病年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发病前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比无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病程要短 (P <0 0 5 )。结论 :女性重型斑秃患者可能病程更容易持续延绵、迁移反复 ,重型斑秃中有家族斑秃史者 ,它的发病年龄更早 ,甲异常改变不但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反复的患者 ,而且也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全秃和普秃患者甲异常改变更多见 ,重型斑秃的治疗应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及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斑秃丸联合胱氨酸治疗斑秃3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斑秃丸联合胱氯酸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斑秃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口服斑秃丸5.0g,3次/d及胱氨酸片50mg,3次/d;对照组29例口服斑秃丸5.0g,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58.6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斑秃丸联合胱氨酸治疗斑秃疗效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斑秃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斑秃患者的心身健康状况,我们采用A型行为量表和自我实现问卷,对60例斑秃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询问病史,研究斑秃患者的发病与个性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并与在医院工作的40例临时工进行了对照性测试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局部外用DNCB作为免疫疗法治疗斑秃早为人知,由于DNCB有诱变作用,目前推荐鲨烯酸丁二酯(SADBE),这是一种无诱变作用的较强的局部致敏剂。作者为证实和补充Happle等应用SADBE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如下。本研究组包括38例斑秃患者,女性17例,男性21例;年龄5~61岁;病期10个月至15年;其中10例为普秃,10例为全秃,18例为局限性斑秃。患者均接受过不同方式的局部治疗,20例曾系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232例斑秃患者的临床特征、伴发过敏性疾病的情况及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免疫比浊法和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232例斑秃患者血清中的总IgE及常见过敏原的sIgE。110例健康对照来自体检中心。 结果 232例斑秃患者中,男127例,女105例,平均(26.4 ± 13.8)岁,平均病程(25.3 ± 42.3)个月,89例(38.4%)为重型斑秃。67例(28.9%)除患斑秃外,还伴发至少1种过敏性疾病,但血清总IgE阳性率(30.6%)与健康对照组(2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患者sIgE升高以户尘螨(34.1%)、 粉尘螨(31.9%)、蟑螂(22.5%)为主,均为常见过敏原,且三者sIgE的水平分别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户尘螨、蟑螂sIgE的阳性率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型、弥漫型斑秃中,户尘螨、蟑螂sIgE和儿童斑秃户尘螨sIgE的阳性率和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患者户尘螨、蟑螂sIgE或儿童斑秃户尘螨sIgE阳性率和水平,各自比轻型或成人斑秃患者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尘螨过敏是部分斑秃患者(重型、弥漫型及儿童斑秃)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斑秃患者中发病早、脱发范围广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报道原发性斑秃1210例,发现有家族史者75例(6.2%),其家族中共有患者163例,患病率为14.91%.家族患者之间亲缘关系分属于:Ⅰ级亲属142例(87.12%),Ⅱ级17例,Ⅲ级4例,患者发病在同一个世代者33户,70例;发于两世代40户,87例;三世代2户,6例.有4例单合子双胎,今尚未见其孪生者同发斑秃.对遗传因素与斑秃发病之关系进行了分析研讨.  相似文献   

17.
<正> 遗传为斑秃的原因之一。有人报道在女性斑秃患者中发现6个或6个以上的弓形指纹。国内尚未见类似资料。为了解中国汉族斑秃患者弓形指纹出现频率及可能意义,现将我们自1987年以来观察的24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采集斑秃的微解剖图像,研究斑秃的CLSM影像学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临床诊断斑秃患者46例。选定患处皮损及31例皮损附近正常皮肤行CLSM检查,并与斑秃的组织病理象作比较。结果 CLSM显示,单位面积内毛囊数目斑秃进展期[(134.856 ± 18.301)/cm2]及静止期[(147.159 ± 17.536)/ cm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01.613 ± 35.317)/cm2,P值均 < 0.05],毛囊内毛干缺失,毛囊周围、毛囊及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静止期炎细胞浸润程度较进展期减轻;恢复期[(227.778 ± 16.861)/cm2]毛囊数目较进展期增加,但仍少于正常对照(P < 0.05),可见毳毛及终毛生长,炎细胞浸润进一步减少。结论 斑秃CLSM图像与常规组织病理表现相符合,CLSM描述斑秃细胞水平的成像特点,可用于斑秃的临床观察及动态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影响斑秃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对574例斑秃患者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574例患者中,38.7%生活质量中重度受损;年龄、初发年龄、病程、复发、局部症状、指甲累及和斑秃类型与DLQI评分相关.结论: 在斑秃临床治疗中应关注心理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状况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18例轻型斑秃、24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PHA刺激后具有代表性的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具有代表性的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 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经PHA刺激后轻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β)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 IL-10)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基因表达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而且还高于轻型斑秃病人(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与轻型斑秃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斑秃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失衡,表现以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过度表达为特征的Th1型反应,可能参与了斑秃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斑秃;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β; 白介素-4 ; 白介素-1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