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感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衔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74-176
背景:了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感,以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目的:分析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为有效干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对象:调查于2005-02以个别测试方式在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随机抽取300名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方法: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进行个别测试;做答前给予指导语,农民工根据最近一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90项症状自评量表如有:个以上项目未答或总分低于95分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生活满意感量表如有4题以上选择“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之间各项因子的相关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结果: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5份问卷,回收率91.67%,最终有24:名有效被试进入结果分析。男性118名,女性127名;年龄16~52岁,平蔓年龄26.09岁。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7-0.168,-0.208,-0.214,-0.139,-0.126,-0.200,P〈0.05-0.001)。生活接近理想因子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明显相关。生活条件好因子分与人际敏感、抑郁因子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36-0.143,P〈0.05);生活满意因子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存在显著负相鬟(r=-0.168,-0.148,-0.184,-0.214,-0.181,-0.162,-0.168,P〈0.05-0.01);得到重要东西因子分与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因子分存在显者负相关(r=-0.167,-0.128,-0.184,P〈0.05-0.01);肯定人生道路因亍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其各因子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1,-0、175,-0.143,-0.179,-0.225,-0、273,-0.174,-0.176,-0.157.-0.246,-0.165.P〈0.05~0.001)。结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衔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71-173
背景: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社会处境已引起普遍关注,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创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的: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干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对象:调查于2005-02在中国15个省完成.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抽取300名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方法: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个别测试;做答前给予指导语,农民工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运用光电阅读机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如有5个以上项目未答或总分低于95分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②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文化程度、打工时间、经济收入差异比较.结果: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5份问卷,回收率91.67%.最终有245名有效被试进入结果分析.男118人,女127人;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26.09岁.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①受测农民工的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173.13&;#177;44.35,129.96&;#177;38.70)(t=15.237,P<0.001);(52.96&;#177;20.27,24.92&;#177;18.14)(t=21.654,P<0.001)].②农民工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1.73&;#177;0.55,1.37&;#177;0.48)(t=10.260,P<0.001);(2.12&;#177;0.56,1.62&;#177;0.58)(t=14.092,P<0.001);(2.10&;#177;0.59,1.65&;#177;0.61)(t=12.076,P<0.001);(1.99&;#177;0.59,1.50&;#177;0.59)(t=13.072,P<0.001);(1.88&;#177;0.53,1.39&;#177;0.43)(t=14.260,P<0.001);(1.98&;#177;0.69,1.46&;#177;0.55)(t=11.951,P<0.001);(1.74&;#177;0.58,1.23&;#177;0.41)(t=13.692,P<0.001);(2.00&;#177;0.61,1.43&;#177;0.57)(t=14.647,P<0.001);(1.81&;#177;0.57,1.29&;#177;0.42)(t=14.472,P<0.001)].③受测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明显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打工时间的差异.结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水平,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打工时间对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社会处境已引起普遍关注,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创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的: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干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对象:调查于2005-02在中国15个省完成。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抽取300名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方法: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个别测试;做答前给予指导语,农民工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运用光电阅读机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如有5个以上项目未答或总分低于95分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②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文化程度、打工时间、经济收入差异比较。结果: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5份问卷,回收率91.67%。最终有245名有效被试进入结果分析。男118人,女127人;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26.09岁。90项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①受测农民工的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173.13±44.35,129.96±38.70)(t=15.237,P<0.001);(52.96±20.27,24.92±18.14)(t=21.654,P<0.001)]。②农民工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1.73±0.55,1.37±0.48)(t=10.260,P<0.001);(2.12±0.56,1.62±0.58)(t=14.092,P<0.001);(2.10±0.59,1.65±0.61)(t=12.076,P<0.001);(1.99±0.59,1.50±0.59)(t=13.072,P<0.001);(1.88±0.53,1.39±0.43)(t=14.260,P<0.001);(1.98±0.69,1.46±0.55)(t=11.951,P<0.001);(1.74±0.58,1.23±0.41)(t=13.692,P<0.001);(2.00±0.61,1.43±0.57)(t=14.647,P<0.001);(1.81±0.57,1.29±0.42)(t=14.472,P<0.001)]。③受测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明显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打工时间的差异。结论: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水平,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打工时间对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社会处境已引起普遍关注,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创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的了解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状况,为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对象调查于2005-02在中国15个省完成.随机抽取300名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方法运用生活满意感量表进行个别测试.该量表由生活接近理想、生活条件好、生活满意、得到重要东西、肯定人生道路等五个条目组成.量表用1分到7分依次代表七个等级进行评定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该量表再测信度大于0.80,内容效度0.60,效标效度大于0.50.做答前给予指导语,农民工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如有4题以上选择"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所有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群体差异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所有受试对象生活满意感量表得分.结果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5份,其中合格问卷为245份,占91.67%.245名调查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男性118名,女性127名,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26.09岁,涉及16种行业,月收入200元~8 000元.生活满意感量表调查结果显示①245名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倾向于满意的占29.8%,倾向于不满意的占41.6%.②返乡农民工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P<0.001)[(4.50±1.70,3.95±1.53)(t=2.65,P<0.001)].③经济收入显著影响返乡农民工对生活条件好和得到重要东西项目的体验[(3.79±1.85,3.98±1.64,4.07±1.44,4.84±1.14)(F=3.068,P<0.05);(4.64±2.03,3.72±1.68,4.07±1.67,4.19±1.28)(F=2.813,P<0.05)].④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在文化程度、打工时间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多数较低,性别和经济收入是影响他们生活满意感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打工时间对他们的生活满意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衔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76-178
背景: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社会处境已引起普遍关注。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创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的:了解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状况,为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设计:简单随机抽样调查。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对象:调查于2005-02在中国15个省完成。随机抽取300名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 方法:运用生活满意感量表进行个别测试。该量表由生活接近理想、生活条件好.生活满意、得到重要东西、肯定人生道路等五个条目组成。量表用1分到7分依次代表七个等级进行评定: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该量表再测信度大于0.80,内容效度0.60,效标效度大于0.50。做答前给予指导语,农民工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如有4题以上选择“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问卷视为无效而不进行分析。所有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群体差异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所有受试对象生活满意感量表得分。 结果: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5份,其中合格问卷为245份,占91.67%。245名调查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男性118名,女性127各,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26.09岁,涉及16种行业,月收入200元~8000元。生活满意感量表调查结果显示:①245名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倾向于满意的占29.8%,倾向于不满意的占41.6%。②返乡农民工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P〈0.001)[(4.50&;#177;1.70,3.95&;#177;1.53)(t=2.65,P〈0.001)]。(要)经济收入显著影响返乡农民工对生活条件好和得到重要东西项目的体验[(3.79&;#177;1.85,3.98&;#177;1.64,4.07&;#177;1.44,4.84&;#177;1.14)(F=3.068,P〈0.05);(4.64&;#177;2.03,3.72&;#177;1.68,4.07&;#177;1.67,4.19&;#177;1.28)(F=2.813。P〈0.05)]。④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在文化程度、打工时间上差异不显著。 结论:返乡农民工的生活满意感多数较低,性别和经济收入是影响他们生活满意感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打工时间对他们的生活满意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贫困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快乐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大学贫困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与快乐感的关系。方法:于2005-1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某高等师范院校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480名贫困学生和350名非贫困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了Diener等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中的一般生活满意度问卷、特殊生活满意度问卷、快乐感问卷进行大学贫困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的调查。在一般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特殊生活满意度问卷各条目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的满意程度越高,在快乐感问卷中得分越高表明快乐程度越高。调查方法均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同时在调查问卷中收集学生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结果:发放问卷830份,收回合格问卷740份,回收率89.2%。贫困学生417名,非贫困学生323名;男性贫困学生153名;女性贫困学生264名。①贫困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评分极显著低于非贫困学生(3.68±1.37,4.14±1.40;3.47±1.94,4.70±1.92,P<0.01);贫困学生自律、道德水平、学习习惯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5.30±2.36,4.81±2.29;7.06±1.70,6.77±1.67;4.33±2.10,3.95±1.96,P<0.05~0.01)。②男性贫困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恋爱关系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女性贫困学生(3.46±1.33,3.81±1.36;4.77±2.17,5.10±2.18,P<0.05);男性贫困学生健康水平、学习能力、自己、社会关系、身材长相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女性贫困学生(6.29±2.05,5.53±2.31;5.97±1.95,5.33±2.23;5.68±2.12,5.06±2.25;5.56±1.94,5.01±2.11;5.67±1.97,5.19±2.06,P<0.05~0.01)。③经济状况、教育、社会关系、学习习惯4个领域的特殊生活满意度对一般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为54.4%;自己、社会关系、身材长相、经济状况、分数5个领域的特殊生活满意度对快乐感的解释率为50.1%。结论:贫困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和经济状况满意度较差,经济状况满意度影响一般生活满意度,自我接纳对快乐感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于2004-11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450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学校生活质量量表》和《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初中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测量。①《学校生活质量量表》(中学版)由45个题目组成,包括整体满足感、负面情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经历7个分量表。填答方式为要求根据题目描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填写“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4级判断,评分依次为1~4。除负面情感维度是得分越低表示学校生活质量越高以外,其他维度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学校生活质量越高。②《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量表由5个题目组成,分别代表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中的一个。量表的反应方式来自《高兴一可怕量表》,1可怕、2不幸福、3基本不满意、4混合(满意与不满意相等)、5基本满意、6愉快、7高兴。5个题目得分的均值即为生活满意度的得分。调查方法均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同时在调查问卷中收集学生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学习成绩为学生自我知觉的在班级中的成绩等级,即:要求学生在上、中、下3个等级中选出与自己成绩情况相符或接近的一级。结果:发放问卷450份,收回合格问卷431份,回收率95.8%。①初中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②初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和机会3个维度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初三年级的学生。③初中生在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5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呈现出随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提高的特点;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负面情感越少。④学校生活质量中的负面情感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偏下的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其他学校生活质量维度如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经历均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以上的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7,0.63,0.61,0.63,0.61,0.59,P均〈0.01。⑤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生活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为61%。结论:初中生对其学校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评价,学校生活质量是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于2004-11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450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学校生活质量量表》和《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初中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测量。①《学校生活质量量表》(中学版)由45个题目组成,包括整体满足感、负面情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经历7个分量表。填答方式为要求根据题目描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填写“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4级判断,评分依次为1~4。除负面情感维度是得分越低表示学校生活质量越高以外,其他维度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学校生活质量越高。②《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量表由5个题目组成,分别代表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中的一个。量表的反应方式来自《高兴-可怕量表》,1可怕、2不幸福、3基本不满意、4混合(满意与不满意相等)、5基本满意、6愉快、7高兴。5个题目得分的均值即为生活满意度的得分。调查方法均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同时在调查问卷中收集学生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学习成绩为学生自我知觉的在班级中的成绩等级,即:要求学生在上、中、下3个等级中选出与自己成绩情况相符或接近的一级。结果:发放问卷450份,收回合格问卷431份,回收率95.8%。①初中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②初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和机会3个维度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初三年级的学生。③初中生在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5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呈现出随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提高的特点,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负面情感越少。④学校生活质量中的负面情感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偏下的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其他学校生活质量维度如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经历均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以上的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7,0.63,0.61,0.63,0.61,0.59,P均<0.01。⑤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生活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为61%。结论:初中生对其学校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评价,学校生活质量是影响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抽取济宁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学生SCL-90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各占13.2%和14.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39,P&;gt;0.05)。寄宿制高中生在人际关系(1.69&;#177;0.58)、恐怖(1.82&;#177;0.64)、敌对(2.16&;#177;0.90)3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高中生;非寄宿制高中生在强迫症状(2.30&;#177;0.66)、焦虑(1.91&;#177;0.60)2个因子上的均分高于寄宿制高中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9—3.06,P&;lt;0.05—0.01)。寄宿制高中男生人际关系(3.37&;#177;0.67)、敌对因子(2.25&;#177;0.70)评分明显高于非寄宿制,非寄宿制高中焦虑因子分(1.97&;#177;0.61)明显高于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1,10.99,3.36;P均&;lt;0.01);非寄宿制高中女生抑郁(1.90&;#177;0.61)、恐怖(1.86&;#177;0.64)评分明显高于寄宿制,寄宿制高中女生人际关系因子分(1.98&;#177;0.62)高于非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3.85,3.31;P&;lt;0.05—0.01)。一年级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表现在寄宿制学校学生躯体化(1.42&;#177;0.49)、人际关系(1.96&;#177;0.63)、抑郁(1.78&;#177;0.63)、焦虑(1.63&;#177;0.55)、敌对(1.71&;#177;0.60)、精神病性(1.63&;#177;0.53)、偏执(1.83&;#177;0.63)等因子评分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4.51,P&;lt;0.05—0.01);三年级时.则相反。结论:寄宿制学校学生随年级升高心理素质升高,非寄宿制和寄宿制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  相似文献   

10.
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与病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可引起明显的社会功能减退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纳入于2003—03/2004—12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明确诊断为强迫症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1例。男37例,女24例,均为汉族。平均发病年龄(20.39&;#177;8.10)岁,平均年龄(28.36&;#177;10.30)岁,平均受教育(10.66&;#177;2.78)年。对入组的强迫症患者收集病程临床学资料,并用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定。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为受试者自填量表,主要内容16项,覆盖5个主要方面: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先按5分制为各项计分,选答“是”计5分,“大体是”计4分,“不确定”计3分,“不像是”计2分,“不是”计1分,再将第1、3、8、12项的计分加倍计入总分。观察强迫症患者的病期,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及分量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分,作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与病程的相关系数分析。被调查者对此项调查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结果:入组的61例强迫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程的相关分析发现,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及生活质量总分与其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r=-0.183,0.069,-0.027,-0.012,0.221,0.151,P〉0.05)。结论:①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期无明显相关。②推测强迫症生活质量的受损是继发于其临床症状,与其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只要其临床症状不波动,生活质量亦可以处于一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城市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城市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研究组,98例非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症状自评量表及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分析城市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城市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躯体化、强迫、焦虑评分与健康调查简表精神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城市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应关注空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MAM)、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对10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103例患者中抑郁68例(66.02%),总分(31.62±12.58)分;焦虑52例(50.49%),总分(22.17±5.38)分;患者抑郁和焦虑总分与其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发生率高,抑郁、焦虑得分越高者其生活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卫生状况间的关系。方法:以生活满意度调查表和SCL-90为测量工具,对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23.4,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除居住和子女孝顺外与正常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精神卫生状况除强迫和精神病性外与正常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线相关分析提示生活满意度低导致患者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症状多。结论:高血压的发病与心理应激和生活满意度有关,家庭和睦、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是减少应激和提高患者精神卫生状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User satisfaction with in-pati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lthough a wealth of literature regarding lay evaluation or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services exists, a paucity of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about satisfaction wi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uch of this literature is fraught with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e study described, us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investigated how users of in-pati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 evaluated these servic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reas of the admission process, treatment, ward environment and safety.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e broad outcom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in that they demonstrated the mismatch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Global satisfaction ratings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however, more specific questions yielded less positive outcom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reported some important areas of dissatisfaction, including a lack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reatment and services. Fears relating to safety were expressed equally by male and female users. Further work in this area is required with larger samples, and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ose detained under the Mental Health 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