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宇 《江苏医药》2002,28(11):850-85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计算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利用超声法测定静息时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反应性充血试验时肱动脉内径(D1)。结果 辛伐他汀组TC、TG和LDL-C显著下降(P<0.05,或P<0.001);而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两组D0均无显著变化(P>0.05);辛伐他汀组D1显著增高(P<0.001),对照组D1显著变化(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且能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96例ACS患者,通过测定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水平(FSI),计算其胰岛素抵抗指数(IR),据此将之分为胰岛素敏感组和胰岛素抵抗组,分别于第4、8、12周测定FBG、FSI、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 IR与NO、EDD呈负相关(r=-0.451、P=0.000,r=-0.280、P=0.006);IR与VEGF呈正相关(r=0.614,P=0.000);NO与EDD呈正相关(r=0.228,P=0.026),NO与VEGF呈负相关(r=-0.385,P=0.000);VEGF与EDD呈负相关(r=-0.263,P=0.010)。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及VEGF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匹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八周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氮(N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R-1、NO、hs-CRP及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琳  张静  徐艳玲 《中国医药》2011,6(5):637-63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危重的心血管疾病[1],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选择通透膜,是血液与组织的一道天然屏障.它具有感受器及效应器功能,同时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最大、功能活跃的代谢内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血管的张力、生长、脂蛋白的代谢等方面起着调控作用,这些活性物质在局部作用于血管发挥其各自的生物学效应.目前临床上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及影响因素在ACS等疾病中出现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内皮功能的作用[1],我们在ACS的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中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人98例ACS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组34例与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组34例;对照组3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测定三组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入院时、入院后4周及入院后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而且20mg优于10mg。这种益处早在治疗4周后即可见,8周时更明显。结论 UA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炎性因子,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次性中等剂量尿激酶(UK)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联合UK组(UK组),观察其疗效。结果:同对照组相比,UK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等剂量尿激酶一次性使用治疗ACS疗效显著,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有冠状动脉狭窄的ACS患者86例,另设经CAG排除冠心病者50例作为对照,检测血清VEGF水平并分析。结果所有ACS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三支、双支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单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明显呈正相关,血清VEGF测定对ACS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3组均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辛伐他汀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1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口服,继之以75mg1次/d,口服,出院后停服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口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继之以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出院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1年;均随访1年,观察3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心电图改变、心脏超声改变、运动耐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0.2%(69/86),但1年后的心脏超声EF值及运动耐量有所下降;治疗2组症状和心电图有很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90.4%(75/83),1年后的心脏超声EF值无明显差别,但运动耐量较前提高;对照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6.7%(48/72),1年内有反复发作,1年后心脏超声EF值及运动耐量均下降。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应用于ACS疗效更佳,远期可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47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青中年患者51例为对照组,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单支病变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2支病变例数、3支病变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龄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支数较多,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CHD(冠心病)患者死亡和住院的主要原因就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ACS的生理和病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更新冠心病的治疗策略,ACS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冠心病的所有急性临床类型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处理。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对皮内细胞的凋亡抑制、使低密度的脂蛋白氧化阻力增加并使皮源性的一氧化氮的浓度提高,进而在ACS早期发挥重要的抗栓、抗炎、保护皮内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伟民  王涵  李征 《安徽医药》2017,38(8):1016-1019
目的 探究比伐卢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内皮损伤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行PCI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比伐卢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内皮损伤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炎性指标[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变化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内皮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ET-1及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8.37±6.17)ng/L vs(101.83±10.24)ng/L、(514.33±86.57)U/L vs(588.92±98.46)U/L],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72.42±7.06)mmol/L vs(58.26±6.4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18水平(53.84±23.67)pg/mL、hs-CRP水平(7.22±2.74)mg/L、LVEDV水平(88.63±10.24)mL、LVESV水平(32.47±4.26)mL及BNP水平(74.82±7.94)ng/L均低于对照组IL-18水平(73.58±26.79)pg/mL、hs-CRP水平(8.67±3.56)mg/L、LVEDV水平(95.16±9.58)mL、LVESV水平(44.83±5.72)mL及BNP水平(163.51±15.44)ng/L,IL-10水平(43.61±6.08)pg/mL及LVEF水平(51.82±10.19)%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33.56±4.18)pg/mL及LVEF水平(39.14±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术后采用比伐卢定治疗可有效缓解内皮损伤,同时可降低炎性反应,恢复心功能,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4例分为非活血化瘀组与活血化瘀组。结果:活血化瘀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学积分降低显著,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不良反应与TESS评分少。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明显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中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人素1β水平是否存在差别,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A组),ACS患者30例(B组).选择中年ACS患者30例(C组),中年健康人30例(D)组,均于入院第三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结果 B组及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D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高于B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老年ACS及中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均高于SAP患者及中年健康人,这是由于发病时心脏缺血缺氧所致,但老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低于中年ACS,这是由于衰老影响了血清VEGF及IL-1β的含量.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ACS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行PCI治疗,对照组46例在PCI术前及术后利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48例在PCI术前及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T、Cr、CK-MB、cTnI及PRU间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除ALT外的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ACS行PCI治疗过程中,替格瑞洛可降低患者术后出现的血小板聚集概率,促使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大幅降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疾病。自从1996年阿托伐他汀上市以来,各种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均证实,其可显著降低ACS事件,成为ACS不可缺少的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住院的85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四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尽早足量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急性期病死率还能减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Postsmann和Wig在对活体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收缩期狭窄或挤牛奶效应”对心肌桥进行了至今都堪称为经典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应用通心络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巍  赵晓琴  黄翰凡 《中国医药》2006,1(9):532-533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通心络对其血脂、血粘度、缺血事件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观察用药前后血脂、血粘度、缺血事件发情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粘度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用药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显著降低(均为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早期应用通心络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的影响,为ACS诊治提供依据。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等)基础上,随机分为加辛伐他汀组(40mg/d)和不加辛伐他汀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d测量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结果①hsCRP,IL-6,MCP-1,NOS基线水平:ACS患者外周血hsCRP,IL-6,MCP-1水平较正常参考值高,eNOS水平较正常参考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3、7d后hsCRP,IL-6,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于治疗3、7dhsCRP分别降低15%和18%(P<0.05);MCP-1分别降低9%和14%(P<0.05);IL-6分别降低10%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NOS: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7d后,辛伐他汀上调eNOS水平6%和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IL-6,MCP-1水平升高和eNOS水平降低,辛伐他汀治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上调eNOS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